在内阁如此巧妙的引导下,天下读书人的大分裂,大辩论,很快变成了探讨“治理天下之道”的大讨论。
《治理之道》明确规定:
第一、两派的观点均可书写成稿,送于《汉报》社发表。
第二、任何文章都必须实名。没有具名者,一律不予发表。
第三、文章上可以畅所欲言,《治理之道》均会给予发表,还有稿费。
第四、任何文章,《汉报》社都会在文章之后,写出简短的点评。点评只代表《汉报》社的观点,不代表朝廷的观点。
第五、不得评价大汉军制。妄评大军军制者,人头落地。
朝廷在这场大辩论中,采取中立态度,并从所有文章中汲取有益之处。
第五、任何文章只能阐述观点,不能做人身攻击和无端谩骂。
《汉报》社属于大汉礼部,礼部会对天下文士进行定期评价。
一旦被礼部评为劣士、文痞或文贼,其名单皆会公布于《汉报》之上,严重者礼部可要求刑部出面调查并定罪。
这些人被大汉礼部分为了三类:
最低是“劣士”。以口头或文章,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无端谩骂。
此类人,将身背“劣士”之名,亦会受到永远不能参与科考,永远不能为官为吏的惩处;
然后是“文痞”。以骂人为己任,以驳斥一切为宗旨者。
此类人除施以劣士之惩处外,还会被朝廷单设农庄,不得携带任何仆人,只能自行耕种,自食其力,亲自践行大汉新制的优劣。
践行期限三年起步,上不封顶。
最高为“文贼”。罔顾事实,造谣传谣,恶意诽谤,肆意抹黑他人,以文而乱大汉者。
此类人将入河州劳改营,期限五年起步,上不封顶。
以汉代文人注重名声的习性,不要说背上“文贼”的名号了,哪怕是背上“劣士”的名号,他们可能都会羞于见人,甚至是一死了之。
汉代的文人真有不怕死的。
想想因触怒曹操而被直接或间接杀害的那些文人,孔融、边让、崔琰、祢衡、荀彧、杨修、许攸……个个都是头铁的很。
可当朝廷真的砍了几个觉得自己头铁而妄评军制的文士之后,评价军制的人便销声匿迹了。
内阁的策略便是,只要你不触及底线,不被评为劣士、文痞或文贼,你就不会因言获罪。
有标准在,如果你再没有底线,惩戒也好,治罪也罢,也都有了依据。
当然,礼部对文士的评价不仅有严格的标准,还必须有实证。
这方面真不能任意而为。
总之,内阁的诏令及《汉报》社的措施,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
你可以随意指出新制或旧制的弊病,但要保持文士的修养。
天下读书人来势汹汹的“大抨击”,变成了“大辩论”,又逐渐变成了讨论……
进入了公历396年后,由于大汉民众的生活越来越好,于是这场天下大讨论,又逐渐朝着赞颂大汉新制的方向在转变。
直到蔡成醒来之前,《治理之道》上,已然很少看到反对大汉新制的文章了。
在众人随陛下出巡之前,《治理之道》上文章的风向,又有了新变化。
由于朝廷工程署下属的工程队,在这些年间不断兴修水利、铺路搭桥,百姓也在努力农耕、植树造林,对于“治理之道”的赞扬,转向了对某个工程利弊的评价。
于是,荀彧在离京前,已经通知礼部,停止发行《治理之道》,转而将《汉报》扩大到八版,其中一版专门刊登那些评述大汉重大工程的文章。
听到这里,一直在旁听的崔烈惊叹道:“高!实在是高!不知此策为内阁何人提出?”
崔烈怎么在这里?
自离开函谷关后,这些前朝旧臣便提出一个要求,那便是他们也要听荀彧与蔡成之间的交谈。
荀彧说,所聊之事,皆为成公子沉睡后发生的事情,诸公尽知。
可杨彪、崔烈、马日磾、阴修等人却说,对这些年发生的事情,他们多数只知道一个结果,哪怕探知一些过程,仍然对过程不甚了了,更不要说内阁的决策过程了。
所以,荀彧这么一说,他们就更想听了。
而蔡成和荀彧也起了笼络这些前朝旧臣之心——毕竟当前朝廷重要职位,还有着很大的缺口,总不能指望大学堂的农家学子短短数年间,就能成长到担任朝堂重臣吧?
从蔡成入京算起至今,也仅仅是五年时间,从低级官吏成长到能立于天下之巅,现实吗?
荀彧一直想着把这些闲置的前朝旧臣用起来,可这事儿牵一发而动全身。
以这些前朝旧臣与北方世家大族的联系,荀彧必然投鼠忌器。
更何况这些人大多都参与了当年“兖徐犯青州”的谋划……
如今蔡成醒来,荀彧突然之间有了主心骨,仿佛什么担心都没有了。
用不用这些人,成公子说了算。
反正成公子有无数手段制衡这些人。
于是,荀彧和蔡成商议了一下后,便同意了他们旁听。
只是蔡成与荀彧乘坐的车厢太小,哪怕把车厢给卸了下来,也只能允许两三个人旁听。
如果是刘协的那座龙辇,所有人均能坐于龙辇顶部,一边欣赏风景一边旁听。
今天来旁听的便是崔烈、杨勋和阴修三人。
不过,荀彧这辆车卸掉车厢后,其他人也有样学样,都把车厢给卸掉了。
他们说,恰好初冬的第一场雪已停,没了车厢,正好可以一路看雪景,还免得憋在车厢中难受。
反正他们都有棉衣、棉裤、棉鞋、棉大衣,根本就冻不着。
荀彧与蔡成阻止不了,也只好听之任之了。
这些人年轻点的,总会借着坐车腿麻了,便凑到蔡成所在的这辆车旁边,一边跟车而行,一边听荀彧为蔡成介绍这些年的情况。
道路上都是积雪,马车行进的速度与步行无异。
听到崔烈的赞扬声,周边同样响起一片颂扬之声,都是凑到荀彧、蔡成车辆旁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