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蜂窝煤,是一种形状像蜂窝的煤制品。

它由主要原料煤粉、黄土、石灰等,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通过专门的煤机压制而成。

之所以叫蜂窝煤,是因为煤块上贯穿的12或16个圆形孔洞,其形状似蜂巢。

可别小瞧这些孔洞,这些孔洞大大增加了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更容易燃烧,并让烟气更通畅地排出,提高了燃烧效率。

这,就是朱祁镇搞的新花样。

眼下,尽管煤炭早已开采使用,可在民间,大多数普通百姓所使用的,仍是各种木材。

其实,纵观古代,大多数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是呈逐渐下降态势的。

比如黄土高原,秦汉时期森林覆盖率甚至超50%。

比如北京周边,西山等地,有着大片大片原始森林。

可是,木材用得快,长得却慢。

皇家建宫殿需要木材,老爷们建府邸、园林需要木材,老百姓盖房子需要木材,生火烧饭也需要木材。

甚至连人躺板板吃席,还特么的需要木材。

于是,森林覆盖率就开始逐渐下降了,且不说黄土高原,光是北京周边,元明清三代几乎把树砍光了。

有老照片显示,北京的城墙、长城等地,一片荒芜。

有人会说北方降水少,可南方的老照片仍旧如此。

从巩义宋陵到南京明孝陵,再到广州白云山,老照片里放眼望去,几乎没有几棵大树。

好在,如今是大明前半叶,还没到晚晴那种究极内卷的破落模样。

而安南,更是森林密布,草木丛生。

不过,看着海防居民们大块大块烧那些在后世可以做实木家具的木头,朱祁镇心头仍在滴血。

于是蜂窝煤的制造,便被提上了日程。

一座蜂窝煤工坊迅速搭起了棚子,其核心设备是一台由蒸汽机驱动的冲压式成型机。

工坊内,机器轰鸣。

工人们首先将干燥的煤粉与一定比例磨细的黄泥混合均匀,为的是增加成型性和耐烧度,

然后,将其倒入巨大的搅拌槽中,缓缓加入河水。

蒸汽动力带动巨大的搅拌桨叶,将这些黑乎乎的原料充分揉合、搅拌均匀,形成具有一定湿度和黏性的混合料。

接着,混合料被送入成型机的料斗。

机器运动,模具下落,强大的压力将混合料压入特制的模具中,顶针同时打出十六个贯通孔洞。

只需片刻,一个个结实、规整、乌黑发亮的蜂窝煤球便被顶出模具。

一个个煤球,由工人用铁叉小心地移送到旁边的晾晒场地上,等待自然阴干定型。

蒸汽动力带来的巨大压力,确保了每一个蜂窝煤球都结实耐烧,不易破碎,远非人力所能及。

工坊日夜开工,成型的蜂窝煤球如黑色的士兵般整齐排列,一眼望不到头。

煤球有了,如何推广入户,取代传统的柴灶和散煤炉,成了关键。

朱祁镇深知,习惯的改变并非易事。于是,一项惠及百姓的推广计划出台了。

“官坊新制蜂窝煤,

火力强劲耐燃烧,

烟少灰白省钱钞,

清洁卫生利家宅……”

海防市政厅很快便出示安民告示,详细宣讲蜂窝煤的好处。

一队队临时雇工敲着锣,走街串巷地宣读。

许多人的兴趣,一下子被燃了起来。

其次,工坊推出了极其优惠的“试用政策”:

前三个月,百姓凭借户籍凭证,每买百个煤球,可免费赠送特制的“蜂窝煤炉”,以及烟囱、夹子等物。

一人一次机会,有效防止了黄牛,但也兼顾了大家庭需求。

同时,购买蜂窝煤的费用被打了八折,这还不够,朱祁镇命人将蜂窝煤制作方法公之于众,而手工制作的煤球机,仅需半两银子即可买到。

不过,推广之初,百姓多是观望和疑虑。

“这黑乎乎的玩意,能比得上干柴好烧?”

“还得用专门的炉子,多麻烦!”

“怕是某个缺德的想出来的骗钱玩意儿吧?”

然而,总有一些乐于尝试新事物,或者被优惠条件打动的人家。

码头上因渔业致富的阿海家,就再次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阿海的妻子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一百块蜂窝煤,还被赠送了一个小小的煤炉。

“娘子,怎样?”

望着阿海狐疑的眼神,他娘子也不废话,按之前销售人员所说,先用一蓬芦苇和纸屑、木块在炉内点着。

等火烧旺后放上一块蜂窝煤,待其充分燃烧变红后,再叠加上第二块。

很快,炉口便窜出蓝汪汪的火苗。

“死鬼,快打水去!”

阿海望着逐渐变红的生铁炉子,屁颠屁颠打了满满一铜壶水。

水壶放到炉口,慢慢地,水壶发出了一阵阵欢快的嘶鸣声。

嘶鸣声逐渐开始变化,这意味着水在逐渐烧开。

很快,阿海和妻子惊喜地发现,这蜂窝煤炉火力的确稳定又旺盛,烧水做饭,虽然比过去的柴火炉子快不了多少,却非常方便。

更让阿海妻子满意的是,烟尘确实少了很多,厨房里不再那么呛人,墙壁也能保持得干净些。

不只是干净,更重要的是不用像烧柴那样需要不停地添柴、看火,几块煤能烧上好一段时间。

而且,这种煤炉还有很长的余热,可以保温。

“当家的,这蜂窝煤,真是好东西!”

阿海不禁在想,这玩意,如果放到渔船上,那该多方便。

说干就干,很快,阿海自己去买了100块煤球,连带一个炉子,用小推车推了回来。

……

口耳相传的力量是巨大的。尝鲜的人,可不只阿海一家。

这些人家的邻居们亲眼所见其便利与实惠,纷纷心动。很快,优惠期的煤炉和蜂窝煤变得抢手起来,一个个销售点门前排起了长队。

男人们不必去远处伐木,女人们也从频繁的拾柴、劈柴、看火中被解放出来,烹饪过程变得轻松了一些。

对于那些靠买木材、木炭的小康家庭而言,燃料费用也降低了。不过对有钱人来说,木炭、或者竹炭,仍是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