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实饱满圆润,大小均匀一致,每个颗粒仿佛都在诉说着生命力的故事。
至此终于可以彻底放心,之前的顾虑烟消云散了。
“真是名不虚传啊!神农出品就是棒!”萧永东由衷地感慨道。
接着拿起一颗放进嘴里慢慢咀嚼。
那股清新甜蜜的滋味在口腔中久久不能散去。
闭上双眼享受着此刻的美好体验,原先心头所有的怨气逐渐平复下来。
西北方某地。
一辆不起眼的小汽车正行驶于乡间小路上。
外表看似寻常,实则里面装有各种录像装置。
两位男士坐在车内商量下一步行动。
他们正是来自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记者。
此次行程目的地定位于靖远县,目的是调查这里大规模存在的使用硫磺熏制枸杞现象。
作为一名有着责任感的职业人士,二人受命前去深入调查此事件。
为了避免引起对方警觉,没有采用平时外出拍摄专用设备车辆。
而是选择用普通的车辆来进行隐蔽式的采访工作。
“这个地方共有约28万亩用于种植枸杞的土地分布在其下辖十四个乡镇范围内……”其中一位名叫柳文保的记者在查看资料时不禁叹了一口气。
一旦举报属实的话,那么市场上该会有多少劣质产品混迹其中啊。
对于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来说将造成多么严重的损害啊。
“一定要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才行。”
他对同伴表示说。
“当然要这么做啦,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另一方赞同道。
随着车辆继续前行,很快他们来到了靖远处。
不用下车便能远远看到遍野满山红彤彤一片片挂满果实的田地景象。
还有许多人在田野间忙碌着。
此处居民主要依靠种植枸杞维持生计。
当下行情较好,因此大家都能够赚取一笔不小的收入。
之所以如此受到欢迎的原因在于其果实具有个头大且结实、色泽明亮、甜味浓郁的特点深受顾客青睐。
但在业内人士的口中了解到,有些商家会使用像亚硫酸盐这样的化学物质来改善产品的外观。
在当地市场上,记者柳文保等人真的找到了这些所谓的“改良品”。
摊主们都很热情,话也多,可是一提到是否使用了焦亚硫酸钠,他们的回答出奇地一致:坚决否认。
他们很清楚焦亚硫酸钠不是随便就能添加的东西,但为了能卖出更高的价格,大家都偷偷地加上这种化学制品。
有一次,柳文保在农场附近的水沟边偶然遇见了一位正在使用焦亚硫酸钠的商贩,并得知头批和二批采摘的枸杞不用加太多,否则看起来太假了。
到了第三批枸杞收获时,因为天气变冷,就需要大量使用这种化学品才能让枸杞看上去鲜艳诱人。
这个商贩还透露说,之所以往枸杞里掺入焦亚硫酸钠,主要是为了让那些长得不够好看的枸杞也能卖出去赚更多的钱。
有些人直接坦白道,他们明白按照规定不能这么干,虽然格尔木市每年都有检查,但为了不赔本,大家还是会照用不误。
接下来,柳文保又在被誉为“枸杞之乡”的五合镇市场听到了一个新名词——硫磺。
当探访到靖远县的一些乡村时,商贩们告诉他,刚摘下来的枸杞要用一种叫作“亚纳碱水”的东西先洗一遍,这样晒干后的果实才会更鲜亮。
可是,如果碰上下雨天,即便是经过焦亚硫酸钠处理的枸杞也可能出现问题。
这时候,硫磺熏蒸就成了他们的秘密武器。
八月份气温偏低时,光照不足同样会影响枸杞的质量,解决办法仍然是使用硫磺熏蒸法。
为了省钱,有人会选择工业硫磺。
然而,工业硫磺是不能用来加工食品的。
它有不同的形态,如块状、粉末状等,通常呈黄色或浅黄色。
含有剧毒且富含砷元素,人一旦摄入体内,很容易导致肾脏损伤甚至衰竭,还可能诱发多种神经性疾病以及肝脏疾病。
某晚,柳文保发现了一个收枸杞的商人临时搭建的小棚子,靠近后揭开帘子一看,里面到处都泛着黄……他只掀起一个小角就感到一股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迎面扑来,顿时呼吸困难,眼泪直流。
等到空气稍微流通了些,他才敢进去仔细查看那些经过处理后的果实。
天一亮,小棚便被拆除了。
不久之后的一个夜晚,柳文保再次发现了浓烟滚滚、散发恶臭的熏制场所,第二天去查看时只剩下了许多正在晾晒、散发着强烈味道的果子板。
村民们也说,他们往往会在下午建好熏制棚,夜间开始作业,第二天进行暴晒。
对于白茨林村来说,夜色中随处可见的熏制棚已成为一道奇特风景,这似乎已经成为了每个收购枸杞商贩习以为常的操作。
除此之外,在东升镇的东兴村也有类似的场景。
只要你走近大棚旁,那刺鼻的气味会让你非常不舒服。
这里的经营者公然用大量工业硫磺来处理枸杞,丝毫不掩饰。
直到8月底之前,这样的行为每晚都在靖远县的好几个地方重复上演着,白天采收枸杞、傍晚搭建熏烤棚架、深夜点火操作、次日继续暴晒……
目睹此景的柳文保及其团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太让人气愤了……”
“这真是太恐怖了!!!”
调查过程中还发现,这批受污染的枸杞流向了火锅店、小诊所还有茶饮料公司甚至是酿造成酒。
想到这里柳文保愤怒极了。
“必须得把这些黑幕曝光出去!”他狠狠地说。
随着事件通过央视报道,全国上下为之震惊,原来本该有益健康的枸杞,现在却因某些不良商贩的操作变成了危害人体健康的毒物。
食用这些产品不仅起不到保健的作用,还会给健康带来巨大风险。
神农集团官网直播间评论区里一片沸腾,大家都在谈论这件事。
“太可怕了。”
“确实,新闻里看到的消息让我全身发抖,尤其是听说用了那种有害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