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 对于吕布想法的转变
曹刘在给吕布写后面一封信的时候,也想明白了一件事,后世人对于吕布的印象,更多的是基于陈寿的《三国志》中对于吕布的评价,“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覆,唯利是图。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
还有就是《三国演义》中的三姓家奴,反复无常,刚愎自用,志大才疏,背信弃义的形象。
陈寿是谁?西晋的史学家,223年出生,297年去世,原为蜀汉官员、史学家。师从谯周,蜀汉灭亡后,归附于曹魏,历经十年艰辛,于太康元年(280年)完成的纪传体史学巨着《三国志》,该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太康元年是曹魏灭了东吴,彻底统一三国所用的年号,这时候的皇帝已经是晋武帝司马炎了,曹魏的基业都已经被司马家撺掇了。
所以说陈寿《三国志》中对吕布的评价真的能做到非常的公正嘛?历史往往都是胜利者所书写的,这一点没办法否认,特别是从三国后期一再突破底线的行为之后,白衣渡江,当街杀帝,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陈寿真的还能如三国之前的那些史学家一样有气节嘛?
应该也是有的,不过他所获知一些资料的途径,对于吕布来说可并不怎么友好,无论是蜀汉也好,还是曹魏也罢,吕布作为三国时期的第一猛将,一方诸侯,可没少让刘备和曹操吃瘪!
想来从蜀汉和曹魏那里搜集到的资料和素材,对于吕布的评价多少会带有一些个人好恶在里面,所以哪怕是在陈寿所写的《三国志》中对于吕布的评判,也未必完全与真相一致。
罗老爷的《三国演义》,就更不要说了,说到底罗老爷子写的也只是小说,哪怕此书是华夏古代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那还是小说,为啥人们更喜欢看小说,而不是历史课本呢?
那是因为小说更吸引人,人物刻画色彩鲜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这往往都需要进行大量的艺术加工,哪怕是历史巨着,也要加上一句基于史实。
所以历史上的吕布真的是后世所认知的那样嘛?要知道汉末纷争开始,诸侯四起之时,所有诸侯之中,也许唯一一个真正草根出身的不是皇叔刘备,而是温侯吕布。
虽然都说刘备的皇叔之名,是自己靠上去的,但毕竟确实姓刘啊!汉朝四百多年的历史,刘姓也确实是皇族的姓氏,反观吕布,出生于五原郡九原县这一边塞之地,完全是靠着弓马娴熟、骁勇尚武从底层打拼上来的。
吕布之骁勇,这一点是被所有人认可的,当有的人某方面是无可争议的优秀时,想要诟病于其,那只能从其他方面着手了。
如果吕布真的是一个贪财好色,反复无常,唯利是图的小人,又如何解释高顺、张辽和陈宫这样的人为何会死心塌地的跟随其左右?高顺和陈宫甚至愿意一同赴死。
还有正史上从来没有明确的写过吕布曾认丁原为义父,就算是董卓,《三国志·吕布传》中记载的也是董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可见张飞所骂出的“三姓家奴”,很可能就是罗老爷子的艺术加工。
在曹刘看来,吕布的刚愎自用,那也是别人嫌弃其出身低微,跟了丁原之后,又被丁原pUA了那么多年,好好一个武将猛人,硬是一直在当主簿,就跟张飞去绣花没啥区别。
还有初入职场的主要领导真的很关键,丁原就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那吕布能学到什么好?
至于杀丁原投靠董卓,其实更好理解,被人压制久了,终于有了一个翻身的机会,吕布不去抓住才是件奇怪的事,甚至曹刘猜测,吕布对丁原痛下杀手,多少应该也带着一点私怨。
后面再杀董卓,罗老爷子给出了一个王允利用“貂蝉”使了一个美人计,使得吕布和董卓父子反目,最后策反吕布成功,最终诛杀了董卓。
这其实也是罗老爷子的艺术加工,根据《三国志》记载,吕布杀董卓的主要原因是两人关系恶化、吕布与董卓侍婢私通引发不安,以及王允的政治策反。
曹刘觉得吕布杀掉董卓的主因其实还是在“关系恶化”上,至于因为与“侍婢私通引发不安”,这简直就是一个笑话,连罗老爷子都不信,才弄出个“貂蝉”这样无可替代的人物出来。
要知道在东汉这时候,侍婢是什么?侍寝的婢女,连妾都算不上,要知道在这个年代妾的地位都非常的低,为了政治利益和拉拢手下,有人都会将小妾送与他人,更何况连妾都不如的侍婢?
其实关键原因还是董卓逐渐掌控了大权后,对吕布的态度转变,犯了和丁原同样的病,忌惮吕布的勇武,猜忌其为人,直接戟掷吕布试探其忠心,又削弱其兵权,重用西凉派系,把吕布只当做一个护卫来用。
曹刘感觉如果自己是吕布,有机会都会想干掉董卓,本来从丁原那里跳槽过来,就是为了博得一个更好的发展机会,哪怕顶着助纣为虐的恶名,威慑朝廷之上的反对声音,再到虎牢关一人抵挡反董联军,吕布也算是为董卓尽心尽力,最终得到了什么?从主簿变成了保镖头子而已。
所以才最终在王允的拉拢下,直接反了董卓,并将其诛杀,这被诟病的反复无常,其实更应该说是顺势而为,毕竟这次吕布名义上可是站在正统的一方。
当初在丁原手下,吕布是丁原的人,丁原是大将军何进的,也就是说这时吕布是外戚一派的人。
吕布刚到董卓手下时,董卓可还是入京勤王平叛的功臣,后面董卓权倾朝野后,董卓就成为了把控朝纲的反派,吕布自然也归属到了反叛阵营。
而等到被王允策反,诛杀董卓后,这回吕布的行为可是站在正统大义一边了,吕布自己也从保镖头子晋升为了温侯,如果不是王允后面的一番操作,还有贾诩为求自保的计策,朝局如果能稳定下来,吕布的前途一定无可限量。
毕竟在汉献帝刘协的心中,吕布绝对是大大的忠臣,之前曾经投靠过董卓都是小事,毕竟没有董卓,刘协也登不上皇位,而且与其他人相比,吕布反倒是最没背景,更加容易掌控的人。
所以后面刘协趁乱从李傕、郭汜两人手中逃脱重返洛阳之时,最先想到的就是吕布。(《三国志》:初, 天子在河东, 有手笔版书召布来迎。)可惜当时吕布自顾不暇,刚丢了衮州,自己还在逃亡的路上。
所以曹刘在重新理了一遍关于吕布的过往后,觉得之前对于吕布的担忧有些多余了,毕竟185年,吕布也才刚到丁原那没多久,被pUA的时间尚浅,受丁原的影响还不大,所以只要正确引导,吕布必定不会是原本历史所描述的那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