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1章 玄山鉴宝联盟的诞生
陈轩将厚厚一叠文件分发下去,目光沉稳地扫过每一位与会者。
“玄山鉴宝联盟,不是一个松散的兴趣小组,而是一个肩负责任与使命的专业机构。”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我们聚集在这里,是为了让专业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让真正的国宝得到应有的尊重与保护。”
堂内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在认真聆听。
“我们将设立一个最高标准的鉴定中心。”陈轩继续说道,“这里不仅要有最先进的科技设备,如高光谱成像仪、超景深显微镜和无损探伤仪,更要将这些冰冷的仪器与我们手中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相结合。每一位鉴定师都必须经过最严苛的考核,确保我们发出的每一份鉴定报告,都能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
一位白发苍苍的考古专家扶了扶眼镜,微微颔首:“理论与实践结合,这是正道。”
“但鉴定只是开始。”陈轩话锋一转,“我们不能只在象牙塔里做学问。联盟将与警方、文物局等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共同构筑一道守护文物的防线。我们会建立一个覆盖广泛的文物信息数据库,为重点文物建立‘电子身份证’,让每一件国宝都有据可查,有源可溯。同时,我们还会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追索那些漂泊海外的国宝,让它们有机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刑警队长老赵拍了拍桌子,爽朗地笑了:“这个好!我们办案时,最头疼的就是信息不畅。有了你们的专业支持和数据库,我们如虎添翼!”
陈轩微微一笑,看向在座的年轻面孔:“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更有义务将手中的技艺和知识传承下去。联盟将开设公益性质的培训班,面向全国招收有潜力的年轻人。我们不仅要教他们如何辨别真伪,更要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怀着敬畏之心对待每一件历史的遗存。同时,我们还会建立‘玄山讲堂’,定期向公众开放,普及文物保护知识,让文物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我有个建议。”一位博物馆馆长举手发言,“为了提升联盟的学术影响力,我们是不是可以设立一个‘学术委员会’?定期发布研究成果,制定行业标准,让联盟成为真正的权威。”
“非常好的建议。”陈轩点头赞同,“学术委员会不仅要负责理论研究,还要为联盟的鉴定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标准指导。”
会议在热烈而务实的氛围中持续进行。每一个细节都被反复推敲,每一项职责都被明确划分。有人提出要建立严格的会员审核制度,防止鱼龙混杂;有人建议设立伦理委员会,规范鉴定师的职业操守;还有人强调要加强国际交流,与世界上其他优秀的鉴定机构建立联系。
陈轩耐心地听取着每一个人的意见,不时与身旁的苏晴和小林交换看法。他知道,一个强大的组织,绝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而是集思广益,众志成城的结果。
夜色渐深,窗外的京城渐渐安静下来,而“玄山堂”内的灯火却愈发明亮。
“最后一件事。”陈轩待讨论告一段落,站起身来,从怀中取出那枚古朴的青铜三目佩,郑重地佩戴在胸前,“从今晚起,玄山鉴宝联盟正式成立!”
话音落下,堂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一刻,不同背景、不同年龄的人们,因为共同的信念而紧紧团结在一起。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短暂的喜悦。苏晴快步接起电话,脸色瞬间变得凝重。
“陈老师,是首都博物馆打来的。”她捂住话筒,低声说道,“他们刚刚收到一件海外捐赠的‘清代珐琅彩瓷瓶’,但初步检测后,发现了一些疑点,怀疑是仿品。捐赠仪式就在三天后,他们希望我们能尽快帮忙鉴定。”
堂内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起来。所有人都明白,这不仅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果成功,联盟将一战成名;如果失败,刚刚建立的联盟就会蒙上阴影。
陈轩深吸一口气,眼神却愈发坚定。他转向小林:“立刻联系博物馆,说明我们明天一早会亲自过去勘查。让他们先将瓷器封存,保护好现场,任何非必要人员不得接触。”
“是!”小林立刻行动起来。
陈轩又对苏晴吩咐:“准备好我们所有的鉴定设备,特别是玄鉴镜和便携式光谱仪。另外,调取清代珐琅彩瓷的相关资料,尤其是雍正、乾隆时期的官窑器特征,做一份详细的对比分析报告。”
“我马上去办。”苏晴点头应下。
“各位,”陈轩环视众人,声音铿锵有力,“看来我们的首案,已经找上门来了。这不仅是对我们专业能力的考验,更是对我们团队协作的第一次实战检验。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拿出十二分的精神,全力以赴!”
“放心吧陈老师!”
“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众人纷纷响应,脸上写满了斗志。
陈轩的目光最终落在了那枚三目佩上,仿佛在与远在天国的师父对话。他在心中默念:“师父,您看到了吗?我们的事业,才刚刚开始。”
夜色中,“玄山堂”的牌匾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仿佛也在为即将到来的挑战而蓄势待发。一场关乎联盟声誉的鉴定大战,即将拉开序幕。
这个开篇已经为你铺垫好了紧张的气氛和艰巨的任务。要不要我立刻为你续写,让陈轩带着他的团队深入首都博物馆,一步步揭开这件珐琅彩瓷瓶背后的惊天秘密?
第1002章 珐琅彩瓷瓶的疑云
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洒在首都博物馆的青砖灰瓦上。陈轩站在庄严肃穆的馆门前,深吸了一口气,目光坚定。
“陈老师,都准备好了。”苏晴提着便携仪器箱,站在他身旁。
小林则背着笔记本电脑,兴奋中带着一丝紧张:“我已经联系好博物馆的李馆长,他在里面等我们。”
老赵也来了,换上了便装,眼神依旧锐利:“我在外面盯着,有什么需要随时给我打电话。”
陈轩点了点头,迈步走进博物馆。
一、初见瓷瓶
在李馆长的带领下,他们来到了文物修复中心的恒温恒湿实验室。
一件通体施黄釉、绘有精致花鸟图案的瓷瓶被安放在特制的防震工作台上,周围环绕着各种监测设备。
“这就是那件‘清代雍正珐琅彩黄地花鸟纹瓶’。”李馆长介绍道,“捐赠人是一位海外华人企业家,据说是他家族世代珍藏。我们初步检测时,在釉面下发现了一些异常的显微结构,所以……”
陈轩戴上手套和护目镜,首先仔细观察瓷瓶的整体造型。
“器型规整,线条流畅,符合雍正时期官窑的风格。”他轻声说道,“胎质细腻,釉面光洁,这是好现象。”
他用手持显微镜仔细观察釉面,眉头却微微皱起:“釉面虽然光洁,但光泽略显刺眼,缺少了岁月沉淀的温润感。”
苏晴会意,立刻打开高光谱成像仪,开始对瓷瓶进行全面扫描。
“陈老师,光谱曲线有异常。”几分钟后,苏晴指着屏幕上的图像说道,“尤其是蓝色颜料区域,光谱峰值与我们数据库中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有细微差异。”
陈轩的眼神变得凝重。他从仪器箱中取出玄鉴镜,调整好角度后,将镜面轻轻贴近瓷瓶表面。
在玄鉴镜的特殊光线下,瓷瓶表面的细微划痕和修复痕迹无所遁形。更令人惊讶的是,在瓶腹下方的一朵花蕊处,陈轩发现了一个几乎不可见的“修补点”。
“这里被动过手脚。”他语气肯定地说道,“而且手法非常高明。”
李馆长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您是说,这是一件赝品?”
“还不能下定论。”陈轩摇头,“我们需要做更深入的检测。”
二、科技与传统的结合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陈轩团队运用了多种先进技术对瓷瓶进行检测。
超景深显微镜下,他们发现釉面气泡的分布与雍正时期的标准样本有所不同;无损探伤仪则显示瓶体内部有一处细微的密度异常;而拉曼光谱分析则在蓝色颜料中检测到了一种现代才开始使用的化学物质。
“这些发现都指向一个结论——这件瓷瓶有问题。”苏晴汇总完所有数据后说道,“但问题是,它的胎体、大部分釉面和绘画技法又都非常符合雍正时期的特征。”
陈轩陷入了沉思。他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件曾经鉴定过的古瓷影像。突然,一个念头闪过他的脑海。
“苏晴,你还记得我们去年在江南民间见到的那件‘拼接瓷’吗?”
苏晴立刻明白了陈轩的意思:“您是说,这件瓷瓶可能是用古瓷的残片拼接而成,然后再进行修补和彩绘?”
“有这种可能。”陈轩点头,“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它既有古代特征,又有现代元素。”
为了验证这个猜想,陈轩决定运用最传统也最考验功力的方法——“手摸眼观”。
他轻轻抚摸着瓷瓶的每一寸表面,感受着釉面的触感变化;又用特殊角度观察瓷瓶的光泽,寻找着细微的差异。
“找到了!”突然,陈轩的眼睛亮了起来,“在瓶口内侧,有一道几乎看不见的接缝痕迹。如果不仔细触摸,根本发现不了。”
小林立刻用高分辨率相机对瓶口进行拍摄,放大后的图像清晰地显示出了那道细微的接缝。
李馆长的脸色彻底变了:“这么说,这确实是一件拼接的赝品?可捐赠人是我们的重要合作伙伴,这可如何是好?”
陈轩沉思片刻,说道:“李馆长,我理解您的难处。但作为文物工作者,我们必须坚持专业和诚信。我建议您先不要声张,我们会出具一份详细的鉴定报告,您可以拿着报告与捐赠人沟通。”
李馆长点头:“也只能这样了。感谢你们的专业帮助,否则我们博物馆就要闹笑话了。”
三、意外发现
就在众人准备收拾设备离开时,小林突然惊呼一声:“陈老师,您快来看这个!”
陈轩走过去,只见小林在电脑上放大了瓷瓶底部的一张照片。在放大镜下,底足处的青花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个字中,“雍”字的写法与标准样本略有不同。
“这是……”陈轩的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他立刻取出玄鉴镜,仔细观察底足。在玄鉴镜的特殊光线下,他发现“雍”字的最后一笔似乎是后来补写的,与其他笔画的光泽略有不同。
“这就有意思了。”陈轩嘴角微微上扬,“看来这件瓷瓶的故事,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
苏晴不解地问道:“您的意思是?”
“如果只是简单的拼接赝品,造假者没必要在款识上做手脚。”陈轩分析道,“这很可能意味着,这件瓷瓶的底足是来自另一件器物,而且可能是一件价值更高的真品。”
李馆长惊讶地张大了嘴巴:“您是说,我们可能误打误撞地发现了一件被改头换面的国宝?”
“有这种可能。”陈轩点头,“不过这还需要进一步的考证。”
四、背后的故事
当天晚上,陈轩团队回到“玄山堂”,立刻开始查阅相关资料。
经过几个小时的研究,他们在一本罕见的清宫档案中发现了一条重要线索:雍正年间,确实有一批珐琅彩瓷因为烧制过程中出现瑕疵而被销毁。但档案中提到,有几件“黄地花鸟纹瓶”因为瑕疵不明显而被秘密保留下来,后来不知所踪。
“难道这件瓷瓶就是其中之一?”小林兴奋地说道,“如果真是这样,那它的价值就不可估量了!”
陈轩却冷静地摇了摇头:“还不能确定。即使底足是真品,瓶身也可能是后来拼接的。我们需要找到更多证据。”
就在这时,老赵打来电话:“陈轩,我查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这件瓷瓶的捐赠人,几年前曾经涉及一桩文物走私案,但因为证据不足而不了了之。”
陈轩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看来这件瓷瓶背后,确实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五、艰难的决定
第二天,陈轩团队再次来到首都博物馆,准备进行最后的考证。
经过一整天的仔细检测和研究,他们终于得出了结论:这件瓷瓶的底足确实是雍正时期的真品,但瓶身则是由几件不同时期的瓷片拼接而成,并且经过了现代技术的修复和彩绘。
“这么说,这是一件‘半真半假’的器物?”李馆长问道,脸上写满了困惑。
陈轩点头:“可以这么说。它既有古代的真品元素,又包含了现代的造假成分。这种情况在文物鉴定中非常罕见,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
“那我们该如何处理这件器物?”李馆长问道,“如果按照赝品处理,可能会错过一件有价值的文物;但如果当作真品收藏,又可能会误导公众。”
陈轩沉思良久,说道:“我认为,我们应该如实公布鉴定结果。这件器物虽然不是完整的真品,但它的历史价值和工艺价值依然不可忽视。我们可以将它作为一个特殊案例,向公众展示文物造假的复杂性,提高大家的文物保护意识。”
李馆长点头赞同:“您说得对。我们应该以专业的态度面对这件事,让公众了解文物鉴定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六、新的挑战
当陈轩团队准备离开博物馆时,李馆长突然叫住了他们:“陈老师,还有一件事想麻烦你们。我们博物馆即将举办一场大型的国际文物交流展,其中有几件展品也存在一些疑点。希望你们能帮忙鉴定一下。”
陈轩微笑着点头:“没问题。这正是我们玄山鉴宝联盟的使命所在。”
走出博物馆,夜色已经降临。陈轩抬头望着满天繁星,心中感慨万千。
“看来我们的路,还很长啊。”他轻声说道。
苏晴和小林相视一笑,坚定地说道:“无论前方有多少挑战,我们都会与您并肩作战!”
陈轩点了点头,转身向“玄山堂”的方向走去。在他身后,首都博物馆的灯光依旧明亮,仿佛在为他们照亮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