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南宋北中 > 第286章 大将犯地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纥石烈志宁才走了一天,并没有多远。第二天上午就得到了消息,他大惊失色,顾不上痛骂张安国是个废物,赶紧命令前队改后队后队变前队,向辛弃疾他们杀了过来。

不过五六万乌合之众,应该可以轻松拿下。纥石烈志宁暗想,这帮乱民一会投降一会反叛,反复无常。这次把他们打败后,拼着被皇帝责罚,也要把他们都杀了,永绝后患。

辛弃疾也知道纥石大军没有走远,赶紧把召集全军,宣布带他们退往徂徕山。为什么往那边撤呢?因为临走高全告诉他,那边有接应。

辛弃疾告诉大家,抗金军在那边准备了粮食,去到就能吃饱饭。愿意去的就跟着走,不愿意的请自便。辛大侠没有给人发路费的财力和习惯。

当兵的都齐声欢呼,他们就是要找个吃饭的地方。那些头领们有的乐意,有的面面相觑,但看手下人都要去也没办法。于是全军达成一致,都同意跟着翻越徂徕山到抗金军地盘上去。

辛弃疾做事善用雷霆手段,他采用范山式甄别术,把原来张安国等人部队的百夫长以上的头领都叫到前面来,不但要求他们当众痛骂完颜雍和纥石烈志宁,还要求他们连完颜阿骨打都骂。

免得以后金国再换个皇帝,还要重新甄别一遍。大部分中下级头目都很爽快地照做了,其实他们平时也早就骂过很多次。

有些大头目不乐意,说这是不相信他们。辛大侠杀伐决断,没那么多废话,直接运足内力对着全军喊道:“不敢骂金国皇帝就是心虚,就是还想投金贼!大家说怎么办?”

他安排好的一些人就在下面带头喊:“杀!”马上就有已经找好的当初张安国叛乱的时候,被杀害的耿京亲信的亲友作为苦主上来控诉。

辛弃疾于是宣布判处这些人死刑,捆起来交给群众处理。交给群众处理,想想都害怕,比凌迟还惨多了。不过效率很高,一小会就搞定了。

高全不让随便杀人,说杀人一定要审判。现在也审判了,还是群众自发执行的,没毛病。

非常之时,从快、从严处理。没时间一点点走程序,纥石大军应该已经在路上了。辛弃疾接着把甄别中表现最痛快的头领提拔起来,填补那些清洗腾出来的空缺。

他又把手下的特战队员分成十个小组,派到原来张安国等人的反叛主力部队去。然后全军立刻开拔,向徂徕山撤退。

辛弃疾亲自断后,大军一路向东,沿着大汶河前进。这样不但不会迷路,还可以解决喝水问题。不然五万多人的大军,很难找到足够的水井。

当然这样也有缺点,容易被追踪。事实上纥石烈志宁也是毫不犹豫地沿着大汶河追击,东平府向东,就这条大点的河,都不用细想。

不过听了逃回去的金兵报告,纥石烈志宁也对辛弃疾的实力感到震惊。他一开始认为是败兵为了摆脱罪责,胡编乱造。

后来把几个人分开问,情况基本一致。好几个人都快吓傻了,说那就是个杀神,连什么样都没看清,就好像一股龙卷风一样,根本没法抵挡,一提起来都吓得哆嗦。

纥石烈志宁虽然对这个传说中的人物,半信半疑,但为了安全,他还是大大增强了自己的防护。不是他怕死,而是万一辛弃疾把他杀了,全军就可能直接溃散。他这是为十万大军着想。

辛弃疾太吓人了,五百精兵居然不够他一个人砍的,六万人的大军,他如入无人之境。传说中的剑仙也不过如此。

想到这里,纥石烈志宁跟亲兵队长说:“你记得,以后每天晚上,咱们要换三次地方。到时候叫我。”亲兵队长头点得跟小鸡啄米似的,他也被吓得不轻。

再说辛弃疾,他也被纥石大军吓得不轻。人家十万骑兵,自己这边五万多乌合之众,绿林盗匪都是主力,大部分是饥民。别说骑兵,就是来几千精锐步兵都能冲垮了。

这是自己第一次率领大军,可别被追上打散了。那样的话,以后别人就会说他辛弃疾只能当刺客,不能当将军,以前的胜仗都是魏胜韩静替他打的。

他现在连个参谋班子都没有,什么事都要自己想。幸亏有带的地图,不然路怎么走都还要找老乡问。

不过辛弃疾毕竟是个天才,他慢慢就有了主意。过了大悲山北边的河湾后,辛弃疾马上下令,向南渡过大汶河。这倒不是难事,冬天河面上都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完全可以通行。

平时要凿冰取水,非常麻烦,现在河冰成了大桥,大军很快就通过了。辛弃疾看着河面,感慨地说:“来的太着急了,不然可以在河面上埋些地雷。用白布一包,盖上雪,不仔细看也看不出来。”

为了误导纥石大军,他还派骑兵在北岸继续往前走了五里路,然后才过河。虽然冬天地面硬,但对追兵来说,马蹄印和马粪都是很好路标。

耿京的天平军,素质要远远低于抗金军,走也走不快,让辛弃疾很发愁。好在慑于他的威名,纥石烈志宁也很谨慎,没有狂追。经过歪老婆山和九山的时候,都非常小心,先派人仔细搜索,生怕被打了埋伏。

但无论如何,追兵越来越近了。过了大汶河,继续往东南走,就是伏山镇。远远的就看到有抗金军的旗号,天平军顿时欢声雷动。辛弃疾也松了一口气,终于到家了。

打着抗金军旗号的游骑过来,向辛弃疾报告:“大军还有几十里路,我等奉命在此通过商会筹集了一些粮草,让天平军的兄弟们先吃顿饱饭。”

辛弃疾顿时傻了眼,他还以为接应的大军已经在伏山镇了呢。又一想,确实也不可能,哪有这么快的?就算早就有大军在徂徕山以东等着,也不可能这么快就翻过大山,到这里开始设防了。

辛弃疾叹了一口气,他忽然心生一计,喊道:“来人!在这里竖一块木牌。”

然后辛大书法家在木牌上写了一行字:“辛弃疾在伏山镇专侯。纥石将军不畏地名乎?”石头也山的一部分,遇到伏山这种地名,确实不吉利。

古代讲究个“大将犯地名”。比如着名的“凤雏”庞统在落凤坡被射死。李密叛唐后被追击,逃到一个山沟,发现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断密涧”!随被赶到的唐军乱箭射死。

后来连侵华战争时期,日本“名将”阿部规秀到了黄土岭都心里犯嘀咕,说“黄土埋白骨”,犯地名,想赶紧逃走,结果还是被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