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我不是西门庆 > 第301章 孤山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论小池中的红金鱼,孤山中小池的红色金鱼是最警惕性的金鱼,不像卧佛寺的放生池中的一群一群红色的金鱼从来不害怕人,反而是人影所在之处,亦是红色金鱼团团蹙蹙聚集之处,可见不同的小池中的金鱼的心境是完全不同,这不能证明佛不佛性的问题,只能证明人迹罕至呗!

所以啊,金鱼对外界的变化很敏感,实际上水上和水下的世界岂不和坐飞机时天上天下的感觉一致吗?看来逍遥的桎梏是束缚,水池束缚金鱼的自由,也让金鱼对水面上的世界是Scary,所以呀,林捕才是真正的庄生,陶渊明为了逃脱官场的束缚而隐于终南山下,爱居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的理想主义,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但是林逋是真正领悟了逍遥的最高的境界,在林逋的内心世界,尘世间爱和爱情的一切都是肮脏的,林捕才是真正的神话的爱情理论的创建者,梅妻鹤子,多么纯粹的爱情啊!这是张笙在孤山上最大的收获,现在想直接奔向苏堤,以弥补上之苏堤曲院风荷,还有苏堤桥艰难抉择的遗憾啊!西湖之游总是匆匆忙忙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游西湖的拿出那股子浩浩色的求知的欲望,是好好色,因为西湖是最美的,

“孤山不美吗?小子”

“前辈孤山是我一辈子也参不透的孤山啊”

“小子,你终于变得谦虚一点了”

“前辈!小子本来就是很谦虚的当然了,哪里也没有孤山有意境啊!”

必须拿出第一次爬八大处登上欢喜地那种求知若渴的态度呀,所以才能最后在宝珠洞里见到鬼王菩萨。然后再去正果寺,至少《京都景物略》的描述是精确秘磨崖还有磨崖洞依旧如故,领略孤山神韵之美,必须拿出攀爬八大处山寺佛法的精神,去戒台寺,还有潭柘寺,五台山,雍和宫,求佛法的精神,为什么佛法讲究仪轨和戒律和儒家讲究的《周礼》,《礼记》,《仪礼》,展现出伟大的儒家里的精神!道家有道家的仪轨,心至诚则灵啊,还好,但凡遵循颜回之志,还有刘禹锡,《陋巷铭》《陋室铭》同林逋的《小园山梅》意呼!旨趣相呼应,其实都是《维摩诘经》在大俗中保持大雅的精神,“不学王山乘驷马,回头空指黄公垆”即使竹林七贤又如何呢?魏晋的风骨,嵇康,阮籍,刘玲,王戎,山涛,向秀,院咸7人常在竹林聚会,但是山涛和王戎还是抵御不了世俗名利的诱惑啊!这也是苏轼在杭州的心境啊,自己鼓励自己的心境,所以林逋的梅鹤精神还是比魏晋风骨的竹林七贤更超然,林逋的心境已经达到了蓬莱仙境的那种逍遥物化,超凡脱俗的心境了,竹林七贤是只是表现在外在的超然脱俗内在还是没有摆脱自由的羁绊。充满了对人世间名利的躁动,这时候放下一切的想法之随遇而安,到处都是醉翁亭,沧浪亭,流觞曲杯之亭,这孤山最适合天下的名亭了,紫禁城御花园里最妙的亭是御景亭,而景山的亭,最美的亭是五方亭,当然站在万春亭里能看整个紫禁城的美,北海最有名的是五龙亭,北京陶然亭的是欣赏亭的最妙之地了,西湖里有湖心亭,当然啦,红螺山上的望景亭可以望一切的美景!可到了孤山上之后,亭的文化又返璞归真了,江南好,江南美,江南的雨后,空蒙自然有荷塘月夜,楼台亭榭之美啦!亭的美源自于江南的美,亭的美如亭亭玉立的美,美人之美,亭之美已经是中国园林美学的表现形式之一了,是不可或缺的美,孤山产生了太多太多的幻想,范公亭近在眼前。范仲淹《岳阳楼记》心怀天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公已经完全突破了名利桎梏的束缚,醉翁亭以《醉翁亭记》为美,范公亭以《岳阳楼记》为标榜,孤山亦有范公亭为骄傲,张笙亦学孤山之亭白发老人畅然一曲《小园山梅》之挽歌,在范公亭里亦诵读范公的《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尽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之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槯,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盛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无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向极!登斯楼也,则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出乎于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事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 吾谁与归?十六年九月十五日。

不增不减,孤山岳阳楼乎?否也,天下美文妙文亦不增不减,范仲淹《岳阳楼记》天下至此一篇《岳阳楼记》!张笙亦象,写一篇《孤山记》,《西湖记》,《白堤记》,《苏堤记》,但亦有《岳阳楼记》,天下之美,尽收于此!天下之美,不多不少,全在范仲淹《岳阳楼记》里了,即使范仲淹,非身临其境,亦能写尽天下之美乎,在范公亭里体会到了孤山的意境之美啊,但是孤山和西湖是融汇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岳阳楼可以毁了,可以重建,但是《岳阳楼记》还是那永恒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呀。西湖不可没有孤山,同样孤山不可没有西湖,这就是世界奇妙的地方啦,《岳阳楼记》范仲淹可以凭想象就创作出来了,但是西湖和孤山的美呢,凭想象不够的,必须如同苏轼白乐天一样身临其境,不过挺玄妙的《岳阳楼记》可以展现孤山西湖的一部分美出来,但是可能没有人登上雷峰塔,会写出一篇范仲淹式的《雷峰塔记》呢?《岳阳楼记》如同唐玄奘的《心经》一样,1字不能增,1字不能减啊,心经可以分为儒家的心经,还有佛法的心经啊,这都是不严肃的想法而已,所以这孤山的确是一座龙宫啊,如同《华严经》从龙宫里龙树,菩萨从龙宫里拿出来的《华严经》,看来,过去对孤山的印象是以偏概全的,观念的是观念的问题,因为第一次游孤山的时候,充满了太多太多了理想主义的imagination,因为中国的美经历了太多太多过去八国联军日本侵略的毁灭性掠夺和大屠杀破坏,所以乾隆西湖孤山的印象全都是断垣残壁,荒凉无比,至少圆明园还剩下过去大清帝国的最美山村园林的令人震撼的魂魄呀,可是孤山的行宫什么都看不出来了,所以范仲淹的忧国忧民,不幸言中的中华帝国近代史的悲剧!

孤山上的建筑依山势地形符合园林的风格和形式,孤山的风雅存有旧的存在,亦有新的修茸复建,其实张笙现在最想回到《儒林外史》的时候的西湖,因为那时西湖是市井风流般的存在,那时西湖的岸畔一定充满了烟火气呀,最好的游山玩水的态度。便是永远保持好奇心呀,还有意犹未尽的进取心啊,读书不能走马观花,游山赏景,亦不能走马观花,要用《金刚经》的心方能彻悟这万千世界的美妙出来,因为佛法的理解,一尘一花一世界,看到磨崖的石经刻,从范公亭处沿着青石绿痕直接拾阶而下,不远处有大广大广方亭,大广方亭是形象的比喻,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亭的准确描述。因为张笙不是亭的专家,不过张笙的老爸好像是亭的专家,小时候对亭的理解,从老爸为大河林场建的湖心亭描绘各种漂亮的彩绘和图案基本上取材于《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有《红楼梦》,几乎中国所有的园林公园都描绘的图案,不不不会离四大名着的范畴标准,好像是约定俗成的潜规则,不过停了在大河林场里还是太过于孤独了,应该在山的最高处,一山峦山峰每个顶,每个高处见一赏景亭,那一定很有格调啊,大广方亭里有几个游玩的西湖似乎有些累了,在亭子里休息,大广芳亭下面的世界就是似曾相识的乾隆行宫孤山遗址,以前的孤山几乎为乾隆的行宫。occupying,他并不满足圆明园里还有承德避暑山庄里商景乾隆每次下江南是为了为了欣赏西湖的美,最爱西湖行不足的皇帝了,北京城里的圆明园还有颐和园里太多太多西湖的影子和印记了,但是就是西湖美的真相。西湖的美是纯粹的自然和人文精神的契合,没有太多人为人为的刻意存在,这是西湖美的独一无二的地方,没有矫揉造作的存在,孤山上就因为行宫的存在几乎毁了千百年来,孤山独独有的美啊!主要是还没有一个能出来站在孤山上创作一篇超越《岳阳楼记》的作品,或者登高望远。嗯在雷峰塔创作一篇类似的文章出来,大广方亭下面就是行宫旧址,不过呢?在旧址附近又建了许多新亭,沿石阶而下,在行宫遗址向上看《孤山》,一般一般游客有人喜欢在此处拍照留念,挺遗憾的,孤山寺是不存在了,这孤山虽然过去年月许多绅士,但是现在几乎全部都毁了。如果出去就是西湖了,那岂不是再一次与孤山告别吗?如果这种心境,一个孤山就挡住了张笙西湖之游所有的性质吗?美呀往往都是9曲18弯儿啊,美人啊,往往都藏在深闺深歌之中啊,是孤山在和他开玩笑,还是他只想蜻蜓点水似的?孤山最高处最起码一定要在孤山最高处一窥西湖的湖山魅影,湖光山色或者是湖光山色之掠影,至少这种态度是游山玩乐的徐霞客精神。亦踏上石阶绿痕而上,孤山路径石阶平稳,翠竹相映,至少有竹海的影子,想起和宋玉一起奔赴景德镇窑里之美啊,那翠竹和这孤山上的翠竹。都是翠如翡翠的那种好看呐,孤山上的竹子有郑板桥神魂的画魂所在,如果想要画竹子,可以在孤山上坐在竹林对面一天绝对能画出郑板桥画出的那种。最妙的竹子啦,还有诸位苏轼,苏东坡亦是一位文人画家,苏轼最擅长画的就是竹子,实际上文人骚客亦诗亦画,这都是很稀松平常的。唐诗宋词的画家们往往都是诗画一体的,是现在反而诗画分离了,这是进步呢还是退步呢?孤山啊,山上依旧能看到处处乾隆行宫的留下的荒废的遗址,台基平台好像是圆明园的延伸,乾隆是一位太湖石的绝对的爱好者,特别太湖的奇石,紫禁城里御花园还有宁寿宫里的乾隆花园的太湖石,当然还有文华殿文渊阁后面的太湖石堆,站在行宫的遗址台阶上,也不敢说这是不是孤山的最高处呢?正在狐疑之处,有一女子上前而问

“先生,您是站在孤山的最高处吗?”

“最高处我不知道,也不敢说这里是不是最高处呀”

女子为张笙的谦逊而感到一种敬畏,张笙明白这里是孤山啊,谁敢说自己能站在孤山的最高处呢?不过站在这里眺望西湖真的很有一种西湖的前所的,未有的感觉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