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像一颗巨大的、烧得通红的宝石,缓缓沉入西边连绵的山峦。它最后的余晖,如同融化的金子,泼洒在青玉坊的每一寸土地上,将天空染成了一片绚烂至极的晚霞。那色彩,从天际的绯红、橙黄,过渡到温柔的粉紫、浅蓝,层层叠叠,变幻莫测,美得令人心醉,却又带着一丝转瞬即逝的惆怅。
村口那棵不知历经粉紫、浅蓝,层层叠叠,变幻莫测,美得令人心醉,却又带着一丝转瞬即逝的惆怅。
村口那棵不知历经了多少风霜的老槐树,枝繁叶茂,亭亭如盖。巨大的树冠在晚霞的映照下,投下斑驳陆离的光影。此刻,树干下、树荫里,聚集着青玉坊的乡亲们。他们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也有一些中年人,甚至还有几个懵懂的孩子依偎在大人身边。平日里,这里是乡亲们休憩闲聊、互通有无的场所,充满了烟火气的喧闹。但今天,气氛却异常凝重。没有人高声谈笑,甚至连孩子们也似乎感受到了大人们的情绪,安静地待着。
乡亲们只是静静地坐着,或站着,目光不约而同地望向远方,望向夕阳沉落的方向,也望向记忆深处那个刻骨铭心的方向。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气息——那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像傍晚山间的薄雾,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又夹杂着一种深深的感激,如同老井水般醇厚甘甜,沉淀在岁月的深处。他们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中,那是一段交织着苦难、希望与热血的岁月,而这段岁月的主角,是一群年轻的姑娘们——林薇小队。
不知过了多久,一直沉默着凝视远方的刘大娘,轻轻地、深深地叹了口气,那叹息声在寂静的傍晚显得格外清晰,仿佛要将心中积压已久的情感都吐出来。她用布满皱纹和老茧的手,轻轻拂去衣襟上并不存在的灰尘,声音带着岁月的沙哑,却又饱含着无限的感慨:“唉……多好的姑娘们啊……”
她的声音不高,却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乡亲们的心湖里激起了层层涟漪。大家的思绪,仿佛一下子就被拉回了几年前,那个青玉坊还挣扎在贫困与闭塞中的艰难时期。
那时候的青玉坊,可不是现在这般模样。村子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交通不便,土地贫瘠。虽然村名里带个“玉”字,传说中祖上也出过采玉的能人,但到了近代,早已没了那份机缘。乡亲们世代以耕种几亩薄田为生,风调雨顺的年景,尚能勉强糊口;若是遇上旱涝灾害,便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村里的房子,大多是破旧的土坯房,低矮、昏暗,不少已经摇摇欲坠。路,是坑坑洼洼的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孩子们大多上不起学,早早地就帮着家里干活。日子就像村口那条浑浊的小河,缓慢而沉重地流淌着,看不到多少光亮。
“是啊,”旁边一位头发花白的大爷——那是村里的老支书,张大爷,他接过了话头,声音同样带着岁月的沧桑,“那时候,咱们青玉坊,真是难啊!吃了上顿愁下顿,住的房子夏天漏雨,冬天进风。年轻人都想着往外跑,觉得在村里没盼头。”
“就是,就是,”另一位大婶接口道,“我家那口子,那时候就总念叨着要出去打工,哪怕去矿上受苦,也比在家里强。”
就在青玉坊的乡亲们几乎要对生活失去希望的时候,她们来了。
那是一个春天,,“我家那口子,那时候就总念叨着要出去打工,哪怕去矿上受苦,也比在家里强。”
就在青玉坊的乡亲们几乎要对生活失去希望的时候,她们来了。
那是一个春天,山里的积雪刚刚融化,露出了灰黄色的土地,空气中还带着料峭的寒意。一支由几个年轻姑娘组成的小队,背着简单的行囊,唱着嘹亮的歌曲,走进了青玉坊。她们穿着统一的制服,虽然朴素,却干净整洁。一张张年轻的脸庞,充满了朝气与活力,眼神明亮而坚定。为首的是一个看起来二十出头的姑娘,个子高挑,剪着利落的短发,皮肤是健康的小麦色,说话干脆利落,眼神里透着一股与年龄不太相符的沉稳与干练。她就是林薇,这支小队的队长。
起初,乡亲们对她们是陌生的,甚至有些戒备。山村里难得见到外人,更何况是这样一群“特殊”的姑娘。她们是来做什么的?是上面派来的工作组吗?能待多久?能帮上什么忙?大家心里都打着鼓。
“我还记得林薇队长第一次跟我们说话的样子,”刘大娘的记忆清晰得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她站在村头那块大碾盘上,声音清亮,一点也不怯场。她说:‘乡亲们,我们是林薇小队,是来帮助大家建设家乡,过上好日子的!’”
当时,很多人心里是不信的。好日子?那是多么遥远的一个词啊!祖祖辈辈都这么过来了,几个年轻姑娘能掀起什么风浪?
但很快,林薇小队就用她们的行动,打消了乡亲们的疑虑,也一点点温暖了大家冰封已久的心。
她们没有住在村里仅有的、条件稍好的村支部办公室,而是自己动手,在村边的空地上搭起了简易的帐篷。她们拒绝了乡亲们勉强凑出来的粗粮细粮,坚持和大家同吃同住,一起下地干活。
“她们刚来那会儿,可真把我们吓坏了!”张婶,村里有名的快嘴,此刻声音也低沉下来,带着浓浓的不舍,“那些细皮嫩肉的城里姑娘,哪干过咱们这地里的粗活啊!林薇队长带头,拿起锄头就下地。那时候地刚化冻,硬得像石头,她们手上磨出了血泡,也不哼一声,晚上就在帐篷里用针挑破,第二天照样干!”
“还有晓燕姑娘,”一位大爷补充道,“就是那个戴眼镜,看起来斯斯文文,像个学生娃的姑娘。她是小队里的技术员,带来了新的种子和耕作方法。为了改良土壤,她带着我们去山里找腐殖土,去河边挑沙子,手把手地教我们怎么沤肥,怎么合理密植。有一次下大雨,她为了抢救试验田里的秧苗,摔进了泥坑里,浑身湿透,发了高烧,硬是撑着不肯休息。”
“小芸姑娘心最细,”刘大娘抹了抹眼角,“她看村里好多孩子不上学,就在帐篷旁边腾出一块地方,用木板搭了个简易的桌子,给孩子们上课。她自己掏钱买课本、买铅笔。我家小石头,那时候才五岁,天天追在小芸姑娘屁股后面‘老师、老师’地叫。”
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那些曾经的画面便如同潮水般涌现出来。
她们不仅仅是来干活的,更是来带来希望和知识的。林薇队长不仅带领大家改良土地,开垦荒地,还敏锐地发现了青玉坊潜在的优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