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天可汗,从留学瓦剌开始 > 第201章 海参崴新变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最先带来变革的,是蒸汽动力的带锯厂。

在林区边缘,临近水道或刚刚开始铺设的简易铁路旁,一座座高棚竖立起来。棚内,巨大的蒸汽机有节奏地咆哮着,通过复杂的天轴和皮带系统,将动力传递给数台并排排列的巨型带锯。这些高速往复运动的钢齿锯条,锋利无比,力量无穷。

伐木工人们依旧需要深入林区,使用斧头和横截锯砍伐树木。

被砍倒的巨木,去枝杈后,或沿水路,或由铁轨,被运回带锯厂

有种蒸汽集材机的设备也被发明应用。

这是一种安装在临时轨道上的移动蒸汽机,连接着巨大的钢缆卷筒。钢缆被拖入林区,固定在需要移动的原木上。

司炉工将锅炉烧足压力,司机操纵阀门,蒸汽动力驱动卷筒,钢缆便以无可抗拒的力量,将一根甚至数根巨大的原木从密林深处硬生生地拖拽出来,一路碾压过灌木积雪,汇集到指定的堆场。

蒸汽的嘶吼与钢缆的铮鸣,渐渐取代了往日号子声与鞭响,成为了林区的新主宰。

汇集到堆场的原木,被工人们利用水流或简易起重机送上传送带,源源不断地送入那轰鸣的带锯厂。

最令人震撼的一幕就在这里上演:直径需两人合抱的巨大原木,被牢固地固定在传送车上,平稳地推向飞速旋转的带锯。

“嗤——轰——!”

尖锐的切割声与蒸汽机的轰鸣交织在一起。那无坚不摧的钢锯,如同热刀切黄油般,轻松地将巨大的原木纵向剖开,切成一块块厚度均匀的板材或方木。

锯末飞扬,如同金色的雪雾,弥漫在整个车间内部。原本需要经验丰富的木匠耗费良久才能完成的剖料工作,在这里瞬息即成,效率提升了何止千百倍?

锯好的木材被迅速分类。优质的木料被进一步加工成建筑梁柱、船板、甲板;次等的则制成枕木、包装箱材;甚至连大量的边角料和锯末也不会浪费,它们被收集起来,成为锅炉绝佳的燃料,或者被压制成燃料块,供应市民。

蒸汽动力带来的不仅是效率的飙升,更是加工精度的飞跃。机制木材尺寸标准、表面平整,极大地便利了后续的建筑和制造工作。

城市建设因此加速,中式砖木混合的建筑拔地而起。更重要的是,它为海参崴庞大的造船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砍伐树木的确会改变自然环境,尤其是在人口稠密,开发完善的地方。

如果不注意环境保护,很可能会造成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以至于得不偿失。

但远东的情况完全不同。

这里人口稀少,自然环境原始,开发程度极低。

更重要的是,这里资源极多,多得哪怕到数百年后的大鹅,都开发不完。

比如一个面积仅16万平方公里,人口仅一百多万的滨海边疆区,林地总面积就高达1230万公顷,木材总储量为17.5亿立方米。

注意,这是经过三次工业革命开发之后剩下的。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不是空话,是实实在在的写照!

海参崴底子最厚,蒸汽机发明之后,工业水平是仅次于海防的。

很快,煤矿边角料,也开始完成了向蜂窝煤的华丽转身。

工厂利用筛选下来的煤粉和碎煤,掺上海参崴本地易于获取的黏土。

仿照海防的模式,用蒸汽动力压制蜂窝煤。

这对海参崴居民影响不是特别大,因为冬天,蜂窝煤温度不够,他们习惯烧煤炉。

不过眼下冬天结束,这玩意做饭还是不错的。

海参崴的蜂窝煤生产,开始是为了自给自足。

但很快,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

这一日,一艘来自山东登州的商船,满载着粮食、蔬菜和日用杂货,驶入海参崴港,准备在此交易些皮毛、山货后返航。

船主王掌柜是个精明人,下船后四处转悠,寻找商机。他一眼就看到了那堆积如山的蜂窝煤,以及当地人普遍使用的煤炉,顿时眼前一亮。

山东等地虽也产煤,但多为散煤,燃烧效率低,烟尘大,且运输不便。

再者,山东经数千年开发,人口密集,许多山林都光秃秃的,老百姓也有获取燃料这一痛点。

王掌柜好奇地凑近观察,又向当地居民打听这蜂窝煤的用法和好处,听着居民们描述其耐烧、火旺、省事、干净的优点,王掌柜的商业嗅觉立刻被触动了。他找到工坊的管事,试探着询问价格。

王掌柜是见过世面的人,很快,他发现了商机。

管事见有商人问价,自是欢迎。毕竟这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

王掌柜略一算计,发现即使加上运费,运到山东登州、莱州等地,其价格也极具竞争力,尤其是对于那些沿海缺柴少煤的地区而言。

“这买卖做得!”

王掌柜一拍大腿,当即决定,返航时就用压舱的石头,装上一大批蜂窝煤试试水。

第一次,他没敢多运,只装了小半船。商船一路南下,抵达登州码头时,王掌柜学着海防的样子,在码头边摆开几个煤炉,点燃了蜂窝煤,现场演示起来。

那蓝汪汪的火苗,那长时间不熄的燃烧,那相对轻微的烟尘,立刻吸引了码头工人的围观。当得知这神奇的“煤饼”价格后,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登州城。

“听说没?从北边海参崴来的好煤,做成饼子,耐烧得很!”

“比咱这的木头强多了,便宜还干净!”

“走,去看看!”

半船蜂窝煤,不过两三日,便被闻讯而来的农民、渔民、乃至一些小作坊抢购一空。

王掌柜赚得盆满钵满,大喜过望。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一条绝佳的思路:北地有余而南需,海路畅通,利差可观。

从此,王掌柜的商船成了海参崴港的常客。每次北上,他运来山东的粮食、蔬菜、瓷器,满足海参崴这座新兴城镇的生活需求;每次南下,除了皮货,一些工业品,他的船舱里则塞满了海参崴生产的蜂窝煤。

他的成功,很快吸引了其他山东、乃至辽东的商人加入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