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借古鉴今 > 第489章 诡信篇(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长短经》,又名《反经》,是一部融合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诸多思想的谋略奇书,而其中的《诡信篇》更是以独特视角,深入探讨了忠信与诡诈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

开篇便抛出一个极具颠覆性的观点:“代有诡诈反为忠信者也。” 这意味着在特定时代背景与情境下,表面上看似诡诈的行为,实际上可能蕴含着更深层次的忠信。紧接着引用孔子所说 “君子贞而不谅” 以及 “信近于义,言可覆也”,强调行为的准则应是 “义”,而非单纯的守信。也就是说,当面临选择时,如果坚守承诺违背了 “义”,那么适时变通、放弃诺言,或许才是更正确的做法 ,这为整篇文章定下辩证看待忠信与诡诈的基调。

为了更生动形象地阐述观点,文中列举了多个历史事例 。叶公向孔子讲述自己乡里有个 “直躬者”,父亲偷羊,儿子出面作证。在常人看来,这儿子正直无私,但孔子却给出截然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在自己的观念里,真正的 “直” 是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亲情伦理在这种情况下超越了简单的是非判断。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道德标准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的价值观体系下,对 “忠” 与 “直” 的定义会产生巨大差异。这也引发我们思考,在生活中面对复杂的道德困境时,不能仅依据单一的标准去评判,而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

楚国围困宋国,晋国派解杨出使宋国,让其传达坚守不降的信息。解杨途中被郑国抓住献给楚国,楚王重金贿赂他,让他向宋人传达相反的话,解杨假意答应。可当登上楼车面对宋人时,他还是如实传达了晋君的命令。楚王要杀他,解杨却义正言辞地回应:君王制定正确命令是义,臣子执行命令是信,信要承载着义才有价值,自己从君主处接受命令,就只有以死完成使命,不能被贿赂。他这种表面看似违背对楚王承诺的 “诈”,实则是对自己君主的 “忠”,对国家大义的坚守。这表明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明确自身的职责与使命,权衡利弊,不能被眼前的利益或一时的承诺所迷惑。

苏秦为燕国游说齐国,成功让齐国归还燕国十城。但他回燕后,有人诋毁他是反复无常的卖国之臣,燕王也因此疏远他。苏秦为自己辩解时,列举了尾生、伯夷、曾参三人的高尚品行,却指出如果自己像他们一样,就无法为燕王奔走效力,完成退齐兵、得十城的功绩。他认为 “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意思是单纯追求个人的信誉操守,只是自我保全的方法,不利于在复杂的局势中积极进取。苏秦的行为虽然看似诡诈多变,但从结果来看,他维护了燕国的利益,这体现出在国家政治等复杂事务中,不能拘泥于个人的小信小节,而要着眼于大局。

通过这些事例,《诡信篇》得出 “谲即信也,诡即忠也。夫诡谲之行,乃忠信之本焉” 的结论。也就是说,诡诈与忠信并非绝对对立,在特定的条件下,诡诈可以成为实现忠信的手段,而表面的忠信有时可能掩盖着更深层次的危害。这启示我们,看待事物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面对复杂问题和艰难抉择时,要有灵活变通的能力,以 “义” 为核心,权衡利弊,做出最恰当的决策 ,而不是被固定的道德观念或常规思维所束缚。

《长短经·诡信篇》相关典故详解

一、尾生抱柱:守信的极端悲剧

《庄子·盗跖》记载,尾生是春秋时期的一位普通男子,与一位女子相爱并约定在桥梁之下相会 。约会当日,尾生早早来到桥下等待。然而,天公不作美,突然暴雨倾盆,河水迅速上涨。女子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赴约,而尾生为了坚守与爱人的约定,始终不肯离去。随着水位不断升高,他紧紧抱住桥柱,直至被汹涌的洪水淹没,最终失去生命。

苏秦在《诡信篇》中提及尾生,并非否定他信守承诺的品质,而是以此为例,指出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过度拘泥于单纯的守信,可能会导致悲剧结局,甚至无法实现更大的价值与目标,从侧面论证了不能刻板遵循单一准则,而需灵活应变的观点。

二、伯夷叔齐:义的坚守与时代冲突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国国君的两位王子。国君临终前,遗命传位于叔齐。但叔齐认为伯夷是兄长,更应继承王位,执意要将君位让给伯夷,伯夷却秉持着传统的礼制观念,不愿接受,为了不违背父亲遗命和弟弟的意愿,他悄然逃离孤竹国。叔齐得知后,也毅然追随兄长而去。

后来,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齐拦住周武王的马头进谏,认为臣子讨伐君主是不忠不义之举,违背了君臣之道和仁义伦理。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伯夷、叔齐以食周朝粮食为耻,隐居于首阳山,靠采摘野菜充饥,最终饿死在山里。

苏秦引用这一典故,意在说明伯夷、叔齐虽然坚守自己心中的道义与准则,但在时代变革与复杂的政治环境下,这种固执的坚守有时不仅无法改变局势,还可能阻碍个人或国家在实际事务中采取更有利的行动,进一步强调不能脱离实际情况空谈道德与信义。

三、曾参至孝:孝道典范与行事局限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道闻名天下。他对父母的孝顺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母亲在家思念他时,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在外面就能有所感应,立刻赶回家中。父亲曾点去世后,曾参对父亲的祭祀极为重视,即使后来家中贫困,每次祭祀父亲时,他都会尽力准备丰盛的祭品,以表达对父亲的怀念和敬意。

然而,苏秦将曾参的至孝与自己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纵横捭阖相对比,指出像曾参这样专注于个人品德修养与家庭伦理的行为,虽然值得尊敬,但在处理国家政治、外交等复杂事务时,仅仅依靠这种个人的高尚品德,难以达成富国强兵、抵御外敌等实际目标,借此说明在不同的情境下,需要不同的行为方式与策略。

四、解杨使宋:表面诡诈背后的忠义

春秋时期,楚国包围宋国,形势危急。晋国为援救宋国,派遣解杨出使宋国,让他传达坚守城池、等待援军的信息。解杨在前往宋国途中,不幸被郑国抓获,并被献给了楚国。

楚王深知解杨使命的重要性,便以重金贿赂他,要求他向宋人传达相反的信息,即晋国不会前来救援,劝宋人尽早投降。解杨面对诱惑,假意答应了楚王。但当他登上楼车,面对城内焦急等待的宋国军民时,他毅然违背与楚王的约定,大声传达了晋君让宋人坚守的命令。

楚王得知后大怒,要将解杨处死。解杨却从容说道:“君王制定正确命令是义,臣子执行命令是信,信要承载着义才有价值,我从君主处接受命令,就只有以死完成使命,不能被贿赂。”解杨表面上对楚王的欺骗行为,看似诡诈,但实则是对晋国君主的忠诚,对国家大义的坚守,深刻诠释了在特定情境下,行为的本质与表象可能截然不同,不能仅凭表面现象判断是非对错。

五、叶公语孔子:道德评判的相对性

叶公与孔子交谈时,讲述了自己乡里发生的一件事:有个被称为“直躬者”的人,发现自己的父亲偷了别人家的羊。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中,偷窃是不道德且违法的行为,于是这个儿子选择向官府告发父亲。叶公认为,这体现了儿子正直无私的品德。

然而,孔子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回应叶公:“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孔子认为,在父子亲情关系中,相互隐瞒过错,才是真正的“直”。因为在他所倡导的儒家伦理体系中,亲情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情感纽带,维护家庭的和谐与稳定,比单纯地遵循外在的法律和道德评判更为重要。这一典故生动地展现了不同价值观体系下,对同一行为的道德评判会存在巨大差异,也说明了道德标准并非绝对固定,而是会受到社会文化、伦理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长短经·诡信篇》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在处理政治、军事、外交等事务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诚信与诡诈,不能拘泥于单一的道德准则。

文章认为,单纯的守信、守义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阻碍实际目标的达成,而适时运用诡诈手段,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解杨使宋,表面上他对楚王用诈,违背了对楚王的承诺,但实际上是对晋国君主的忠诚,实现了更大的“信”与“义”。同时,文中通过多个典故对比,如尾生抱柱的守信与苏秦等人在政治舞台上的灵活应变相对比,说明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应权衡利弊,以最终的结果和实际利益为导向,灵活选择合适的策略,而非一味坚守传统的道德观念而不知变通。

《长短经·诡信篇》对后世的政治和外交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方面

- 灵活策略的运用:它让后世统治者和政治家明白,在政治斗争和治理国家中,不能一味拘泥于常规道德和既定规则,需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例如,在处理国内政治势力纷争时,可在表面妥协的同时暗中布局,等待时机成熟再采取行动。

- 重视结果导向:强调以最终的政治目标达成与否作为衡量策略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这促使政治家们在制定政策和采取行动时,更注重实际效果,而非仅仅追求道德上的完美。比如在推行改革时,即便过程中可能会采取一些不那么光明正大的手段,但只要能实现国家富强、社会稳定的目标,也会被视为合理的选择。

外交方面

- 实用主义外交理念:为外交活动提供了实用主义的理论支持,使外交家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更注重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在外交谈判中,可根据对方的态度和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诚信或诡诈的手段。如在与强国谈判时,可通过假意承诺一些利益来换取发展时间,待自身实力增强后再做计较。

- 策略多样性:启发外交家们采用多样化的外交策略。除了常规的结盟、谈判、贸易往来等手段外,还可运用欺骗、离间等特殊手段来分化对手阵营,为本国争取有利的国际地位。比如在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经常互相派遣间谍,通过传播虚假信息来误导对方的决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长短经·诡信篇》中思想的影响。

《长短经·诡信篇》中的思想在现代政治中仍有一定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灵活应对复杂局势

现代政治中,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领导者需要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调整策略。例如在国际谈判中,面对复杂的利益博弈,有时需要暂时隐藏真实意图,通过灵活的沟通和策略性的妥协,逐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注重实际效果和目标

政治决策需要以实现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等实际目标为导向。如在推动经济改革政策时,可能会面临各种利益集团的阻力,政策推行者可以借鉴《长短经·诡信篇》中的思想,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在不违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巧妙的手段化解矛盾,确保改革目标的实现。

维护国家利益的策略运用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核心。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各国可能会运用各种外交手段。比如在处理国际冲突时,除了通过外交途径进行公开的谈判和协商外,也可能会利用情报手段获取信息,或通过巧妙的舆论引导来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这些都体现了在维护国家利益时策略的灵活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