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拔高,宣告着新的秩序:
“寡人以此昭告天下:在寡人治下,在秦法面前,无分亲疏贵贱。
功必赏、过必罚、罪必诛,此乃铁律,万世不移。
无论是宗室贵胄,还是外客寒门,凡贪墨渎职者,凡结党营私者,凡排斥异己者,凡尸位素餐者,凡祸国乱政者,皆与此等同罪,寡人绝不姑息。
自今日始,若再有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尸位素餐、争权夺利、祸乱朝纲者,无论其身负何等尊贵血脉,无论其官居何等显赫之位,嬴肃等蠹虫今日之下场,便是其明日之归宿。”
“大王圣明!”
以隗状、芈启为首,满朝文武轰然跪倒:“臣等必谨记大王教诲,恪尽职守,廉洁奉公,竭忠尽智,共襄大秦东出伟业。”
这山呼海啸般的应和,不仅宣告了嬴政对宗室旧势力清算的彻底胜利,也宣告了一个以能力、忠诚和秦法为唯一准则的新朝堂秩序的确立。
“退朝!”
嬴政最后两个字落下,干脆利落。
接着他不再看任何人,霍然起身,身影迅速消失在御座之后的帷幕深处。
“吾等恭送大王!”
.........
嬴政的诏令,在朝会结束的瞬间,便化作无数道命令,由快马信使、各级官吏层层传递,迅速覆盖了咸阳,并扩散至关中每一处官署、军营、驿站乃至乡亭里聚。
章台宫的那场清算,仅仅是一个开始。
咸阳城内,卫尉亲军、廷尉狱吏行动迅疾。
一队队甲胄鲜明的士卒,在手持名册的各级官吏指引下,按图索骥,精准地扑向一座座或奢华、或隐秘的府邸宅院。
昔日门庭若市的宗室府邸,瞬间被肃杀之气笼罩。
抄家冰冷、高效、不留一丝情面,秦法的威严在这一刻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府邸内,哭喊声、斥责声、物品砸落声响成一片。
堆积的金饼、成箱的珠玉、以及地窖中封存的巨额私铸半两钱暴露在日光下。
少府属吏面色严肃,与廷尉府官员一起清点、登记,最后再押运上车,驶向少府府库。
每一笔贪婪的罪证,都无所遁形。
府中成年男丁,无论老弱,皆被戴上枷锁镣铐,在士兵的押解下被驱赶出府,押往廷尉诏狱候审。
女眷孩童则被勒令限期离府,由宗正府差役监督遣返原籍。
这些昔日耀武扬威的宗室贵胄,转眼沦为阶下囚或流离失所的罪眷,其下场令所有旁观者心惊胆寒,也彻底明白了王权的不容亵渎。
依照嬴政诏令,凡经御史府与廷尉府联合查实,与嬴肃集团勾结较深、贪墨渎职情节恶劣的宗室官员,无论职位高低,一律罢官夺爵。
其家产,无论来源是否非法,同样被抄没,本人及成年子嗣,一律贬为城旦。
部分罪行稍轻,或查明确系被裹胁、未涉核心者,则被降爵数级、罚没俸禄若干年,或被调任无权闲职,政治生涯暂时宣告终结。
朝堂内外,大量衙署中,那些凭借宗室关系和嬴肃等人安插进来的庸碌之辈,被毫不留情地清退。
名单报备宗正府,永不叙用。
官场的效率,因这些蛀虫的离去而陡然提升。
与此同时,一份份由廷尉府签署,加盖廷尉大印的罪状布告,被张贴在咸阳城东西两市最显眼的告示墙、各处城门、驿站、乃至乡亭里聚的公示木桩之上。
布告之上,嬴肃、嬴成、嬴桀及其核心党羽之名赫然在列,罪行条列清晰,证据确凿。
整个过程由李斯、陆凡、监御史甘罗亲自督导,廷尉府和御史府联手执行,高效而冷酷,将依附于大秦肌体上腐肉彻底剜除。
对于大量被裹挟、或本身能力平庸但无大恶的普通宗室子弟官员,则依诏罢官后,仅抄没其非法所得,保留其基本家产和原有爵位或降级,由宗正府和地方官吏配合,有序遣返其归原籍。
关内侯、嬴永、嬴辉等明事理的宗室元老和官员,此时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们亲自出面,安抚这些惶惶不安的宗室子弟,传达嬴政《整肃吏治诏》的精神:“此乃剜除毒瘤,肃清宵小,绝非罪及全体宗室。大王唯才是举,有功必赏。
尔等归乡,非是永弃,乃是涤荡自新之机,当勤修德才,或习文练武,或躬耕持家。
他日若能以真才实学立世,为国建功,大王必不吝封赏,切莫自误,辜负大王一片仁心。”
这番安抚,很大程度上稳定了宗室内部的人心,避免了可能因恐慌而引发的不必要动荡。
许多原本因牵连而被罢官夺爵、遣归返乡的宗室官员,在最初的恐惧过后,反而生出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以及对嬴政“法外施仁”的感激。
他们开始反思,与其不择手段地钻营那虚幻的“高位”,不如脚踏实地,如嬴战、嬴讫那般,去立下实实在在的功劳。
同时,嬴政的《整肃吏治诏》和李斯的《谏逐客书》,被廷尉府和两位丞相联手,由专职书吏日夜誊抄复制,加盖秦王大印,发往秦国各郡县、关隘、军营、集市。
由官吏当众宣读,随后张贴于城门口、市集等最显眼处。
《整肃吏治诏》清晰地阐明了此次清算的性质:
非为屠戮宗室,意在肃清害群之马,整饬吏治,重申秦法“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有罪必诛”的原则。
它强调了对所有秦人一视同仁的原则,并鼓励宗室及天下有识之士,凭才能、军功立足。
《谏逐客书》则如同一篇战斗檄文,以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宣告了秦国的开放包容、唯才是举的基本国策不可动摇。
它不仅是为李斯自己和所有客卿正名,更是对所有效力于秦、或渴望效力于秦的天下贤能之士的肯定和鼓舞。
此文一出,迅速在关中乃至更远的六国士子中流传,引起巨大轰动。
无数曾因嬴肃等人打压排挤的官吏、士子,在看到布告后,或热泪盈眶,或扬眉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