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气吞万里】
隆武二年仲春,草长莺飞、万物竞发,在历经长达两个多月的准备后,隆武朝廷终于开始了迁都。
历朝历代,迁都都是一项重大且宏伟的事件。远的不说,单说两百年前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迁都的队伍便绵延百里不止,从江南漕运过去的金银、粮食、丝绸、瓷器、金丝楠木等物资,装满了上千条漕船。
这次隆武迁都,虽说没有成祖迁都那般宏大,但因为还于旧都,乃是振奋军心民气的国之大事,于是在隆武帝的刻意安排之下,其阵势也非同一般。
湘江之上,船帆遮天蔽日,八百艘大船连成长阵,一眼望不到头。其中,五百艘官船满载着广西的青砖、贵州的桐油,湖广的稻米,江西的茶叶,以及上千箱国库内帑,顺流而下。这些都是隆武帝命户部和工部筹措的物资,用于还都后的建设和开销所用,他们会先于隆武行在抵达南京。另外,由于湖北还处于清军控制区域,为了保证运输安全,长江水师提督陆从蛟亲率水师战船三百艘,为船队保驾护航,事实上,现在湖北的清军自顾不暇,根本无力阻碍明军水师,明军船队非常顺利的通过了长江中游。
同时,还有一支庞大的队伍沿着官道逶迤前行,隆武帝朱聿键带着从长京岳麓山巅搬迁的宗庙社稷,携朝廷内外、士绅军民三十五万人东行。
两年前,朱聿键也是走的这条官道入湘,现在再次重走这条路时,其心境、处境和身份已是截然不同。如今的他,已然是控握半壁江山的大明皇帝,沿途州县纷纷恭迎圣驾行在,与往日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行至南昌,内阁次辅、两江督师黄道周垂泪恭迎,帝感其功勋,遂加为太傅,位在三公,特晋光禄大夫,授柱国,并召入内阁,随驾还都。于是,这位临危授命、一心抗虏的四朝老臣,终于获得了他该有的荣勋,同时也成为了在隆武朝廷文臣之内,比肩内阁首辅、太师何腾蛟的存在。
行在一路东去,饶州之屠的悲戚、广信攻守战的壮烈,一一呈现在隆武帝及朝廷大员们的眼前,特别是广信城外的那一万八千座英雄冢,深深的震撼了众人,在那每一块木牌之下,埋葬的都是一位位为国捐躯的明军将士,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隆武帝携群臣亲往祭拜,追授“故明武德将军斗牛军指挥使同知吴畋”为勇烈伯,并下令于南京建立忠烈祠,将所有为国殉难将士的牌匾收入其中,世受香火,与国同休。
四月,行在终于抵达南京郊外,楚国公、天下兵马大都督孙稷侠,率南京军民十万人出迎接圣。
在数十万人的众目睽睽下,隆武帝不顾左右大臣劝谏,执意走出銮驾,步行接见孙稷侠等一众功勋大将。
在阵阵军乐中,孙稷侠率众将大礼参拜皇帝。
岂料朱聿键五步并做三步,上前抬住孙稷侠的两臂,不使其跪拜。
帝凝视之,唯见孙稷侠两鬓成霜,不禁一时哽咽。
“北庭,汝之发丝?”
孙稷侠轻抚鬓角,常年征战的风霜、数十万大军的运筹帷幄,让他鬓发早白,但却极为洒脱。
“几缕白发,换得日月新天,何其大幸!”
朱聿键内心大为感动,他握住孙稷侠的手,感慨道:“北庭,真乃吾大明军神、国之柱石矣!有汝,是朕之大幸,亦是国之大幸!”
随后,朱聿键拉着孙稷侠同乘銮驾,在众文武大臣的艳羡中,黄盖羽葆的銮驾自朝阳门缓缓驶入。
进城后,在无数人的伴驾下,銮驾抵达太祖陵寝。
“陛下、楚国公,孝陵到了。”,司礼监秉笔大太监陆乾的尖细嗓音传来。
隆武帝鼻音轻嗯,随后他看向车内的孙稷侠,笑道:“北庭,与我同去祭拜孝陵!”
“谨遵皇命!”
祭拜孝陵,宣示正统,这是隆武一朝极为重要的标志性政治事件,也是朱聿键孜孜以求的一件事。
朱聿键缓缓走下御驾,而后踩着御辇前的白玉阶,望着石阶尽头覆满青苔的红墙,忽然踉跄了一下。礼部尚书朱继祚急忙扶住:“陛下万金之躯......”
“朕自幼读《皇明祖训》,”朱聿键甩开搀扶,“却从未想过,有生之年能以天子之姿重临孝陵。”他的声音在空寂的神道上回荡,惊起林间白鹭,扑棱棱掠过石象生头顶。
孙稷侠立于丹陛之下,看着天子素服执圭,在朱元璋陵寝前缓缓跪下。坛下三百群臣、十万将士随之拜倒,衣甲碰撞声如同惊雷滚过紫金山麓。
朱聿键叩首时,发丝垂落遮住眉眼,这一路的风霜,此刻都化作了陵前一捧清泪。
“太祖高皇帝在上!”朱聿键的声音穿透云层,“不肖子孙朱聿键,率文武百官还都南京!”
话音未落,惊雷炸响天际,瓢泼大雨倾盆而下。孙稷侠望着雨中岿然不动的天子,恍惚看见洪武年间的旌旗在雨幕中重叠,听见太祖皇帝“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呐喊在钟山回响。
在祭拜完孝陵后,御驾终于进入封闭已久的皇城。
当夜,应天府灯火通明,皇帝大宴群臣。
皇城大内,新制的宫灯点亮宫殿飞檐,如同一串燃烧的星辰,照亮了金陵城的千年长夜,也照耀了隆武一朝在南京城内的正式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