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作为明朝故都,其城防体系极为完备,光是城墙就分为四重,分为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皇城如今变成了满城,宫城则成为满洲八旗贵胄的专享之地。而城门亦不在少数,其中承担主要防御任务的外郭有城门十八,内城十三,堪称这个时代最为顶级的巨城之一。
要攻打这么一个巨城,并不容易,仅仅围城,便需要海量兵马。
在领兵到达南京城外后,楚国公、明军兵马大都督孙稷侠即分派兵马,进逼外城各大城门。他以左军李昭部两万余人,负责江东门,大、小驯象三门攻略;以浙军杜怀仁部两万人,负责姚坊、仙鹤、麒麟三门攻略;以闽军郑成功部,负责观音、佛宁、上元三门攻略,并以威孚水师封锁长江、隔绝内外,同时威逼定淮、仪凤两门。
孙稷侠则亲督中军四万人,主攻大、小安德门,凤台门,夹岗门,至此,明军对南京完成合围之势。
除此之外,明军还将东面的上方、高桥、沧波三门,留出来作为清军的生门,以合“围三阙一”之道。
合围之后,孙稷侠即令辅兵营、随征民夫,伐木掘石,打造攻城器械,经过三日战前准备,明军终于“磨刀霍霍向猪羊”。
隆武元年十二月初一清晨,凤台门外,军旗漫卷、霜寒鼓重。
顶盔掼甲、身披厚重披风的孙稷侠,在赵清淮、关星河、张煌言、张若淳等一众文武大将簇拥下,扶剑立于高台之上。
目光所及之处,是杀气腾腾的四万明军主力;而在他看不见的地方,还有整整七万大军正在整装待命,蓄势待发。
此时,孙稷侠的意志,即代表了十一万明军将士的意志,也决定了数十万将士、上百万生灵的死生存亡,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一种让他能贯彻天地的力量感。
没有什么豪言壮志,也没有激怀壮烈,孙稷侠仅是一声“攻”字,便有鼓声擂动,号旗挥舞,快马四出。
随后,十一万大军向南京外城发起了全面攻击,一时间,整个南京城都被响彻天地的喊杀声所包围。
所有的运筹帷幄、阴谋诡计在这一刻都不再重要,惟有刀枪方可见真章!
此次围攻南京,孙稷侠采取了军师张煌言的策略,集中了神鸦军全军大小火炮八十余门,猛烈轰击凤台门,并将自己的大纛旗立于此处主攻明军的后方,意为凤台门为明军主攻之方向。
“轰轰轰”
随着号旗挥舞,明军炮阵中响起震天动地的炮击声,八十余门红衣大炮、佛朗机炮昂首向天,炮口喷出炽热的火焰,沉重的实心炮弹呼啸着划破晨雾,如流星般砸向南京城墙。轰鸣声中,砖石飞溅,浓烟滚滚,城墙的雉堞被轰得支离破碎,不断有清兵或被气浪掀下城墙,或被铁弹当场砸成肉酱。
炮击整整持续了半个多小时,直到炮膛发热,方才停休。
此时,攻防双方都清楚,更加惨烈的战斗即将到来。
自古以来,攻城战都是残酷而血腥的,但也正因如此,“先登”之功,才能位列四大军功之首,才能被楚国公以“封侯进爵”重赏!
主攻凤台门的明军主将乃是赣北总兵赵信,他率部自投效孙家军以来,所立皆为微末尺寸之功。赵信每每思及,总觉愧对老督师黄道周的厚望。
但这次,他总算有了一次表现的机会,而且是在主帅面前表现的机会,这让他心中热血澎湃。
待硝烟稍散,身负三层重甲的赵信,拔出佩剑,高声喝道:“弟兄们,建功立业,就在此时!”
霎时间,早已完成作战准备的七千赣军将士们,如同打了鸡血一般,在各级将校的带领下,向凤台门发起了热血冲锋,攻城锤、楼车等大型攻城器械在赣军将士们的推动下,缓缓向城门逼近。与此同时,云梯兵们扛着长梯,呐喊着冲向城墙冲去。
身后的明军箭阵亦随队推进,待至射程时,遂将一轮轮箭雨抛射出去,遮天蔽日的箭雨朝着城头倾泻而下。清军纷纷躲进掩体,然而仍有不少人被利箭射中,城墙上哀嚎声不断。
而一直在密切关注明军攻势的李成栋,眼见反击时刻到来,遂下令炮击。
清军在南京城头装备的火炮数量并不少,先前只是碍于明军距离较远,李成栋才没有下令开炮,现在眼见敌军已进射程,再不客气,亦以火炮击之。
登时,随着城头二十多门红衣大炮的开火,城外推进的赣军将士随即死伤数十人,此时冲城的赣军将士们心里都清楚,退后比前进更危险,况且军法无情,他们除了咬紧牙关向前冲,别无他法!
只要冲到城下,大炮就再也轰不到他们了!
但是大炮轰不到了,却还有更加惨烈的杀器在等着他们!
李成栋眼见明军将士悍不畏死,攻势更猛,于是又令手下亲兵组成督战队,手持鬼头大刀,将那些躲在城垛后面的清兵们纷纷逼出,以阻击明军推进。
城墙上的清军在鬼头大刀的威逼下,只好冒着箭雨反击。有操起弓箭射箭者,有以火铳鸟枪射击者,还有搬起事先准备好的滚木礌石,朝着城下的明军狠狠砸去的;
密集的箭矢、铳子如飞蝗般射向城下,明军的盾牌手们结成盾阵,尽力抵挡着箭矢,但仍有不少人被射中要害,倒在血泊之中。沸油、金汁顺着云梯倾泻而下,许多明军士兵被烫得惨叫连连,从半空中坠落。
明军士兵们踩着同伴的尸体,冒着枪林弹雨,前赴后继地冲向城墙,刀光剑影闪烁,鲜血四处飞溅,双方士兵不断有人坠下城墙,摔得血肉模糊。
战斗从清晨一直持续到黄昏,凤台门下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甚至于让许多将士连平稳站立于此都十分艰难。明军虽然攻势凶猛,数次攻上城头,但清军依托坚固的城墙拼死抵抗,使得每一寸城墙的争夺都异常艰难,数波先登明军最终都因后续援军断绝,而尽数战死于城头。
一将功成万骨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