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臻心领神会,微不可察地垂下眼帘。
待嬴政的身影完全消失在帷幔之后,殿内渐渐涌动起压抑的议论和各自的心思。
文武百官纷纷起身,许多人脸上还残留着激动、震撼或是未消的忐忑。
秦臻正了正衣冠,正欲随人群退出大殿。
“少上造!恭喜恭喜!”
一个清朗中带着三分热切、七分老练的声音自身侧响起,恰到好处地出现在了秦臻刚踏出殿门的瞬间。
新任左丞相昌平君芈启,已笑容满面地迎了上来:“少上造爵位尊荣,食邑丰厚,实乃大王信重,功酬其劳,实乃秦国之幸。大王慧眼,知人善任,此等封赏,实至名归,众望所归啊。”
他的声音不疾不徐,清晰地传入周围尚在整理衣冠的朝臣耳中,引得众人纷纷侧目,心思各异。
秦臻脚步一顿,转身,脸上漾起恰到好处的温和笑意,拱手回礼:“昌平君过誉了,臻惶恐。些微寸功,全赖大王神武决断,不敢居功。倒是臻,该当恭贺昌平君才是。”
他顿了顿,话锋自然一转:“昌平君身膺左相重任,自今日起,我大秦国策施行,吏治民生,千头万绪,昌平君肩头担子,何止千钧?
还有隗相的右相之责,总揽万机。
日后朝堂之上,秦国兴衰之重担,实系于昌平君与隗相二位同心戮力,共襄盛举。
臻,在此先行恭贺了。”
言罢,秦臻次郑重揖手。
芈启眼中精光一闪即逝,脸上的笑容更加恳切:“少上造言重了,言重了!启与隗相,不过是秉承王命,仰赖大王天威与少上造等股肱之臣襄助,才敢勉力为之。
少上造深谋远虑,运筹帷幄,实乃我辈楷模,启心中敬佩不已。
日后同朝为臣,还望少上造不吝赐教,启必多多请教,虚心学习。”
他姿态放得很低,言语间既捧高了秦臻的地位和能力,又点明了自己是“秉承王命”的忠臣身份,更暗示了日后“合作”的意愿,可谓滴水不漏,圆滑至极。
“昌平君过谦了,相互砥砺,共同为大王分忧而已。”
这边话音刚落,新任右丞相隗壮也大步走了过来。
他脸上并无过多笑容,神情肃然,对着秦臻郑重一揖:“隗壮,贺少上造晋爵之喜。”
“隗相!”
秦臻立刻收敛笑容,还以同样郑重的礼节,凑近隗壮,压低声音道:“隗相之才,沉稳练达,大王深知。昔日委屈蛰伏,乃为国谋计。今日归位右相,实至名归,乃大秦柱石之选。”
这话点明了隗壮右相之位的关键根基,是实打实的功劳而非简单的权力平衡。
接着,他声音恢复如常,高声道:“臻在此更要恭贺隗相!大秦之未来,正需隗相这等老成谋国、忠贞不贰之重臣,与昌平君共掌枢机,定国安邦。”
闻听此言,隗壮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暖意,语气依旧沉稳:“分内之事,不敢言功。少上造临危受命,决胜千里,方是砥柱中流。
日后国事繁巨,尚需少上造继续运筹帷幄,为大王、为大秦披荆斩棘。”
两人目光再次交汇,一切尽在不言中。
信任、认可、共同的目标,皆在这一瞥之中。
紧接着,道贺声不绝于耳。
太仓令王绾、左监李斯、右监陆凡、尚书令冯去疾、尚书丞郭琪、侍郎蒙恬、蒙毅、蔡傲、王枭、议郎蔡尚、中郎将章愍、宗正属司空令嬴战、嬴讫、监御史甘罗……这些或出身宗室、或凭能力跻身新贵的面孔,态度或激动、或亲近、或感激、或敬畏,纷纷向秦臻表达祝贺与敬意。
他们的态度,清晰地勾勒出以嬴政为核心、以秦臻为重要纽带和实际执行者的新权力集团的轮廓。
秦臻立于人群中心,一一从容应对。
一时间,殿门前这片开阔地,竟成了朝堂新格局下势力与人心微妙变化的缩影。
待到人群渐散,秦臻才得以脱身,沿着甬道,穿过几道熟悉的宫门与回廊,向着章台宫深处嬴政日常理事的书房走去。
沿途值守的郎官与内侍,皆对他躬身行礼,眼神中带着敬畏。
当他进入到书房之时,一股截然不同的沉静气息扑面而来。
这里,与正殿的恢弘威严形成了鲜明对比。
檀木几案上,香炉青烟袅袅,宁神静气。
最引人注目的,是书房中央,一方古朴厚重的榧木棋盘已悄然摆开,其上黑白二子纵横交错,已然布下了一个颇具规模、杀机四伏的残局。
嬴政早已换下那身冕服,仅着一件玄色的深衣常服,他正背对着门口,负手立于窗前,眺望着远方咸阳城郭的轮廓。
他卸去了朝堂上的凌厉威压,多了几分沉静的思索。
此刻的他,背影显出几分沉静,甚至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那挺拔的脊梁,依旧撑起一片不容置疑的天空。
听到门响,嬴政缓缓转身。
眉宇间少了几分大典时的肃杀,多了几分棋手对弈前的专注与悠然。
他看向秦臻,嘴角勾起一丝极淡的笑意,眼神示意了一下棋盘对面早已备好的坐席:“先生来了。坐。陪寡人下完这盘残局。”
“喏!”秦臻躬身行礼,依言在棋枰对面落座。
此刻,两人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被那盘棋局吸引。
黑棋攻势凌厉,如狼似虎,数条大龙在中腹纠缠绞杀,步步紧逼,直欲吞噬白棋大片腹地,锋芒毕露,尽显君王开疆拓土、扫荡乾坤的勃勃野心。
白棋则看似处于守势,阵型不够舒展,边缘几子甚至显得有些孤立无援,但其布局沉稳坚韧,在边角之地早已悄然布下了几处精妙的暗桩伏笔,隐而未发,透着一种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的深谋远虑。
嬴政信手拈起一枚黑棋,指尖微动,“啪”的一声脆响,落子于一处要害。
这一子落下,瞬间封死了白棋一条大龙向中原发展的出路,攻势更显凶悍霸道,大有一举屠龙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