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本政治书。

何为国,何为民,何为阶级,何为矛盾……

看的泰元皇帝惊出了一身冷汗。

他曾经是统治阶级。

最害怕的就是这种书籍。

完全是埋下不稳定,不安定因素的重要危机。

若是不清理。

大周必亡。

可如今,他不是皇帝。

他不知道,自己该不该提醒秦布衣。

但秦布衣也不是傻子。

他敢这么传播,自然也有他的道理。

只是泰元皇帝想不明白。

秦布衣到底是要做什么。

这些书籍传播出去,对国家真的好吗?

从皇帝专制制度来说,肯定不好。

但是未来的政体,是会改革的。

秦布衣想着将大周转变成君主立宪制度。

其实皇权存在与否,并不影响现代文明的发展。

行政权交给有才能的人。

军权和经济大权抓在手里,就完全没问题。

算是将政治之名分了出去。

对于秦布衣来说,没什么大不了。

未来的大周很大。

秦布衣是想当球长的。

他也不可能靠着集权,将所有权利抓在手中。

掌控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主要的经济和最先进的军队即可。

至于其他的,譬如这屠龙术。

秦布衣还真不在乎。

他的目的本就是要广开民智。

长安这个曾经百万人口的大都市。

因为战乱,世族避祸。

如今只有五十万不到。

但是随着泰元皇帝退位让国。

长安恢复安定。

百万人口也在缓缓恢复。

这就需要更多的蒙学学校。

而各种图书馆,也在长安四面八方出现。

长安推广周军,在推广县镇。

大量的粮食,物资,以及书籍运往关中。

各种改制,也在春耕前推进。

摊丁入亩,土地改革。

对于世族来说,很多都是不愿意的。

因为土地是世族的命根子。

不过,在武力胁迫,以及利益诱导之下。

这些个世族,最终还是交出了土地。

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

在长安,及其周边推广。

土地改革在大周持续六年了。

涌现出了很多轻车熟路的官员。

北地改革。

调拨了很多南方的干吏北上为官。

如今西秦改革。

秦布衣是多地抽调。

确保缓春耕的完美。

另外。

渭河疏通计划。

以及运河修建,水泥路,火车等大型工程,直接开启。

多达百万人的大基建推进。

看起来有点像是曾经不计民力的徭役。

但其实不然。

这些百万人的工程,是雇佣,不是强制的。

衣食住行全安排,还有工钱拿。

干一个月的收入,能吃三个月。

发放的衣服,洗浴用品,锅碗瓢盆还可以带走。

就这待遇。

整个关中百姓抢着来做。

自从南北火车修建好。

火车直达北方。

南方的粮食物资运输,快速便捷了很多。

而且消耗极小。

以前要是想将百石粮食从南运往北方。

随行民夫的消耗,只怕要超过千石粮食。

倒赔进去。

现在可就没有这等担忧了。

火车运力大,消耗还小。

各种物资运抵关中。

可以快速推进关中改革。

大周各地的发展陷入一个瓶颈。

这是科技发展水平条件导致的。

但随着道路越秀越好,铁路通车。

各地的潜力都在被开发出来。

粪肥,鸟粪肥,以及化学简易肥料的推广。

让老百姓连着数年有着不错的收成。

另外,长江黄河泛滥区,加高加固堤坝。

引流分洪,水利工程等也在推广。

可以说,大周是真正走在一个大基建,大发展的时代。

秦布衣在各地的工程方案,在慢慢推进。

很多官员汰换之后,上来的都是实干派。

学过现代管理的一批官员。

自然比那些废物世族子弟能干。

西秦这边山地众多。

其实很多情况,和西南之地有点相似。

虽说关中沃野千里,是大周龙兴祖地。

可经过百年战乱。

胡汉融合。

也是导致山中多胡民。

需要融合,也不是短时间能够改变的。

“父皇。”

一个激动的声音响起。

随之而来的是泰元皇帝的三个小儿子。

十,十一,十三子。

“说了多少遍了。”

“今后叫我父亲。”

“你们也不是什么皇子了。”

见到这三个孩子,泰元皇帝冷声训斥道。

“父亲。”

“我们三兄弟,是来向您告别的。”

十皇子萧越躬身道。

“道别?”

“你们要去哪?”

“不是在跟着你们姐夫做事情吗?”

泰元皇帝询问道。

“就是因为帮姐夫做事。”

“才会告别父亲。”

“父亲有九个和雪姐照看。”

“我等也放心远行。”

萧越再道。

这三位皇子,都是妃嫔所生。

不受宠。

都是世族联姻的产物。

三人也是自知之明。

如今皇家变故。

他们留在家里反而会有一些矛盾。

所以最早跟着秦布衣做事。

如今要远行。

来告知泰元皇帝一下。

“越弟,朝弟,闻弟。”

“你们这是?”

萧寒一脸兄友弟恭的表情,也是好奇询问。

“父亲,九个。”

“我是要被派到陇西修建国道。”

“十一弟要去北方修建国道。”

“十三第是去蜀地修国道。”

“我等三人此去,只怕要很长时间才能回到长安。”

萧越解释说道。

三兄弟小的十六岁,大的十九岁。

这个年龄不算大。

可在皇家,并不小。

大秦皇室子弟教育严格。

很早就蒙学,熟读百家。

虽说他们没有现代科学观念。

但聪明人,缺少的只是见识,而不是智慧。

跟在秦布衣派来的一些能力出众官员身边。

这三人也是颇有收获。

而且在蒙学夜校,也是学了不少东西。

如今有机会外出。

仿佛是龙出深渊。

三兄弟也在皇宫待够了。

感到压抑。

如今能够外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当然高兴。

三条国道修建。

都是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功业。

三人没法讨得泰元皇帝顺心。

“你们三人在外做事,莫要丢了我们秦王一脉的脸面。”

“你姐夫在推广科举制度。”

“你们做事之余,也要认真学习。”

“未来去参与科举考试……”

泰元皇帝经历孩子自相残杀的惨事。

如今也看的开了。

他只希望,这些孩子能够平安顺遂。

如今三人要远离长安。

内心还是有些担心的。

无论是去蜀地,还是陇西,亦或是北方。

都会十分危险,可能被山野匪贼所杀。

但这都是自家孩子,他们要去,自然也是支持。

三位皇子躬身行了叩拜大礼。

缓缓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