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四合院:开局傻柱拒绝道德绑架 > 第338章 实现自身的版图扩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38章 实现自身的版图扩张

恒升银行总部,恒升大厦内。

利国韦手持最新业绩报表,面露满意之色,向在场同仁表示:“何生果然英雄出少年。此举既提升了我们的存款储备,又通过赠券吸引大量市民存钱,还成功争取到了诸多高端客户。

”另一位恒升银行创始人、现任董事局成员何添也感慨道:“真未料到恒升今日能创下存款历史新高。恒升自重归华资掌控以来,终于再现辉煌,为我们华资企业争回一口气。”

利国韦继续汇报:“自娄氏集团成为我行大股东以来,我们的储蓄规模已猛增百亿,目前占全港储蓄总额的15.8%。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里程碑。”

恒升银行存款突破百亿,确实超出许多人预期。尽管早有风声,但直到看到确切数据,大家才敢确信这一切成真。

利国韦特别看向何晓,肯定道:“这一切多亏何生推出的便利店代金券计划,同时提高存款利率,并强化一线服务培训,全面提升客户体验。”

何晓谦逊回应:“我只是提出初步构想,成绩离不开团队共同的努力。我们必须持之以恒,维护好恒升的品牌和信誉,使其真正成为港城华人银行业的标杆。”

他进一步强调:“我们要继续借助公众对华人银行的信任和期待,不断提升服务。相比汇丰,我们的优势在于更贴近普通市民,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这将持续吸引大众存款。此外,未来我们将加强对华资地产商的信贷支持,不论企业规模大小,只要风控达标,皆可获贷。我们要在各方面超越汇丰。”

“港城是中华民族的港城,不是洋人的港城。”说出这句话时,何晓不禁想起何雨柱当年创办盛世传媒的远见——正是媒体布局,为今日这一切奠定了舆论基础。

此次恒升银行的利好消息得以在港城如此迅速地铺天盖地传播,并沉重打击汇丰的声势,盛世传媒旗下各类报纸、杂志以及电视台可谓功不可没。

所谓多元化集团,本质是要构建一个覆盖全方位的消费商业链条。而恒升银行,作为未来的现金流核心与媒介平台,将承担起连接各子公司的职能,实现金融资源的互补与协同,最终形成一个完整而高效的金融生态体系。

具体来说,储户在恒升银行存款,可获得用于屈臣氏便利店消费的代金券。这些代金券所对应的商品——日用品,属于高频刚需,不存在发放后无法消化的风险。尽管表面上看来,娄氏集团额外提供代金券是一种“让利”,但实际上这是在系统性地培养储户的消费习惯。一旦消费者习惯于在屈臣氏进行日常采购,便极有可能转化为长期忠实客户。

“目前,娄氏集团已掌控港城的电力、燃气、能源、房地产、零售、货柜码头等多个关键领域。未来,这些产业的资金结算也将逐步由汇丰转向恒升银行。”

“不仅如此,娄氏旗下所有企业发放员工薪资,也将通过恒升银行账户完成。大家可以想象:港城市民在恒升领取工资,无论是日常购物、缴纳电费燃气费、汽车加油,还是购房贷款——所有这些消费行为,都将形成持续而稳定的资金流,最终汇入恒升银行。这意味着,恒升将掌握前所未有的现金流规模。”何晓如是说。

他并未向在场者透露的是,在他的蓝图中,恒升银行将逐步吸纳港城数百万市民的劳动所得。因为整个娄氏集团所构建的生态,正悄然覆盖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利国韦补充道:“过去,汇丰银行凭借特权在港城一家独大,扮演着港府财政与出纳的角色。所有官方贸易往来、土地交易资金,皆经由汇丰流转。正因如此,他们从不重视中小客户,更漠视底层市民的需求——他们只看重巨额利润,看不上普通百姓那点‘蝇头小利’。”

“当年我们恒升没有汇丰那样的垄断优势,只能扬长避短,聚焦于服务中小企业和基层市民,以优质信贷服务和亲切体验争取客户,以用户数量优势对抗他们的大客户策略。”

自条约签订、港城开埠以来,所有港口贸易——包括航运、造船、保险、金融等经济活动——几乎都围绕汇丰展开。在港英政府时期,汇丰虽是一家私人银行,却实际承担了中央银行的职能。它与官方关系密切,既是政府的出纳和发钞银行,也是整个银行体系的结算总行。汇丰总裁甚至常进入行政局,提前获知重大政策,并一定程度上参与决策。

也正因如此,当年他们能以强势姿态收购恒升,不留丝毫余地。

“英资洋行一贯热衷于投资摩天大楼和大工程,一心只做‘大生意’。但他们忽略了,真正支撑港城繁荣的,其实是无数中小制造企业与实业公司。”何晓指出。

在他看来,娄氏集团必须构建比其父何雨柱时代更坚固的“现金流护城河”。何晓作风虽大开大阖、敢于突破,但归根结底,仍延续了何雨柱稳健经营的思路。他致力于将房地产、码头、零售、酒店、金融、贸易、能源等板块深度整合,理想状态是让港城数百万市民的衣食住行皆与娄氏相关联。

恒升银行,就是串联所有产业的关键金融媒介。从港人出生起,生活就难以脱离娄氏生态;而恒升,则是集团获取整体劳动剩余价值的工具。掌控一地的重要银行,就等于握住该地区的经济命脉。何晓的目标是:只要港城人有消费行为,娄氏就必从中获益。

“何生,眼下恒升势头正劲,是否应考虑加速分行扩张?现在趁热打铁正是最好时机。”利国韦提议。

何晓点头回应:“我调研过,恒升的信贷业务长期以来聚焦中小厂商,尤其是制衣、玩具、轻工等领域。如今港城不少大企业、大财团,成长初期都曾受益于恒升的支持,至今仍保持着良好合作。”

恒升此次以华资主导身份重新亮相,能迅速重获市民欢迎,正因其一直坚持优质服务。自创办之初,恒升就在港人心中建立起“诚信待人,服务周到”的形象——这是华人商业的传统理念,而恒升做到了极致,业绩也有目共睹。因此才能在汇丰与英资银行的重重包围中突围成长,成为最大的华资银行。

“如果通过收购实现网点扩张,各位认为是否可行?”何晓问。

“您的意思,是投资或并购其他华资银行?”利国韦追问。

何晓未直言,但眼神已默认。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也是商场弱肉强食的永恒法则。

利国韦也有同样想法,他也希望借势整合华资银行资源:“各位都是银行业的资深人士,都清楚银行竞争的核心无非是资金成本与坏账率控制。”

“要想压低坏账,就必须严控资金成本。但不少华资银行为追求高回报盲目投资,忽视了银行自带的经营风险。”

“自开埠以来,港城银行业长期由英资主导。从二十年代银号兴起,到后来现代化银行的出现——比如我们恒升——华资机构逐渐崭露头角。除恒升外,还有东亚银行、永亨、永隆、廖创兴等银号,这些机构在经营上各有……”

东亚银行成立于1918年,由粤籍商人简东浦等人创办,抗战期间曾积极为华人募资,经营风格一贯稳健。在当年银行业恶性竞争加剧之时,简东浦坚持拒绝卷入,避免银行陷入被动。因此东亚一直是华资银行中的佼佼者,虽因保守在六十年代后被恒升反超,但仍属优质资产。

至于廖创兴银行、道亨银行以及嘉华银行等机构,就其综合实力与市场地位而言,确实难以称之为行业翘楚。这几家华资银行各自面临不同程度的经营挑战,普遍存在资金运用效率低、风险控制能力薄弱等问题,尤其在某些关键时期,未能妥善管理储户存款,导致投资决策严重失误,最终造成重大亏损。

以廖创兴银行为例,该行在遭遇重大投资挫折后,迫不得已引入日本三菱财团作为战略投资者,出让25%的股权以换取资本注入和运营支持。

这一举动充分反映出其在自主经营与风险抵御能力方面的局限。事实上,在当时的港城金融体系中,除非具备如汇丰、渣打等英资银行的显着优势,否则即便市场整体繁荣、金融活动高度发达,华资银行也往往难以真正跻身核心竞争圈层,更谈不上从中获取丰厚利润。

华资银行在当时的生存空间受到极大压制。绝大部分优质客户资源和大型金融业务均由英资银行垄断,华资银行往往只能承接英资不屑于开展的零星业务与中小客户存贷,如同捡拾他人进餐之后的“残羹冷炙”。

这种边缘化竞争态势不仅限制了其发展潜力,也成为导致部分华资银行持续亏损、最终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面对华资银行接连出现的危机,港府通常选择委托汇丰银行——这一具备准中央银行职能的机构——出面进行收购或重组。

汇丰则借此机会以较低价格吸纳这些银行的优质客户、业务网络及其他有价值资产,完成了一轮又一轮的资本兼并。整个过程常被冠以“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或“拯救陷入困境机构”之名,然而其商业实质,实则是借助政策便利实现自身的版图扩张。

正如一位业内人士尖锐指出:“若被收购对象并非具备潜在价值或优质资产,那么任何理性的商业主体都不会轻易出手。”汇丰的收购行为显然并非出于公益,而是严格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商业决策。

何晓在评论这一现象时直言不讳:“如果那些都不是什么优质资产的话,收购的时候,我们也需要考虑考虑成本。”这句话背后折射出的是清醒的商业逻辑:企业收购的本质是追求利益,而非慈善救助。

利国韦亦指出,“港城目前众多中小型银行受全球股灾波及,投资严重失利,陷入财务困境。若放任不管,极有可能引发储户挤兑甚至银行破产,进而动摇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我们提前介入、收购这些存在风险的银行,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在协助港府防患于未然,缓解潜在的金融与社会风险。”尽管该立场带有一定自我辩护色彩,但也反映出当时金融界弱肉强食的现实逻辑。

恨汇丰、理解汇丰、最终成为汇丰——这似乎成为许多华资机构成长历程中的某种宿命。在高度竞争的商场中,要实现规模扩张和实力提升,必然需要通过兼并、收购、重组与控股等一系列资本运作,不断整合资源、占领市场。

港城之所以能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其拥有数量众多、类型多元的银行机构。这些银行不仅从事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更广泛涉足期货交易、黄金买卖、珠宝首饰、金融理财以及进出口贸易融资等领域,构成复杂而活跃的金融生态。

英资银行一贯聚焦于大型洋行及跨国企业业务,对中小客户与底层民众的市场缺乏兴趣。而正是这一被忽视的市场,为华资银行的崛起提供了空间。

以恒生银行为例,其早年正是凭借深耕中小客户和基层存贷业务,逐步成长壮大,甚至一度成为汇丰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然而,在英资主导经济秩序的港城,华资银行终究难以摆脱被收编的命运。恒生最终被汇丰收购,其市场网络与客户资源成为汇丰进一步扩张的重要助力。

“常言道港城金融由洋人开创,但真正投身其中、辛勤耕耘的,绝大多数却是华人。”何晓在一次董事会议上感慨,“若非长期受到汇丰等英资机构的压制,恒生银行的分行数量与业务规模早应超越它们。我们华人一贯含蓄内敛,不善宣传,但今后我们必须主动发声,要让全世界都知道——港城金融的蓬勃发展,同样离不开华人的智慧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