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江花玉面 > 第659章 风起(十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商船在海上航行了二十余日,这天清晨,瑾潼被一阵熟悉的鸥鸣声唤醒。她揉了揉眼睛,走到船头,只见远处的海平面上,贺兰山的轮廓正渐渐清晰,青灰色的山体在晨光中若隐若现,像一位久候归人的老者,静静矗立在天地之间。

“快到了!”李默拿着罗盘走过来,声音里难掩激动,“按照航线,再过两个时辰就能进黄河口,咱们傍晚就能到贺兰村的码头了。”

瑾潼点点头,指尖轻轻摩挲着怀里的琉璃原料盒。这些日子,她时常会打开盒子,看着里面晶莹剔透的石英砂和各色金属粉末,想象着琉璃作坊建成后,村民们围在一起吹制琉璃的场景。一旁的波斯匠人穆罕默德正拿着一块蓝色琉璃石打磨,见瑾潼望着贺兰山出神,笑着用不太流利的中原话说道:“瑾潼姑娘,贺兰山看起来很壮丽,和波斯的山脉不一样,这里的山好像更温柔。”

“等你们到了村里就知道,贺兰山不仅温柔,还很慷慨。”瑾潼转头看向他,眼里满是笑意,“山里有能做染料的矿石,有清甜的泉水,还有大片适合种玫瑰的土地,以后你们在这里一定会住得习惯。”

说话间,商船已驶入黄河口。岸边的芦苇荡随风摇曳,几只白鹭从水面掠过,留下一串涟漪。远远地,瑾潼就看到码头边站着一群人,为首的正是阿青,她穿着一身青色布裙,手里举着一个绣着檀香木苗的布幡,正踮着脚往海面眺望。

“阿青!我们回来了!”瑾潼站在船头挥手,声音清亮。

阿青听到声音,猛地抬起头,看到商船后,立刻蹦跳着朝身边的人喊道:“是瑾潼姐和李默哥!他们回来了!”人群瞬间热闹起来,王老汉扛着锄头往前挤,村里的妇女们也纷纷踮起脚,想看清船上的模样。

商船靠岸时,阿青第一个冲了上来,一把抱住瑾潼,眼眶通红:“瑾潼姐,你们可算回来了!我每天都去苗圃看檀香木苗,它们长得可好了,都快到我腰了!”

“我就知道你把它们照顾得很好。”瑾潼拍了拍阿青的背,指着身后的波斯匠人们,“来,认识一下,这些是波斯的琉璃匠人,穆罕默德大叔、卡里姆大哥,以后他们会教咱们做琉璃。”

阿青立刻松开瑾潼,对着匠人们行了个中原礼,好奇地打量着他们手里的琉璃工具:“琉璃?是不是像城里当铺里摆的那种亮晶晶的瓶子?我早就想看看怎么做的了!”

穆罕默德被阿青的热情逗笑,从包里拿出一个小巧的琉璃珠子递给她:“这个送给你,等咱们建好了作坊,还能做更漂亮的。”

阿青接过珠子,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对着阳光看了又看,笑得合不拢嘴:“谢谢大叔!我要把它串在手链上,天天戴着!”

众人说说笑笑地往村里走,刚到村口,就看到村民们早已摆好了迎接的摊子,桌上放着刚烙好的面饼、熬好的小米粥,还有用野果做的蜜饯。村长拄着拐杖走过来,握着赛义德的手说:“赛义德先生,多谢你一路照顾瑾潼和李默,还帮咱们请来琉璃匠人,你可是咱们贺兰村的大功臣啊!”

“村长客气了,我和瑾潼姑娘、李默先生是朋友,帮朋友做事是应该的。”赛义德笑着说,“这次我还带来了波斯的玫瑰种子和香料,以后咱们贺兰村也能种玫瑰、做玫瑰制品,说不定还能卖到其他地方去。”

村长听了更高兴,连忙让人把玫瑰种子收起来,又吩咐妇女们准备晚饭,要好好招待波斯匠人和赛义德。

回到村里的第一件事,瑾潼就拉着阿青去了苗圃。刚走进苗圃,就看到一片绿油油的檀香木苗,它们比离开时高了一大截,叶子翠绿鲜亮,在阳光下泛着光泽。阿青指着最粗的一棵苗说:“瑾潼姐,你看这棵,我每天都给它浇水、松土,它长得最快,我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盼归’,就盼着你们早点回来。”

瑾潼蹲下身,轻轻抚摸着“盼归”的叶子,心里暖暖的。她从包里拿出那块蓝色琉璃,对李默说:“咱们现在就把它嵌在木牌上吧,让‘盼归’先沾上波斯的气息。”

李默点点头,从工具包里拿出锤子和钉子,阿青则帮忙扶着木牌。三人齐心协力,很快就把蓝色琉璃嵌在了木牌中央。阳光透过琉璃,在地上映出一片蓝色的光斑,像极了波斯玫瑰园里的蓝色玫瑰。

“真好看!”阿青拍手叫好,“以后每个檀香木苗都要配一块琉璃木牌,这样咱们的苗圃就成了最特别的地方!”

接下来的几天,村里开始忙着建琉璃作坊。村民们自发地砍树、搬砖,波斯匠人们则在一旁指导,告诉大家作坊需要建在通风好、靠近水源的地方,窑的位置也要选在地势高的地方,这样火候才好控制。

穆罕默德拿着图纸,给村民们讲解:“窑的内壁要先用耐火土涂抹三层,这样烧的时候才不会裂。通风口的大小也很关键,太大了火会灭,太小了温度上不去,咱们得一点一点调整。”

王老汉听得认真,还不时提问:“穆罕默德大叔,那烧窑用的柴火有讲究吗?咱们山里的松树柴能用吗?”

“松树柴很好,火力足,还不容易有烟。”穆罕默德点点头,“不过烧的时候要注意控制添柴的频率,不能一次添太多,不然温度会忽高忽低。”

大家分工合作,有的和泥砌墙,有的搭建窑体,有的整理工具,村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瑾潼和李默则忙着整理从波斯带来的配方书,把里面的原料比例翻译成中原话,还在旁边标注上村里能找到的替代原料。

“你看这里,”李默指着配方书上的一行字,“波斯用的纯碱是从盐湖里提取的,咱们村里没有盐湖,但咱们可以用草木灰代替,之前我试过,草木灰里也有碱性物质,应该能行。”

瑾潼接过书,仔细看了看:“那咱们明天就试试,先做一小批琉璃液,看看能不能成功。对了,还要把金属粉末分类放好,铜粉、铁粉、钴粉,可不能弄混了,不然颜色就错了。”

五天后,琉璃作坊终于建成了。作坊是一座两层的土坯房,一楼是窑房和原料储存间,二楼是匠人们的住处和成品展示间。开业那天,村里放起了鞭炮,村长还亲自给作坊题了名——“贺兰波斯琉璃坊”。

穆罕默德带着大家做第一炉琉璃,他先把石英砂、草木灰和硝石按照比例混合好,倒进窑里,然后点燃柴火。村民们围在窑边,好奇地看着里面的原料慢慢融化,不时有人小声议论:“你说这石头真能变成亮晶晶的琉璃吗?”“肯定能,你没看穆罕默德大叔那么有把握吗?”

等了三个时辰,窑里的原料终于变成了透明的液体。穆罕默德用长杆蘸取一点液体,对着阳光看了看,满意地点点头:“温度刚好,可以开始吹制了。”

他拿起长杆,蘸取适量的琉璃液,然后慢慢吹气,手里的长杆不停转动,琉璃液渐渐变成了一个圆形的气泡。接着,他把气泡放在铁板上,用工具轻轻按压,很快就做出了一个简单的琉璃碗。

村民们看得目瞪口呆,纷纷鼓掌:“太神奇了!真的做成了!”

瑾潼也跃跃欲试,她按照穆罕默德教的方法,拿起长杆蘸取琉璃液,可刚一吹气,琉璃液就歪了。穆罕默德在一旁指导:“别紧张,手腕要稳,吹气的时候力度要均匀,就像给花浇水一样,慢慢来。”

瑾潼深吸一口气,重新尝试。这次她放慢了速度,仔细感受琉璃液的重量,控制着吹气的力度。渐渐地,一个小小的琉璃珠子在她手里成型了。虽然珠子有些不圆,但这是她做的第一个琉璃制品,瑾潼高兴得像个孩子:“我做成了!我真的做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