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凡儒 > 第242章 弃剑侠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他们容易吗?他们又犯了什么错?

他们只不过想好好活着,甚至连一点过分的享受都不敢贪恋妄想。

却总是有人要剥夺掉他们做人的最后这点趣味,无论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不肯给他们留条活路。

不管其他看热闹的闲人内心作何想法,心底有几分唏嘘,几分感慨。

亦或几分事不关己的淡漠之感。

反正周子隐忍不了,他跟绝大多数志同道合的侠义之士一样。

此时此刻,看到如此场景,内心深处唯有数不尽的怒火翻腾,再就是止不住的心酸,震颤感觉。

路见不平不义之事,闲人可不为所动,可明哲保身,亦可暗自唏嘘感慨。

没有任何人能够指责他们做的不对。

但侠义之士不同,他们见到世间不平不义之事发生,他们内心信仰的“义”字会促使他们“当义不让”。

试问仁人不仁,义士不义,仁人义士又焉能被人称作为“仁人义士”?

话说回来,仁人志士又如何?

仁人志士照样算凡人,有自己的七情六欲,私心私念存在。

更何况他们自身能力本就有限。

纵使仁义圣人再世,他们照样不敢妄言,自己有能力改变这偌大人世间,千千万万人内心想法。

仁义,本身就是与人之天性相违背的东西,更不可能拿来当饭吃。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诚非虚言,同时也适用于“仁义”二字上,但凡事没有绝对。

人之所以有心,人心的伟大之处不正在于很多时候,人心可以帮助人战胜那些……

包括却不限于饥饿,寒冷,恐惧,死亡,乃至于数之不尽的,比死亡还要更加令人恐惧的东西。

按照常理推论,以人心的复杂多变,脆弱程度。

应该很难具备上述这般,骇人至极的威力和作用,但……人心从来都不是能以常理度之的东西。

瞻前顾后,一往无前……羁绊扰人,牵挂助人,很多时候,看似截然相反的结局。

只在人们一念之间便能换个模样。

待到二念,三念之时,原本瞻前顾后的人有可能变得一往无前。

原本一往无前的人,也有可能变得瞻前顾后起来,其中没有任何先后顺序,逻辑道理可言,这就是人心!

人既可以因为心里那么多牵挂,羁绊的存在,而变得胆怯,退缩。

也可以因为它们存在而变得无所畏惧。

具体心绪如何,大概就只有当事人自己才清楚。

甚至于,事后很有可能连他们自己都看不清楚他们的内心究竟作何想法,连他们自己都理解不了自己当初的做法。

唯有让他们本人再度身临其境,再度回到当初做出抉择的一念之间。

或许才能让他们真正看清自己内心。

当然,这个看清也并不意味着绝对意义上的看清,毕竟人心复杂多变,与人心的伟大之处同时存在。

二者始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人心的“不可以常理度之”特点,也正是在这般前后矛盾相冲突,同时又相交融的诡异状态中造就出来。

此“一念之间”抉择,非彼“一念之间”抉择,这里指的“彼此”不是说人有差异。

即便是同一个人,同一颗心,而且身处相同情况,相同地点,甚至于……相同的时间,倘若再给他次机会。

他都有可能在第二次“一念之间”,做出与先前截然不同的抉择。

注意,这里指的再给次机会,不是建立在已有记忆,经历基础上,而是与第一次“一念之间”互不干涉的情况。

可能听起来有些难以理解,难以令人接受,信服,但事实的确如此。

人心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死物。

哪怕世间道理,法理,公平,正义……这些看似传承千年,经久不变的“死物”,同样不可能真的一成不变。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前朝律令,能适用于后世百姓身上吗?显然不行。

何况乎人心这一世间最是复杂多变的东西?什么叫复杂多变,毫无道理,逻辑可言的变化。

不受时间,空间等一切外物,外力限制的变化,这才叫真正复杂多变。

要是能够随便让人看懂,理解的变化,那还叫个屁的复杂多变啊!那叫有迹可循,叫可以用常理度之。

好了,言归正传,说这么多只想表达出一个意思。

那便是对周子隐而言,世间不义之事发生于他眼前,那对老叟夫妇充满凄厉绝望的眼神固然撼动心灵。

但……他身边最亲近之人,妻儿老小脸上时时刻刻掩盖不住的害怕,疲惫神色。

又何尝不让他这个当儿子的,当丈夫的,当父亲的感到满心愧疚,尽管他们从未出言指责,埋怨过自己。

当心底那急速升腾,却又无处安放的满腔怒火。

终于找到它该去的合适宣泄之处时。

紧随而来的,便是在这个黑,白,灰相掺杂的人世间,一个人肆意妄为所需要付出的沉重代价。

他不理解,为何自己明明想要维护世间公平,正义,道德,法理的大义之举。

因为某些朝廷虫豸存在,从而迫使他不得不用自己的方式,来替人讨回公道,何错之有?他当真错了吗?

难道他当初知晓有人在光天化日下,胆敢做出“略卖人口,采生折割”之事过后。

他不该替那群被关在阴暗地窖里面,骨瘦如柴,眼神空洞,浑身上下布满骇人淤青伤痕的可怜妇孺报仇?

他应该也去学那些极具自知之明,懂得该如何明哲保身的闲人们做法?

留在原地默不作声,转而去在内心暗自唏嘘感慨,但愿以后能有哪个青天大老爷出现,替那群凄惨妇孺主持公道?

年轻剑客无论如何都想不通,更想不明白,他到底应该怎样做才对。

终于,在日复一日颠沛流离生活中,宛若过街老鼠那般东躲西藏,蜷缩度日的年轻剑客想开了。

既然他现在无论如何都分不清是非对错,干脆就不去想那么多。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过去发生的那些是非对错,不管它究竟是对是错,一切终究都过去了。

年轻剑客内心从不会为他所做过的事情感到后悔,因为他知晓世间没有后悔药,再怎么懊恼后悔也只是给自己徒增烦恼。

他只不过感到极度自我怀疑,怀疑自己过去所做一切究竟是对是错。

怀疑他内心坚守这么多年的“大义”信仰,究竟是“真义士”之举,亦或“伪义士”之行?不过自欺欺人尔。

为了所谓的“大义”存心,让自己身边最亲近之人陪同自己身陷囹圄。

他们又做错什么了?平白无故受此颠沛流离,饥寒交迫之苦,难不成像这般飞来横祸,也能符合他们内心道义,道理?

叹只叹,往事随风矣,难寻对错。

好在年轻剑客最终成功看淡,于情于理,过去的他早已享受完任性。

享受完他心底为之自豪的“大义”。

现在也该到他“赎罪”的时候了,什么狗屁蛟虎剑客,侠义之道。

他只知晓,掌中这柄侠义之剑,绝不仅仅是助他斩尽眼前不平事,斩尽眼前不义事的亲密伙伴。

同时也是与他身边最亲近之人为敌。

害得他们整日担惊受怕,颠沛流离的“罪魁祸首”。

过去他不曾意识到,自己每每遵从内心大义,所挥出去的酣畅淋漓之剑,刺向眼前不仁不义之人。

寒刃锋芒所过之处不止有他们身影存在,同时还有自己身边最亲近之人。

现在他意识到了,自然该做出改变。

已经不能再被称作为剑客的“年轻剑客”周子隐,将掌心长剑深藏匣中。

连同他那颗缓缓死寂的“侠义剑心”,共同深埋于三尺土下,既是为了他自己,同时也是为了他身边最亲近之人。

如若自己坚守至今的侠义剑道,耗费无数个日日夜夜蕴养出来的剑刃锋芒。

无时无刻不在刺痛着自己身边最为亲近之人,刺的他们伤痕累累,疲惫不堪,还要连累他们共同沦为所谓“剑道”牺牲。

那这狗屁剑道,不修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