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然而让刘谌没想到的是,他的旨意还没有发往汉中。

张翼的奏报就先一步到了成都。

奏报中,张翼告诉刘谌开挖陈仓道的事情再次受阻。

原因是长安司马攸给陈仓增兵,石苞再次主动出击。

姜维那里倒是没有什么消息,依然和刘弘处于对峙当中。

得知这些消息,再和之前司马炎的举动联系起来。

让刘谌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看来司马炎确实在司马攸的手上吃了不小的亏。

怪不得他要主动向东吴示好。

只是东吴这群蠢货,只顾着眼前的那点蝇营狗苟。

若是孙皓还在,多半会趁着这个机会再次发兵合肥,一雪前耻。

不过这些东西都只是刘谌在心里想罢了。

东吴的国事不是自己所能够干预的。

况且孙皓发兵也只是自己的猜测罢了,之前孙皓不也想主动和魏国交好吗?

不过,对于司马炎为什么会向东吴示好,以及司马攸为什么会派兵支援陈仓。

刘谌却百思不得其解。

按理说司马炎的实力要比司马攸强的多。

又有中原诸多世家相助,就算司马攸拥有关中四塞之险,也不至于向吴国示好。

司马攸又哪里来的底气,放着进攻他的司马炎不管。

反而分兵前往陈仓,阻拦自己打通陈仓道?

只可惜这些东西刘谌一时半会儿得不到答案,他也没有功夫去搭理司马氏。

因为眼下大汉最重要的是迎接即将到来的第一次科举。

这件事是当初创建学堂的时候就已经定好的。

创办学堂就是为了替大汉补充人才。

和后世的春闱秋闱不一样的是。

作为只有益州和汉中两地。

且学堂都建在县城的大汉来说。

农闲时间参加科举,才是性价比最高的。

所以刘谌把科举的时间限定在了夏收之后,也就是农历的六月份。

因为大汉的学生,并不是完全脱产的。

虽说有当初朝廷的补贴,但是在农忙时节,他们依然是要回去帮忙干活的。

而且现在大汉的国情也不允许这些学生脱产。

刘谌也不愿意学后世那样,让朝廷供养一批完全脱产的人出来。

时间一长,这些人便会脱离百姓,成为高高在上的官老爷。

那大汉和后世的所有封建王朝又有什么区别?

当刘谌在年初的宫廷宴会上宣布这件事的时候。

百官们对此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惊讶。

谁都知道陛下开办学堂是为了给朝廷遴选人才。

而且有讲武堂这个先例在,一直拖到现在才有动作反而让人感到惊讶。

不过科举这个名词,倒是第一次听说。

在此之前,朝廷选拔人才多为察举制,是靠地方上的官员来给朝廷推荐人才。

这种通过考试的方式还是第一次听说。

刘谌考试的内容也并非像他们所预想的那样,从四书五经中选题。

而是分为民、官两科。

民科注重生产,官科注重管理。

考哪一科由学生自行决定。

但是两科录取的数量却是一致的。

省得大家一股脑的全都集中到官科上去,导致民科录取寥寥无几。

民科和官科所考的东西也并不相同。

相较于官科来说,民科甚至有一定程度上的实操。

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杜绝有人钻空子的可能。

至于那些世家子弟,刘谌同样也允许他们参加科举。

世家是托举,同样也是桎梏。

别看世家光鲜亮丽的,但那只是针对主脉以及和主脉血缘相近者。

其余人也要受到主脉的压迫和剥削。

但即便如此,也要比普通百姓过的强一些。

也正因为如此,刘谌才愿意允许他们参加科举。

一旦他们察觉到自己能够通过科举,摆脱原来的命运,不受家族的盘剥也能够过上好日子。

那对于家族的忠诚度可就有待商榷了。

至于这些通过科举的人会不会像明清那样发展成反哺家族的存在。

刘谌一时半会儿倒不用特别担心。

因为这个时候的世家门阀政治还没有被完全打破。

这些人即便是通过科举做官,本家那些主脉依然会看不起他们。

而且刘谌也绝对不会像后世明清那样,对这些读书人极尽优待。

尤其是免税之类的东西,绝对不可能在大汉出现。

此次民科和官科加到一起,刘谌打算先取两百人,平均下来就是每科一百。

上万人中取两百人出来,这百分之二的录取率,说不上低,但也绝对不算高。

再加上那些世家子弟,只会让大汉的第一次科举变的更加残酷。

但这对于刘谌来说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朝廷需要人才不假,可也没有那么多的官职给他们。

尤其是这二百人将来全都需要朝廷来供养。

从过完年的第一次初试,竞争就异常惨烈。

因为这可能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

两百人,平均到每个县也就那么一两个名额。

不拼命怎么能行?

从正月到六月,总共需要进行三次淘汰。

最终会有将近一千人前往成都,参加最终考核。

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这件事刘谌交给陈寿来负责。

原本刘谌是打算把这件事交给谯周的。

只不过从年前的时候,谯周就已经卧床不起了。

不光是没能参加宫廷宴会,就连册封太子这么大的事情都没能参加。

期间刘谌也到谯周府上探望过他一次,情况并不怎么乐观。

其余人当中,也就陈寿这个写了《忠良传》和《贰臣传》的人能够挑得起这个担子。

陈寿在接到这个任务之后,激动之余也觉得责任重大。

大汉的第一次科举,做好了就是青史留名,做不好就是遗臭万年。

由不得他不认真对待。

所以在接到这个任务之后,陈寿便事无巨细,样样亲为。

生怕哪里出了什么差错。

而在整个大汉都在为第一次科举忙碌的时候。

一架马车,缓缓驶入成都。

感受着外面热闹的气息。

车帘被轻轻撩开,露出一个少年的面容。

脸上带着朝圣一般的表情:

“成都,我终于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