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眼下虽然薛将军大胜,郑国君臣应该会重新考虑到底是剿灭还是招安,可咱们现在就返回郑国都城,必然还是会有些危险的,小可建议还是先耐心等一等,等到风向彻底变化之后,再回去为好。”
吴用的建议要相对稳妥一些,如今前线战败的事情还没有彻底发酵,此刻的郑国君臣更多的还是处于愤怒的状态,很容易做出某些不太理智的行为,他们就这样回去,说不定真的会被抓起来,要是被杀了那可就是真的冤枉。
谁知道宋江已经完全被野心蒙蔽了理智,毫不在意地说道:“不过就是冒险而已,现在反倒是最佳的时机,凭借你我兄弟的三寸不烂之舌,完全有机会说服郑国大臣,让他们改变主意。”
“贤弟且想想,当初在梁山之时,我等为了给兄弟们争取一个更好的前程,何曾没有冒过险,也曾经闯过汴京,甚至还闹出过事端来,最后不都是化险为夷嘛。”
“如今到了新的世界,莫非贤弟就不敢了吗?”
听到宋江的话,吴用心中一惊,赶紧说道:“哥哥说的哪里话,小弟只是担心哥哥的安危,毕竟哥哥身边现在没有一帮兄弟帮衬和保护,若是陷入危机,想要如同之前一般杀出郑国都城,恐怕会力有不逮。”
“我知道贤弟的意思,众位兄弟们虽然不在,就连铁牛那个黑厮也不在,但为了招安大计,我却是不得不去的,更何况此行也不仅有我们兄弟,还有锦衣卫暗中帮衬,只要小心一点,想来是不会有事的。”
吴用虽然在军事谋略方面显得有些拉胯,甚至比一直被他压制的朱武还要差了一些,可对于人心、人性的了解把握却要更强一些。
对于宋江,他可是太熟悉了,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心思,只想着招安,只想着立功,继续劝说已经没有了意义,若是还不闭嘴甚至还有可能引来对方的反感。
不受叶白重视的他们,自身能力又有限,现在只能是抱团取暖,若是内讧的话,两人可就要彻底没有什么前途了。
念及于此,吴用躬身说道:“既然哥哥主意已定,小弟就不再劝说了,就与哥哥冒险走一遭,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
“好,我就知道贤弟义气过人,我等兄弟齐心,必能其利断金。”
两个大男人,年龄也不小了,一个黑矮胖、一个高瘦弱,紧紧地搂抱在了一起,眼角甚至泛起了泪光,不管怎么看都有些违和,只是两人反倒是甘之如饴,颇有些基情满满的感觉。
打定主意的二人组,执行力还是相当之强的,展现了一番兄弟情义之后,就迅速从藏身之地离开了,在伪装成普通百姓的锦衣卫保护下,调头朝着郑国都城而去。
随行的锦衣卫虽然感觉他们的行动有些不太安全,风险不小,可他们接到的命令只是保护两人的安全,并且给两人提供情报支持,在能力范围内执行两人的命令而已,倒是也没有多少建议权,更加没有反对的权利。
在锦衣卫的保护下,宋江、吴用二人组花了几天时间,终于重新回到了郑国的都城,故地重游,两人的确是有些感慨万千。
短暂的休息了一日,两人将锦衣卫搜集到的情报进行了一番分析,最终决定了首先要拜访的对象。
这么多天过去,前线的战报早就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了,不要说郑国君臣,就连都城的百姓也几乎都知晓,毕竟城卫军的士卒,有不少都是来自都城内外的百姓,乃是他们的子侄、亲人,自然格外关注。
不提那些担忧自家子侄、亲人的普通百姓,朝堂上也是吵翻了天。
再次吃亏的军方,自然是力主进行剿匪,之前没有过多发言的城卫军将领们也参与了进去,毕竟此次战败的乃是城卫军,等于是丢了城卫军的面子,于公于私他们也要表达态度。
嘴上叫得凶,但其实他们心里清楚,城卫军已经抽调不出多少兵马前去围剿了,除非他们弃都城于不顾,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就算他们同意,整个皇帝还有朝中大臣们也不会同意。
武将们想打,朝中大臣们可就不愿意了,一来是他们的利益没有受到什么损失,与薛仁贵之间没有什么解不开的生死之仇,二来则是出于公心。
就在城卫军出兵与薛仁贵所部大战的时候,前线的战事又发生了变化。
迟迟没有进展的蜀国,不愿意继续与郑国僵持下去,再度抽调兵马支援,足足10万主力卫军进入了郑国境内。
如今的蜀国,已经与郑国一般,将能够调动的兵马都给调动了,除了防备岳飞骁骑卫的10万大军以及驻守都城的城卫军、禁卫军之外,剩下的30万主力卫军都已经被调动到了与郑国交战的前线。
有了10万大军的补充,蜀国卫军在兵力上已经与郑国拉近了距离,仅仅只少了10余万人而已,鉴于两国武将、士卒的能力差距,这点兵力差距并不算什么,正面大战,郑国战败的可能性极大。
得亏郑国卫军的将领们有足够的自知之明,从来没有想着与蜀国卫军野战,而是依托各个城池节节防御,抵挡蜀军的进攻,消磨蜀军的物资、士气还有兵力,目前还没有落入败局。
只是有了援军支援的蜀军,攻势更加猛烈,短短5日之间,又攻破了两座县城,钱粮的损失倒还在其次,关键是驻守两座县城的4万卫军部队全军覆没,仅有数千人狼狈逃了回来。
蜀军作为进攻方,付出的伤亡自然也不会少,但也仅有不到万人左右,若是按照这样的伤亡比例继续打下去,郑国卫军根本就挡不住如狼似虎、拼死一搏的蜀国卫军部队。
前线的局势急转直下,防备蜀军进攻的郑国卫军主力压力倍增,不断地有求援信被送回都城,希望朝廷能够调派援军支援。
可眼下的郑国,哪里还能够抽调援军啊,各郡虽然已经在加紧征召新兵,组建新的府军部队,但一群新兵蛋子,连一个月的操练时间都没有的新兵部队,战斗力几乎等于零,送上战场也不过是给蜀军送人头而已,就算让他们协助卫军主力防守城头,都不那么让人放心。
唯一能够调动的,就只有剩余的3万府军还有7万多城卫军了,看似还有10万大军,可却是郑国最后的家底,不能轻易调动的,更何况还有薛仁贵这支匪军虎视眈眈。
郑国的文臣们拿出来的理由也很简单,一旦最后的城卫军被调走,都城防备空虚,薛仁贵所部极有可能一路杀到都城,哪怕不能占据都城,也能够在都城中大肆劫掠一番。
一想到都城各个仓库中储备的大量粮草辎重还有武器装备、银两等等被薛仁贵劫走,朝堂上下都不寒而栗。
都城的物资储备不但足够丰厚,也是郑国的家底,是用来应付蜀国入侵的,不管是被劫掠还是被烧毁,都将会让郑国失去继续作战的能力。
前线的数十万卫军主力,将会没有足够的钱粮支撑,不战自溃,郑国也就彻底灭亡了。
在郑国掌握了权利、地位的朝中大臣们,自然不会愿意看到郑国灭亡,那会导致自身利益受到损失,在朝议之中齐声反对,更是公然呵斥武将们居心不良,一心只想建功立业,却是完全忽视了郑国当前的国情,置郑国亡国之危于不顾。
文臣嘛,本就是斗心眼、玩嘴皮子的,武将则相对单纯一些,他们更加崇尚武力,靠的是“以力服人”,在朝议中,面对文臣们那利索的嘴皮子,自己武力又派不上用场,可以说是节节败退,毫无还嘴之力。
打不能打,说又说不过,郑国的武将们那叫一个憋屈啊,除了声音大之外,真的是没有什么优势,只能是眼睁睁地看着朝堂上的风向变化。
至于郑国那位皇帝,也不知道是真的没有拿定主意,还是单纯地想要让文武之间的矛盾加剧一些,在这个时候都没有忘记平衡手段,不但没有劝阻,反倒是暗中煽风点火,让朝堂上的争议过了好几天,也没有拿出一个结论来。
宋江和吴用两人,就是在这样的局势中偷偷抵达都城的,有着锦衣卫的掩护,很是容易地就混入了城,并且快速了解到了朝堂上的局势。
朝堂上的争论,让两人大喜过望,那么多的大臣都支持招安,无疑是相当符合他们心意的。
为了趁热打铁,宋江不顾疲惫,带着吴用连夜拜访了几位他认为可以被拉拢说服的朝廷官员。
这一次,宋江还真的是赌对了,明明郑国朝廷对宋江、吴用两人的通缉还没有被取消,但是被拜访的朝廷官员在见到两人的时候,并没有下令府中的护卫将两人拿下,送到大牢之中,反倒是热情招待了两人。
尽管双方没有完全达成一致,在宋江、吴用两人的安全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被人偷偷送走,就好像未曾见过面一般,甚至还暗地里抹除了某些痕迹和线索,这已经说明了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