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艾草啊?”

江木心里闪过相关信息。

快到端午节了,一种新颖的“艾草门挂”突然火了起来。

电商平台上每天能卖出数千束鲜艾草,搭配金色小球或香蒲叶更是受到了大众欢迎。

这株看似普通的草,何以流传千年,并成为今天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呢?

端午节是龙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最广为人知的是为纪念屈原投江的故事,但也有人认为它的历史比这更早,起源于春秋时期江南水乡对于龙图腾的崇拜,目的是祈求避祸消灾。

再早一点的说法涉及到古代农历历法中特殊的“五”数字。

按照当时的文化,“午”日属于五行中的火属性,容易引发过多阳性能量需要平衡掉,因此人们选择了具有强烈气味的艾草来辟邪。

其实,艾草又名艾蒿或者艾叶,是一种多年生菊科植物。

叶子呈羽毛状分裂并且背面覆盖着一层银白色的绒毛,虽然看起来平常却因为含有多种挥发性物质如樟脑醇而发出独特香味,在燃烧时还有消毒杀菌作用。

每年端午时节正是春夏交替之际,天气湿热蚊虫滋生。

在卫生条件落后的古代社会,蚊虫肆虐常常会导致传染病爆发,而大多数时候人们将其统称为“瘟疫”。

古人认为瘟疫是因为邪气入侵导致的,所以艾草除了象征意义外确实有实用价值:它浓郁的味道既能给人带来心理安慰也能实际驱虫防病。

即使并不了解背后的化学成分,古人们早就发现了这种普通田间草的实用性。

每逢端午前夕,人们便会采摘艾草悬挂于门首,一方面用来祈祷吉祥避免不幸发生,另一方面也可以驱赶害虫保护家人免受疾病侵扰。

有趣的是,挂艾草的习惯后来演化出了一些变种形式:比如用绿色艾草编制成人物、葫芦、老虎等各种形状的装饰品佩戴身上同样寄托着美好愿望。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曾经有一位名为宗测的人,习惯在五月五日凌晨鸡未鸣时分采集艾草使用。

这本书还提到了另一个习俗:将采摘来的艾草绑成人形,悬挂在门口或屋顶上,以此祈求平安和驱邪。

北阳吕原明的《岁时杂记》记载:“端午时节,人们用艾草制作成虎的样子,有的小到如同黑豆,或者剪彩纸做小老虎,再贴上艾叶来佩戴。”

意思是把艾草做成小巧玲珑的小艾虎,或是剪出老虎的形状再贴上艾草佩戴起来,既有趣又雅致,正如诗句所说的那样:“钗头上插着艾虎以避邪”。

在端午节期间佩戴艾草已经成为一种传统,而其特有的清香也成为了文人士大夫书房里的节日气息,增添了端午文化的魅力。

南阳的爱国诗人曾写过一首与艾草有关的诗《端午即事》:“五月五日中午,有人送我一束艾草。

如今老友难见,新朋友远在他乡。

虽然我那颗忠诚的心未变,但头发已经花白。

想要追随屈原的脚步,无奈三湘之间隔着汪洋大海。”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赠送艾草表示节日问候是文化人间的一种心灵交流。

四季变换不停歇,但在端午这一天,文人的书斋里一定会摆放一些艾草作为装饰。

《端午图》是一个常见的绘画主题,从清朝画家任伯年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在端午佳节,盛开的石榴、菖蒲还有艾草被摆放在桌子上,象征着高尚情操。

这种原本用来辟邪的艾草,经过文人之手后,又变成了一种雅趣之美。

古代文学家苏东坡的作品中提到过“桃符和艾人的对话”的故事。

门口守护神“桃符”对艾草做的“艾人”傲慢地说:“你这样微不足道的植物,竟敢站在我头顶上?”这里的“草芥”指的就是不起眼的艾草。

此外,在他另一首关于端午的诗中写道:“采集美丽的花朵和各种药材。

太医首先推荐了艾草,这表明众多草药都显示出繁荣景象。”这里用来预测丰收情况的草也是指艾草。

艾草并非名贵植物,它就生长在田间地头,是最普通不过的野草之一,但它长期以来一直为人们的健康做出贡献。

古时人们认为艾草是一种能治病的圣物,《庄子》中提到了“越国人用艾草熏蒸”,还有《春秋外传》说“国王喜欢用艾草,贵族们知道它的效用”,这些都可以看出艾草作为药物的历史悠久。

早在战国时代的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已经首次记录了艾草的使用。

汉代着名医生张仲景所着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都有运用艾草配方的例子,比如胶艾汤和柏叶汤。

梁朝陶弘景在其着作《名医别录》中描述艾草说:“味道苦涩且性质温和无害。

主要用于灸疗各种疾病,也可煎煮饮用以止痢疾,止吐血……”

如果感冒受凉的话,

可以按照唐代孟诜在其《食疗本草》中的建议,吃几个热腾腾的艾面馄饨:“若感到身体冷,可将艾叶加入面团包成馄饨,大小如丸子般。”

最早较为全面介绍艾叶医学价值的书籍应该是宋朝苏颂编写的《图经本草》,当时艾灸疗法已经非常普及。

自从一百七十万年前人类学会使用火以来,就发现烧木柴熏烤伤口能够去除湿气、缓解疼痛。

最终通过实践发现,所有植物材料中,艾叶的疗效最好。

于是,艾叶逐渐取代了其他草药成为治疗和保养身体的理想选择。

明朝的江言闻,也就是李时珍的父亲,研究艾灸和艾草颇深,曾写下了《蕲艾传》,书中赞美蕲艾说:“产自山南,于端午采集,用于灸疗治病,功效不小。”

李时珍继承父亲的意愿,在其医学巨着《本草纲目》中不仅给艾草起了冰台、医草等别名,并特别推崇湖北蕲春县出产的蕲艾:“(艾草)自明朝成化年间起,尤以蕲州产者为佳品,成为珍贵贡品,受到全国重视,称为‘蕲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