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后,在地球的另一侧。
温暖的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洒进办公室,与窗外华盛顿冬日的清冷形成对比。
罗斯福总统坐在他的办公桌后,听着他最信任的顾问和密友,哈里·霍普金斯,低声汇报着从伦敦传来的最新情报。
是关于丘吉尔决定单方面,隐蔽地削减部分对苏精密工业设备援助的消息,这位英国首相在做出决定不久后就发密报给了美国。
共轭父子属于是。
罗斯福安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打着光滑的桌面。
当霍普金斯说完后,他的脸上非但没有露出惊讶或不满,反而浮现出一丝意味深长的、几乎是觉得有趣的笑容。
“温斯顿还是老样子,应该说英国人还是老样子。”罗斯福摇了摇头,语气中带着一种对其复杂心思的了然,“他们总是看得比任何人都要远几步,盘算着战后棋盘上的每一个子。既要打赢眼前的战争,又要防着未来的对手。”
“在一战的时候他们也是,离岸平衡,当时法国这个盟友在战争结束后转身就被英国人给卖了。”
“虽然在这一点上我们也没什么好说的。”
霍普金斯点了点头,他对丘吉尔和那群英国人的动机也心知肚明。
他试探性地问道:“总统先生,那我们是否……也需要做出类似的回应?比如,同样暂缓一部分对苏援助。”
“特别是敏感技术装备方面,以保持某种平衡?或者至少,作为对英国方面行动的一种默契配合?”
罗斯福几乎没有犹豫,他摆了摆手,语气温和:“不,哈里。我们不必这样做。”
他身体微微前倾,解释道:“丘吉尔有他的考量和困境,那是从大英和欧洲均势的角度出发的。”
“但我们美国的利Y和视角,与他并不完全一致。”
罗斯福继续缓缓道来:“我们的首要目标是尽快、以最小的美军生命代价击败德国和日本。”
“苏联正在东线承担着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德国陆军压力。”
“他们是目前摧毁Nc战争机器最有效的力量。”
“任何可能削弱他们战斗力的举动,从纯粹军事角度看,都是不明智的,都可能意味着更多美国男孩要在未来的登陆战中付出鲜血。”
然后,罗斯福的脸上露出了真诚的欣赏之色,提到了那个关键人物:“而且,别忘了,我们在那边有一位非常、非常有效的‘投资对象’。我很喜欢那个年轻人,哈里,我相信你的感觉也一样。”
哈里明白,他指的是瓦列里。
“他从去年四月份那次访问开始,就给我和埃莉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聪明、勇敢、坦诚,而且他取得的胜利是实实在在的。”
罗斯福的话语中充满了对瓦列里的好感,“他现在不仅仅是一位苏联将军,他在美国几乎成了一个文化现象,一个象征着我们与英勇盟友并肩作战的完美符号。”
他随手拿起桌边的一份报纸,指了指上面的娱乐版块:“看看这个。他和贝蒂·戴维斯合拍的那部《钢铁联盟》还在各大影院热映,票房好得惊人。”
“据说贝蒂本人对他简直是着了迷。”罗斯福笑了笑,继续道:“还有,可口可乐那个‘支援瓦列里国债版’的促销活动,效果出奇的好。民众喜欢他,士兵们崇拜他,好莱坞的明星们视他为偶像。”
“这种广泛的公众好感度和影响力,是极其珍贵的财富,能有效地维持国内对战争、对租借法案的支持。”
他放下报纸,语气变得更加务实:“现在在国会山里,虽然总有那么一小撮声音吵嚷着要削减对苏联的援助。”
“但主流意见,包括两dang,都清楚地知道东线的重要性以及维持盟友关系的必要性。”
“在绝大多数人改变主意之前,在战场形势发生根本性逆转之前,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应该主动去动摇《租借法案》的基石。”
罗斯福喝一口茶后继续说道:“让温斯顿去玩他的地缘Z治平衡游戏吧。”
“我们美国,将继续遵循我们自己的战略路径,全力生产,全力支援,无论是给英国、苏联还是h国,直到用我们强大的工业实力和物资洪流,把Z心国彻底淹没。”
“至于战后的事情……”他微微一笑:“等到我们的大兵们踏上了柏林和东京的街头,我们再来谈,届时我们的筹码会比现在多得多。”
霍普金斯完全领会了总统的意图。
他不会因为丘吉尔的暗中操作而改变既定,并且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Z策。
“我明白了,总统先生。”霍普金斯点头道,“我们会保持对苏援助的现有规模和节奏,至于伦敦那边我们就当作不知道好了。”
“是的,”罗斯福语气愉快的说道:“有时候,朋友之间也不需要事事都同步。只要最终目标一致,路径可以有所不同。”
他顿了顿,仿佛想起了什么,轻松地补充道:“况且,我和埃莉诺还期待着,等战争结束后,能再次邀请瓦列里将军来美国做客呢。他可是一位真正迷人的英雄。”
两人又简单交谈一会儿。
犹豫一下,看着正在喝茶的罗斯福,哈里继续张开口说道;“我虽然明白了您决定的理由…但…总统先生,我心中还是有些担忧。”
罗斯福点点头示意他接着说。
哈里蹙着眉头继续道:“总统先生,您的判断我完全理解,从赢得战争的角度看,这无疑是最正确、最直接的选择。但是请允许我最后再提出一点……或许是过虑的担忧。”
他斟酌着词句:“温斯顿的担心,虽然可能过于‘英国式’了一点,但并非全然没有道理。”
“万一,总统先生,我只是说万一,斯大林和他的将领们,尤其是像瓦列里这样才华横溢的将领。”
“在他们的,苏军真的势如破竹,在我们就绪之前就彻底冲垮了德国人的东方前线。”
“届时,数百万士气高昂、经历过残酷战争磨练的红军士兵涌入中欧,那将是一股难以想象的力量。”
“我们到那时,是否还有足够的手段和影响力,来确保战后o洲能建立一个符合我们理念的、稳定的和平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