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干旱,也是让大队的更加珍惜粮食了。
大队感受最直观的还是那些个知青。
为什么这样说呢?
那是因为他们也确实挨过饿的,也是学乖了的。
当然也不能说学乖了,只能说现实教会了他们做人。
其实在大队生活,他们也比其他大队的知青日子好过一点。
这一点,他们自己也是知道的。
因为有附近的知青,找他们求助,他们也了解了一些情况。
大队的人对于知青也不怎么感冒,但是也不会欺负他们,更加没可能看着他们死。
总得来说,可能有嘴碎的,但是没有那种坏心肠的。
知青点的知青,因为这次旱灾,也是真的受到了教训。
现在他们都学会了放下高傲,干活什么也是更认真了。
三年的旱灾,他们都没有回城,接下来回城的机会也不大。
这些他们一个个都很明白,内心都很悲伤。
可以说,除了家里有关系的曾慧玲,自认为有回城的机会,其他人都很明白,回城真的没那么容易。
因为他们知道,家里不可能为他们费心思。
当初,被说动着为了理想下乡,结果发现乡下的日子比在城里还更难熬。
饿肚子后,他们也是真的学聪明了,知道放下那不值钱的高傲,虚心来学习。
因为这个,知青们跟其他人的关系也没有最初那样平静了。
看着这些比自家孙子孙女大不了多少的知青,他们还是很心软的。
地里的知识,也是很认真的教他们的。
知青们也没有那么不知道好歹,一个个也是有认真学习的。
也是在好好的弄他们的自留地,现在他们也是真的学了不少种地的知识。
现在经过活计洗练的他们,也是真的不会跟刚来那会儿一样,将菜苗那些当成杂草了。
曾慧玲一直写信回家,希望家里调关系安排她回城,只不过被家里拒绝了。
只因为曾慧玲家里现在也举棋不定,感觉到国内氛围越来越紧张,他们也不敢将曾慧玲弄回去。
毕竟,现在情况不定,要是顶风将女儿弄回来,后面可能连累全家。
所以,只能劝着曾慧玲让她忍一忍,同时还打包了不少东西寄给她。
对这个曾慧玲也是心情不好,本身她上工不利索,旱灾那会儿,就算有钱有票她也难以买到粮食。
就算买到了,也运不回来。
更何况,那时候供销社的粮食可紧俏了,有钱有票也不一定买得到粮食。
所以,那会儿也是依仗了大队的,要是没有大队的接济。
曾慧玲觉得她,现在可能就不在人世了。
现在的知青们,已经没有最开始的高傲。
他们现在也不再像刚来大队那会儿的白净了,就连打扮也跟村里相差不大。
当然,干活他们还是没有大队长大的孩子能干。
现在大队其他人也不像最初那样对知青有意见了。
因为他们现在表现还不错,就算现在欠了,大队的粮食,也在陆陆续续的赚工分。
因为他们思想的改变,也是更能融入村子的。
一些村里人,也是不再那么排斥知青了。
可以说,环境真的很改变人。
苏香觉得,这些知青被改造的很成功。
最起码没有刚来时候那么难以相处了,不会再鼻孔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