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港岛中环的“文华东方”宴会厅内,水晶灯流转着鎏金般的光泽,空气里弥漫着雪茄的微焦与香槟的清甜。
这是一个属于李琦的庆功夜。
但对于厅内许多香江影人而言,这夜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盏灯塔,照亮了一条他们从未设想过的航路。
“麦导,这次很不错。”李琦举杯向麦兆灰致意,唇角笑意温润。
麦兆灰几乎是即刻起身,手中酒杯微倾,脸上焕发着被认可的荣光。
“谢谢李总!”他声音洪亮,带着港人特有的快节奏,“与李总比差远了!您不仅在香江,在米国市场,也将他们打的服服帖帖的,这才是真的厉害!”这番话他说的流畅无比,既是奉承,也是在场许多人的心声。
曾几何时,好莱坞是他们遥不可及的梦工厂,是文化输出的终极圣殿。
如今,身边竟真有人能破门而入,且并非以屈就迎合之态,而是带着《越狱》、《绝命毒师》这般硬核作品,在别人的主场杀伐果断,这带来的震撼是颠覆性的。
“《越狱》、《绝命毒师》不仅在米国,在香江也杀疯了。”一旁徐勊笑着插话道。
“是啊,李总在好莱坞这么能打,大家都盼着您把我们给带去好莱坞呢!”又一人附和道,语气半是玩笑,半是赤裸裸的渴望。
话音落下,周遭响起一阵心照不宣的笑声与附和。
这“虚荣的赞美”背后,是历经港片黄金时代落幕后的迷茫,是对97后市场变迁的焦虑,更是对李琦一手开辟的这条新航路的急切向往。他们仿佛看到,李琦不仅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更是一位能带领他们穿越迷雾的船长。
李琦含笑摆摆手,姿态谦逊,正要开口,一阵低沉而有力的汽车引擎声由远及近,精准地切入厅内的喧嚣,
钟甄涛即刻上前半步,低声提醒:“先生,银都的宋总来了。”
他的声音压得很低,足以让李琦听清,却不惊动四周正酣的谈兴。
李琦眸光微动,点头:“好,我去迎接一下。”
他并未假手他人,而是亲自起身迎向门口。
来的不仅是银都机构的宋代,紧随其后的,还有华润、华旅、以及最为关键的华心社等驻港机构的主要负责人。
这个阵容,已远超寻常的业务往来范畴。他不可能,也绝不会安然坐在主位,等待这群人鱼贯而入。
尤其是在华心社的代表面前——这家机构的笔墨,分量非同小可,一字一句都可能直达天听。
做的太过分,恐怕连林和泰,都需费心替他周旋解释。
“欢迎、欢迎!”李琦朗声笑道,主动伸出双手。
“哎呦,李总,您这次可以替我们所有人都争脸咯!”华润分社的负责人率先上前,紧紧握住李琦的手,用力晃了晃。他语调激昂,脸上洋溢着与有荣焉的光彩。
另一位身着中山装、气质更为内敛的中年男子——银都的宋代,则言简意赅:“李琦同志,干的漂亮!”
与周遭沉浸在娱乐业辉煌战绩的欢腾不同,宋代眼底有一份更深层的了然与赞赏。
香江演艺界或许只看到票房与收视的狂飙,但他所代表的机构却清楚,《越狱》、《绝命毒师》在北美引发的文化现象,其意义远不止于商业成功,更关乎话语权的争夺、形象的重塑与软实力的无声彰显。
这其中,或许还蕴含着对某些岛内舆论态势的巧妙破局。
李琦心领神会,面上笑容不减:“好久不见,快,里面请。”
宋代步入华厅,目光扫过场内诸多熟悉的香江面孔,微笑道:“借您的光,能看到香江这么多的明星齐聚一堂。”
李琦笑着连连摆手,语气显得颇为随意:“我本来都没想搞这一出的,大家撺掇,酒店都包好了,索性就热闹热闹,趁这机会,我也正好总结一下「璀璨娱乐」在米国第一阶段的工作,向大家做个汇报。”
他刻意将“庆功”淡化为“总结汇报”,姿态放得极低。
“那感情好!”
宋代和华心社的负责人颔首,笑容更深。
这年轻人,很稳嘛!
…
待到所有重要宾客悉数落座,宴会厅内的喧哗渐渐平息下来,一种期待与庄重并存的气氛悄然凝聚。
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主位上的李琦。
作为李琦的得力助手,孙丽已经长期驻扎香江,已经成了香江的核心人物之一,此刻适时地将一支无线话筒递到他手中。
她动作利落,眼神未曾交汇,满是默契。
李琦站起身,目光沉稳地环视全场。
他看到一张张熟悉或陌生的面孔,其中有叱咤风云的影坛大佬,有正值盛年的巨星,也有渴望机遇的新锐导演。
他们的眼神复杂,交织着羡慕、期盼、审视,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彷徨。
“首先,”他的声音通过话筒清晰传遍大厅,平和而有力,“看到有这么多的同志、朋友来参加今晚的聚会,队伍越来越壮大,我心里,很高兴。”
他稍作停顿,让开场白沉淀下去。
“报纸上,都在说《绝命毒师》在米国创造了多少记录,收视率有多高,拿了多少奖。这些成绩,确实值得高兴。”
他话锋微转,“但我觉得,比起这些数字,有一点的意义或许更大——《越狱》、《绝命毒师》,是由我们华夏的公司主要投资、由我们的团队主导开发剧本、并且,有我们华夏的演员深度参与的一部电视剧…我们是用自己的头脑和方式,在北美的主流市场,站稳了脚跟,发出了声音。”
台下寂静无声,许多人下意识地挺直了背脊。
“毫不夸张地说。”李琦的语气带上了一丝举重若轻的笃定,“摸清了脉络,米国电视工业的那一套流程化生产,一年鼓捣出几部收视率不错的剧,并非不可能。”
“赚钱,当然是重要的一方面。”他加重了语气,“但另一方面,我们更要思考如何通过成功的作品,持续地提升我们华语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名气和地位,赢得应有的尊重。”
他的目光掠过麦兆灰,掠过在场每一位香江电影人,“内地的一部分同行,已经先一步组团,前往好莱坞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和项目对接。接下来,我希望,也能为我们香江优秀的导演、演员、以及顶尖的幕后制作班底,创造更多机会,一起去更大的舞台发展。
目前,《越狱》《绝命毒师》算是开了一个好头,但这只是一个开始。我希望,未来大家能够更强地团结起来,优势互补,齐心协力——”
他手臂一挥,做出一个囊括的手势:“把我们共同的蛋糕,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哗哗哗!!!”
短暂的静默后,雷鸣般的掌声骤然爆发,持久而热烈。
这一次的鼓掌,远非最初的虚应故事,而是真正发自肺腑的认同与激动。
对于在场的香江演艺界人士而言,类似“走向世界”、“做大做强”的口号,在过去听得太多,大多如浮云过耳。
好莱坞于他们,是梦,亦是镜花水月。
而本地市场,则在亚洲金融风暴后日渐萎缩。
再加上黑金渗入、帮派势力横行的那段灰色岁月,更是许多人心中不愿触碰的隐痛。
曾几何时,强如连城龙、洪金宝这般享誉国际的巨星,亦曾传出在资本与暴力的裹挟下,身不由己,甚至传闻有被枪械胁迫拍戏、事后酬劳难以兑现的遭遇。
至于那些光环不及他们的演员、无论是男、女演员。
为了拍戏,不知道要陪睡多少人,不分男主。
直到李琦和他的“璀璨娱乐”以全新的资本运作模式、强大的内地资源背景以及对内容本身的极致尊重强势进入,许多人才恍然惊觉:
原来路还可以这样走。
走进李琦先生撑起的这把“伞”下,他们才真切体会到,以前走过的路全是烂路,才知道里面有多香…
先不说李琦在好莱坞的成绩,单单《投名状》、《十二生肖》、《扫毒》…直接教香江影视圈做人。
这掌声,不是为李琦的成功而鸣,更是为他们自己,为一种新的可能、一个可期的未来而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