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王爷的团宠小娇妻 > 第751章 购买艺术品和未来艺手工术品联盟计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51章 购买艺术品和未来艺手工术品联盟计划

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薄雾洒落在城市的一角,陈梦瑶和欧阳寒如往常一般,八点整便准时起身。洗漱完毕后,两人端坐在客厅的小桌前,各自从空间里取出捧一杯灵泉水,轻啜一口,清冽甘甜的气息仿佛唤醒了全身的感知力。

随后才慢条不紊地换上外出的衣服——今天是特别的日子,行程紧凑而重要,他们要为即将开业的艺术馆搜罗一批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审美的艺术品。

早餐时分,陈梦瑶从包里取出昨晚反复推敲的行程表,铺在餐桌上,指尖轻轻划过每一站的标注。“我们第一站是泮塘五约,”她一边说着,一边抬眼看向欧阳寒,“你还记得那位铜艺师傅的工作室在哪里吗?你说他手艺极好,尤其是用失蜡法做的青铜器,纹路细腻得像会呼吸。”

欧阳寒咬了一口煎蛋,点头道:“嗯,我有一次带司机们出去熟悉路线的时候去过,在那里见过他做的一尊小铜鹤,翅膀上的羽毛一根根都透着光,像是下一秒就要振翅飞走。所以我才让他刻这个镇纸。他姓林,大家都叫他‘林师傅’,是个沉默寡言但手上功夫极深的人。”

两人吃完早餐,便驱车出发。陈梦瑶打开导航,输入目的地,车窗外的城市缓缓流动,高楼渐远,老城的气息渐渐浓郁起来。一个多小时后,他们终于抵达泮塘五约——这片藏匿于都市深处的文化巷弄,青砖灰瓦间弥漫着手工艺独有的沉静与温度。

他们在几间工作室驻足良久,挑选了一批风格迥异却各具灵气的作品:有以水墨晕染现代都市轮廓的抽象画作,也有将岭南木雕技艺融入当代家居设计的摆件;一方石雕山子,层峦叠嶂中藏着微缩的亭台楼阁;还有年轻人创作的现代十字绣,用丝线再现敦煌壁画的飞天神韵。更有几位老奶奶现场编织中国结、剪制窗花,红纸翻飞间,年节的喜庆仿佛提前降临。

“这些都可以考虑放进艺术馆馆进行展览售卖。”陈梦瑶边拍照记录边说,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

接着,他们按着记忆中的路线,穿过一条窄巷,在一扇斑驳的木门前停下。门楣上挂着一块铜牌,刻着“林氏铜艺”四个字,字迹古朴,似由铜水浇铸而成。欧阳寒轻轻叩门,片刻后,门开了。

林师傅站在门口,身穿深灰色工装,脸上带着长期专注劳作留下的沉静神情。他看见欧阳寒,微微一怔,随即露出一丝淡淡的笑意:“是你啊,这么快就来了。”

“林师傅,打扰您了。我需要拿那对镇纸,是否已经做好了?”欧阳寒恭敬地躬身行礼,陈梦瑶也连忙跟着问候。

“已经完成了,你稍等一下。”林师傅转身走进屋内,示意他们进来。工作室不大,却井然有序,墙上挂满工具,工作台上堆着蜡模、铜屑和未完成的作品,空气中飘着淡淡的金属与蜂蜡混合的气息。

不多时,他从一个红木匣中取出一对青铜镇纸,轻轻放在桌面上。

那是一对长约十五厘米的长方形镇纸,整体呈深青古铜色,表面泛着温润的幽光,仿佛沉淀了百年的时光。最引人注目的是上面精细雕刻的《兰亭集序》片段——“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每一个字都以小篆阴刻而成,笔锋遒劲却不失柔美,字口清晰,边缘圆润,宛如古人手书拓印。更妙的是,镇纸两端还浮雕着蜿蜒的竹枝,竹叶交错,与文字融为一体,仿佛王羲之笔下的兰亭景致被悄然封存在这方寸之间。

“这是用传统失蜡法做的,”林师傅低声说道,手指轻抚过镇纸表面,“先用蜂蜡塑形,再裹上陶泥,高温烧制后蜡化流出,铜水灌入空腔。每一道工序都不能急,稍有不慎,纹路就会模糊。这对镇纸,我做了整整七天。”

陈梦瑶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拿起其中一只,入手沉甸甸的,却异常舒适。“太精美了……这不只是文房用具,根本就是一件艺术品。”她轻声感叹。

欧阳寒也凝视着镇纸,眼中满是敬意:“林师傅,您不仅还原了文字,还把兰亭的意境也刻进去了。这竹影婆娑的感觉,就像能听见风声。”

林师傅嘴角微扬:“你们懂这个,我才愿意多花工夫。有些人只看价格,不懂背后的时间和心力。”

“我们想请您再做几件作品,”陈梦瑶趁机说道,“比如一套铜制茶则、香插,或者小型雕塑,主题可以是‘山水入器’,把自然之景融进日常器物里。我们正在筹备一家艺术馆,希望能展出并收藏真正有灵魂的手作。。”

林师傅沉默片刻,望着窗外斜照进来的阳光,那缕金色的光线穿过斑驳的窗棂,在他布满岁月痕迹的手背上轻轻跳跃。他缓缓点了点头,声音低沉却坚定:“可以。不过,可能需要两天时间。真正的手艺,急不来。”

陈梦瑶闻言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敬意。她知道,像林师傅这样的老匠人,从不为速度妥协品质。每一道工序都承载着时间的重量,每一寸雕琢都是对传统的坚守。“没问题,”她语气轻柔却充满诚意,“我过两天过来拿。”

稍作停顿,她继续说道:“其实,我在市区开了一家专门制作手工艺品的网店,实体店也在装修中,很快就能开业了。我一直有个心愿——让更多人看见这些快要被遗忘的传统技艺。所以,我想诚挚地邀请您加入我的手工艺品团队。”

她顿了顿,目光真挚地看着林师傅:“您的手艺不该只藏于小巷深处,它值得被更多人看见、欣赏,甚至传承下去。我们会计划定期举办展览,也可以开设工作坊,收些徒弟,把这门技艺一代代传下去。我相信,您也不希望这一身绝活,随着年岁的增长而悄然失传吧?”

林师傅听着,眼神微动,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案台上一块未完成的桐雕。阳光落在他花白的鬓角上,仿佛也为这份沉默镀上了一层温柔的光晕。

“这是我的电话和网店链接,”陈梦瑶拿出纸笔,一笔一划写下联系方式,连同网店的地址一起递过去,“您可以先看看我们的理念和目前的作品,了解后再做决定。说实话,我不是为了赚钱才做这件事的。我只是不忍心看着国家的老手艺一点点消失在时代洪流里。它们是我们文化的根,不该被遗忘。”

林师傅接过纸条,轻轻放在案头,没有立刻回应,只是低声说了句:“过两天再给你答复。”

陈梦瑶点头表示理解。随后,她取出早已准备好的报酬,郑重地放在桌上。林师傅推辞了一下,终究还是收下了。真正的匠人从不轻视自己的劳动,他们尊重手艺,也尊重懂得尊重手艺的人。

付完钱后,陈梦瑶与欧阳寒拿起那方刚刚定制的镇纸,相视一笑,转身离开了这间藏匿于市井深处的小店。木门“吱呀”一声合上,仿佛也将一段静谧的时光封存其中。

两人驱车直奔上下九古玩街。阳光洒在骑楼之间,青石板路泛着温润的光泽。街道两旁摊位林立,铜器、瓷器、旧书、字画琳琅满目,空气中弥漫着木香与尘埃交织的气息。他们在一家老旧的杂货铺前驻足,店主是个戴着老花镜的阿伯,正慢悠悠地擦拭一台黑胶留声机。

“这台还能用吗?”欧阳寒蹲下身,仔细打量着那台棕褐色外壳、黄铜喇叭的经典款式。

“当然能!”阿伯抬起头,咧嘴一笑,“正宗1940年代英国进口,音质纯正,只要配上合适的唱针和唱片,放出来的声音比现在那些电子玩意儿还带劲。”

陈梦瑶眼睛一亮,当即拍板买下。不仅如此,他们还在隔壁摊位淘到了一批珍贵的粤剧黑胶唱片,以及七十八十年代的经典流行音乐原版唱片——邓丽君、许冠杰、罗文……一张张泛黄的封套背后,是整整一个时代的回响。

接着,他们前往荔湾老城深处探访几位非遗手艺人。在一栋不起眼的西关大屋改建的工作室里,他们见到了广绣传承人李婆婆,老人十指翻飞,丝线如流水般穿梭于绸缎之上,一幅《岭南春色》栩栩如生;在牙雕工作室,年轻匠人阿梁正在雕刻一只玲珑剔透的象牙船,船上人物神态各异,令人叹为观止;而在石湾陶塑工坊,老师傅用粗粝的手掌捏出一个个生动传神的武将俑,泥胎未烧已具气势。

每到一处,陈梦瑶都真诚相邀:“我们想组建一个传统手工艺联盟,让你们的作品走出作坊,走进大众视野。已经有不少手工艺人加入了我的团队,这个联盟未来还可以联合办展、开课授徒,让这些技艺真正活起来。”每位匠人都深受触动,虽未当场答应,但纷纷表示愿意认真考虑。陈梦瑶都给他们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和网店链接。

收获满满之后,他们又来到西关大屋片区的老家具市场。酸枝木茶几沉稳厚重,雕花屏风精美繁复,旧式太师椅扶手圆润,坐感极佳。他们一一选购,让店员们送到一处小巷子里,而后两人互相掩护,悄悄将所有物品收入空间之中。

逛完西关已是正午时分。两人走进一家百年老字号肠粉店,滑嫩的布拉肠淋上特调酱油,配上一碗滚烫的艇仔粥,滋味地道得让人忍不住闭眼回味。同时还吃了好几种特色的点心,他们不仅自己吃得满足,还打包了数十份特色点心:马蹄糕、双皮奶、叉烧包、咸煎饼……准备带回去与家人分享。

稍作休整后,他们启程前往此行最后一站——沙湾古镇的一处私人收藏馆。

这座收藏馆隐匿于一条幽静巷弄尽头,由一座清代祠堂改建而成,青砖灰瓦,檐角飞翘,门前两尊石狮静静守候。铁门开启时发出轻微的“嘎吱”声,一位身穿中山装、头发花白的老人迎了出来。

“请问你们是?”老人笑容温和,“我姓周,退休前是岭南大学民俗文化系的教授。你们有什么事情吗?”

“我叫陈梦瑶,这是我的丈夫欧阳寒。”陈梦瑶做了自我介绍,“久仰周教授大名,您对岭南民间工艺的研究着作我都拜读过,受益匪浅,今日特地过来拜访你,想了解一下岭南的手工艺品。”

周教授笑着摆手:“都是些纸上谈兵罢了。反倒是你们年轻人愿意投身实践,这才是真正的保护。”说完带着他们走了进去。

步入馆内,一股淡淡的樟脑与漆香扑面而来。展厅中央陈列着十余件民国时期的漆器精品:朱红描金妆奁盒、黑漆嵌螺钿食匣、彩绘人物屏风……每一件都色泽温润,纹饰细腻,历经百年仍光彩夺目。

“这些都是我在几十年间走遍珠三角村落收集来的。”周教授轻抚一件蝴蝶纹漆盘,语气感慨,“那时候很多人不懂珍惜,把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当柴火烧。我能抢救一点是一点。”

欧阳寒指着一具罕见的“百子图”漆箱问道:“这箱子……似乎是婚嫁用品?”

“好眼力!”周教授赞许地点头,“这是民国初年顺德大户人家的女儿陪嫁品,一百个童子形态各异,寓意多子多福。漆层用了‘堆漆’技法,立体感强,极为费工。”

陈梦瑶眼神发亮,语气诚恳:“周教授,我们这次来,不只是想看看岭南的传统工艺品,更希望能收藏几件有代表性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我想邀请您加入我们正在筹备的‘手工艺联盟’,担任艺术顾问。”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现在已经有二十多位手艺人在跟我联系,大家都想抱团发展,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好好传承下去。我们计划办展览、建线上平台、做培训课程,甚至未来还要收徒弟把手艺一代代传承下去。但光靠我们这些年轻人摸索肯定不够,您在岭南工艺领域的研究和收藏,是真正能撑起这个事业的底气。如果您愿意出山,不只是帮我们,更是为整个传统手工艺的复兴点亮一盏灯。”

周教授坐在藤椅上,手指轻轻敲着扶手,沉默了几秒。窗外风吹竹叶沙沙作响,他望着院子里那棵老榕树,像是陷入了回忆。

“我退休快八年了,”他缓缓开口,“原本打算安安静静过晚年。可听你说到办展、带徒弟、建平台……这些事,怎么跟当年我办民间工艺学社时一个样?”

他站起身,走到墙边的老木柜前,拉开抽屉,取出一本封面泛黄、边角微卷的手稿。“这是我花了十几年整理的东西,叫《岭南漆艺考》。里面记录了二十多种快要失传的技法——有些现在全广东都找不出第二个人会了。”

他把书轻轻放在桌上:“如果你们真是冲着传承来的,不是炒概念、蹭热度,我可以考虑把这本书授权给你们用于教学。另外,我手里也有几件藏品,可以转让一部分。”

陈梦瑶心跳加快,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太荣幸了!我们一定珍惜每一页内容,也会严格保护您的版权,所有成果都会标明来源,公开透明地推广。”

谈判很快达成共识:陈梦瑶以合理价格购得五件极具代表性的漆器,其中就包括那件雕工繁复、寓意吉祥的清代“百子图”漆箱;同时获得《岭南漆艺考》的数字化出版与教学使用授权。周教授也点头答应,正式出任手工艺联盟的首席顾问,并将在即将开业的文化馆开幕仪式上发表主题演讲。

临走前,陈梦瑶写下了电话号码和艺术馆6号开业的时间还有地点。“到时候请您一定要来剪彩,那是我们真正起步的日子。”

走出收藏馆时,夕阳正斜斜地铺在沙湾古镇的麻石路上,金色的光斑随着树影晃动,像流动的岁月。回头望去,那座低调的收藏馆静静立在巷子深处,门楣上的铜环泛着温润的光。

车驶出老街,后备箱的瓷器全部备他们收入了空间。他们带走的不只是几件漆器,更像是沉睡多年的记忆被重新唤醒。方向盘握在手里,陈梦瑶知道——这一趟,带走的不仅是物件,而是一段活起来的历史,正搭上了通往未来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