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梦幻旅游者 > 第280章 金锁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薛宝钗站在蘅芜苑的窗前,望着淅淅沥沥的春雨打湿了院中的海棠。她手中摩挲着那枚金锁,冰凉的金属已被她的体温捂热。“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八个字她早已烂熟于心。

“姑娘,太太请您过去一趟。”莺儿的声音从门外传来。

宝钗微微颔首,将金锁仔细地收进贴身的衣袋里。她知道母亲为何找她。这几日荣国府里暗流涌动,关于宝玉婚事的传言愈演愈烈,就连洒扫的小丫鬟都在窃窃私语。

走在通往母亲住处的回廊上,宝钗的面容平静如水,内心却已百转千回。她想起七年前初入荣国府时的情景,那时她刚随母亲和哥哥从金陵来到京城,暂住在荣国府的梨香院。

那日她第一次见到宝玉,少年眉目如画,项上挂着那块闻名遐迩的通灵宝玉。当宝玉好奇地问起她金锁的事时,她母亲薛姨妈当即笑道:“这金锁是个和尚给的,说必须找个有玉的人配。”

宝钗当时垂眸不语,脸上飞起两朵红云,心中却已了然。从那时起,“金玉良缘”的说法便在荣国府里悄然传开。

“宝丫头,你来了。”薛姨妈见女儿进来,忙招手让她坐到身边。

宝钗行礼后优雅落座,目光平静地望向母亲:“母亲找女儿有何事?”

薛姨妈压低声音:“方才你姨妈来过,说起宝玉的婚事...”她顿了顿,仔细观察女儿的反应。

宝钗端起茶盏,轻轻吹开浮沫,动作从容不迫:“宝玉与林妹妹感情深厚,这是府里人人皆知的事。”

“傻孩子!”薛姨妈急道,“那林姑娘病怏怏的,如何能当得起荣国府二奶奶的重任?你姨妈的意思,是想亲上加亲。”

宝钗抿了一口茶,不语。她早知道会有这一天。王夫人近年来对黛玉越发不满,认为她体弱多病又性情乖张,不是宝玉良配。而薛家虽然表面风光,内里却早已败落,哥哥薛蟠不成器,家族复兴的希望全系于她一身。

“你倒是说句话呀!”薛姨妈催促道,“这门亲事,你愿是不愿?”

宝钗放下茶盏,目光清明:“母亲,此事关乎宝玉终身幸福,也关系两府声誉,须得从长计议。”

薛姨妈叹了口气:“我的儿,你总是这般稳重。可你知道吗?老太太虽然疼黛玉,但近日也松了口风,说宝玉的婚事该定了。你姨妈已暗中打点,只等时机成熟。”

宝钗垂眸,长睫在眼下投下一片阴影。她想起那日在芍药栏边无意听到宝玉对黛玉的誓言:“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当时她手中的团扇险些落地,却还是悄无声息地退开了。

“宝丫头,”薛姨妈握住女儿的手,“你素来最有主意,此事你怎么想?”

宝钗抬起眼,目光坚定:“若真如此,须得妥善安排,免得伤了和气。”

薛姨妈会意,眼中闪过欣慰之色。她知女儿这是同意了。

几日后,园中忽然风波乍起。王夫人下令抄检大观园,一时间人心惶惶。宝钗第一时间向李纨辞行,说要回家照顾母亲。她收拾行装时动作利落,心中明镜似的:这是姨妈在清扫障碍,为宝玉婚事铺路。

离园那日,宝玉来送她。少年眉宇间带着忧色:“宝姐姐这一去,不知何时再回来?”

宝钗温言道:“家中母亲需要照料,哥哥又常不在家,我且回去住些时日。你们好生保重。”

她目光掠过宝玉项上的通灵宝玉,心中微动。那玉上刻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与她金锁上的字恰成一对。这难道不是天意?

回到家中,宝钗并未闲着。她协助母亲打理家事,暗中留意荣国府动静。薛姨妈常去王府与王夫人密谈,回来后总会向女儿透露一二。

“老太太还是偏向林姑娘,但你姨妈说了,婚姻大事父母之命,老太太最终也得让步。”一日,薛姨妈从王府回来,对女儿如是说。

宝钗正在绣一架屏风,闻言针线不停:“林妹妹身子越发不好了,前儿听说又咳了血。”

薛姨妈会意:“正是呢!这般病体,如何能主持中馈?你姨妈忧心得很。”

宝钗不语,心中却明镜似的。王夫人这是铁了心要拆散宝黛二人了。

不久后,紫鹃悄悄来薛家找宝钗。那丫鬟眼睛红肿,一见宝钗就跪下了:“薛姑娘,求您救救我们姑娘吧!府里都在传宝二爷要娶您,我们姑娘听了这话,病得更重了。”

宝钗忙扶起紫鹃,温言道:“快别听那些闲言碎语。宝玉与林妹妹自小一处长大,情分非比寻常。这些传言,必是有人嚼舌根。”

紫鹃泣道:“可是连琏二奶奶屋里的平儿都这么说,说是太太和姨太太已经议定了...”

宝钗心中一凛,面上却不露声色:“好丫头,你且回去好生伺候林姑娘。我这就去和母亲说,定要澄清这些谣言。”

送走紫鹃后,宝钗在窗前立了许久。她知紫鹃所言不虚,婚事确实已经议定。那日母亲给她看过一纸婚书,只等择吉日下聘。

她取出金锁,在手中细细摩挲。这金锁困住的,何止是她的命运?

几日后,薛姨妈带来消息:宝玉得知要娶宝钗,大闹了一场,甚至说要出家当和尚。王夫人无法,只得与薛姨妈商议出一条“掉包计”——对外宣称宝玉要娶的是黛玉,待拜堂时再换新人。

“这...恐怕不妥。”宝钗第一次明确表示反对,“如此一来,岂不是欺瞒了宝玉,也辜负了林妹妹?”

薛姨妈叹道:“我的儿,难道你愿意看这桩姻缘就此作罢?你哥哥前日又惹了祸事,若非你姨父在朝中周旋,只怕又要吃官司。咱们薛家,如今全指望你了。”

宝钗默然。她想起那不成器的哥哥,想起日渐衰落的家业,想起母亲日渐斑白的鬓发。她自幼被教导要以家族为重,如今正是她承担责任的时候。

“况且,”薛姨妈又道,“那林姑娘的病已是油尽灯枯,就算没有这桩婚事,也熬不过这个冬天了。你嫁过去,好生照料宝玉,相夫教子,岂不是两全其美?”

宝钗终是点了点头。

婚期定下后,宝钗开始准备嫁衣。她亲自挑选料子,设计花样,一针一线皆出自她手。莺儿见她日夜赶工,不禁劝道:“姑娘何必亲自动手?这些活儿交给绣娘便是。”

宝钗摇头:“婚姻大事,岂可假手他人?”

她绣的是一对鸳鸯戏水,针脚细密,栩栩如生。只有她自己知道,每绣一针,她心中的忐忑便多一分。她不时听说宝玉为这婚事闹得厉害,甚至病了一场;又听说黛玉病重不起,医药罔效。

大婚前三日,宝钗去探望黛玉。潇湘馆中药气弥漫,黛玉瘦得只剩一把骨头,见宝钗来,强撑着要起身。

宝钗忙按住她:“妹妹快别起来,好生躺着。”

黛玉咳嗽一阵,苦笑道:“宝姐姐大喜了。”

宝钗心中一刺,面上却温婉如常:“妹妹说哪里话。你好好养病,等身子好了,咱们还在一处作诗论画。”

黛玉目光幽幽地看着她:“宝姐姐,你我都明白,不必说这些场面话。我只问你一句:你可知道宝玉的心意?”

宝钗垂眸:“宝玉的心意,我如何不知?只是世事难两全,有些缘分,强求不得。”

黛玉长叹一声,不再说话。

宝钗起身告辞时,黛玉忽然道:“那金锁,终究是锁住了你。”

宝钗怔在原地,回头见黛玉已闭目不语,只得默默退出。

大婚当日,荣国府张灯结彩,宾客盈门。宝钗凤冠霞帔,端坐镜前由人梳妆。薛姨妈亲自为她戴上那枚金锁,泣道:“我的儿,今日出嫁,便是贾家的人了。往后相夫教子,光耀门楣,全看你的了。”

宝钗看着镜中的自己,面如桃花,眸若秋水,却莫名觉得陌生。

吉时已到,喜乐喧天。宝钗蒙着红盖头,由人搀扶着走向礼堂。她知礼堂那端的新郎以为迎娶的是黛玉,心中不禁一阵抽痛。

拜堂时,宝玉的手冰凉,动作僵硬。宝钗心中五味杂陈,却仍稳稳地行完大礼。礼成那刻,她听见远处隐约传来哭声,心中猛地一沉。

新房中,宝玉颤抖着手掀开盖头,见到宝钗的瞬间,面色骤变:“怎么是你?林妹妹呢?”

宝钗平静地看着他:“二爷莫惊,此事容后细说。”

宝玉踉跄后退,忽地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是夜,荣国府乱作一团。宝玉昏迷不醒,贾母气得病倒,而更坏的消息传来:黛玉在宝玉拜堂时呕血而亡,香消玉殒。

宝钗独坐新房,望着红烛垂泪。莺儿匆匆进来,低声道:“姑娘,林姑娘没了。”

宝钗手中金锁落地,发出清脆的声响。她终是得到了这桩姻缘,却也永远地失去了什么。

三个月后,宝玉苏醒过来,却似变了个人。他不再谈诗论画,也不与人说笑,终日对着窗外发呆。

宝钗悉心照料,无微不至。她试图与宝玉谈论诗词,宝玉却总是不应;她亲手熬制参汤,宝玉往往原封不动。

一日,宝玉忽然道:“你那金锁呢?”

宝钗忙取出金锁递给他。宝玉摩挲着上面的字迹,喃喃道:“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可是宝姐姐,我的心已经随林妹妹去了,再也要不回来了。”

宝钗泪如雨下:“我知道。我不求你的心,只求能陪伴你左右。”

宝玉长叹一声,将金锁还给她:“这金锁锁住的,何止你一人?”

翌年春天,宝玉留下一纸书信,出家为僧。信中只写着一句话:“尘缘已尽,各奔前程。”

宝钗握着那纸书信,在窗前坐了一夜。清晨时分,她取出金锁,想要扔掉,终是不舍。

多年后,荣国府败落,众人离散。宝钗独守空房,抚养宝玉留下的遗腹子。每当夜深人静,她便会取出那枚金锁,摩挲着上面的字迹。

“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她轻声念着,嘴角泛起一丝苦笑。

这金锁锁住的,是她的一生。而她早知道会如此,却还是选择了这条路。

时光荏苒,宝钗的儿子渐渐长大,聪慧懂事,很有当年宝玉的风采。这让宝钗在孤寂的生活中多了几分慰藉。一日,儿子拿着一本破旧的诗集跑过来,兴奋地说:“母亲,我在旧书堆里找到这个,里面的诗写得真好。”

宝钗接过诗集,翻开看到熟悉的字迹,竟是黛玉所写。那些诗句如同一把把利刃,再次刺痛她的心。她想起往昔与黛玉的点点滴滴,那些小摩擦,那些诗酒作乐的日子。夜里,宝钗梦到了黛玉。梦中的黛玉还是那般娇弱,却笑着对她说:“宝姐姐,过去的都过去了,莫要再执着。”醒来后,宝钗望着窗外的明月,心中豁然开朗。她明白,人生就像一场梦,该放下的终究要放下。此后,宝钗不再沉浸于过往的悲伤,她用心教导儿子,也开始为自己而活。那枚金锁,她依旧珍藏着,但不再是束缚,而是一段回忆的见证。多年后,儿子科举高中,光宗耀祖。而宝钗,也在平静与释然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在宝钗离世后,那枚金锁随着她的遗物流传了下来。多年后的一个春日,一位年轻的书生偶然间得到了这枚金锁。他对金锁上的字迹十分好奇,四处打听关于它的故事。

终于,在一位老者的口中,他知晓了宝钗、宝玉和黛玉之间那段凄美的爱情悲剧。书生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决定将这段往事写成一本书。他日夜伏案,将自己的感悟与想象融入其中,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荣国府的繁华与衰落,以及三人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书成之后,在坊间广为流传,引得无数人唏嘘感叹。而那枚金锁,也成为了这段传奇故事的象征,它仿佛带着宝钗的灵魂,继续向世人诉说着那段被时光尘封的爱恨情仇,让后人在品味故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无奈与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