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梦幻旅游者 > 第400章 冷眼旁观:蘅芜君的心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00章 冷眼旁观:蘅芜君的心机

贾母房内,空气仿佛凝固了。

鸳鸯跪在地上,泪如雨下,声音却异常坚定:“我宁可剃了头做姑子去,也绝不嫁与那大老爷为妾!”

贾母气得浑身发抖,手中的茶盏“啪”地一声摔在地上,碎片四溅。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最信任的大儿子贾赦,竟敢背地里打她贴身丫鬟的主意。

“好个不知好歹的东西!”贾母怒喝,目光如刀般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我还没死呢,就敢在我眼皮子底下耍这些花样!”

王夫人站在一旁,面色惨白。方才贾母盛怒之下,竟误以为是她暗中撺掇此事,当着众人的面将她痛斥一番。她张了张嘴,想要辩解,却见李纨早已悄悄带着众姊妹往外退去。

林黛玉走在最后,她回头看了一眼,目光与薛宝钗相遇时,微微蹙了蹙眉。宝钗站在母亲薛姨妈身旁,丝毫没有要离开的意思。

“宝丫头,咱们也该走了。”薛姨妈低声催促,拉着女儿的衣袖。

宝钗却轻轻挣脱了母亲的手,低声道:“母亲先回吧,我陪着姨妈。”

薛姨妈愣了愣,看着女儿平静无波的侧脸,终究叹了口气,独自退了出去。

宝钗站在原地,目光平静地注视着这场闹剧。她知道自己不该留下——作为一个外人,一个客居贾府的亲戚,这种场合她理应回避。可她就是挪不动脚步。

这一刻,她不再是那个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薛大姑娘。内心深处某种压抑已久的东西,正悄悄探出头来。

---

三个月前,贾母带着众人游览大观园,一路欢声笑语,好不热闹。

待到蘅芜苑时,贾母兴致勃勃地走进宝钗的闺房,却见屋内陈设极为简朴,一应玩器全无,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这是怎么回事?”贾母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

宝钗垂首而立,轻声答道:“回老太太,我一向不喜欢那些花哨的摆设,这样简洁反倒清净。”

“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像…”贾母的声音冷了下来,“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

这话一出,满屋子的人都屏住了呼吸。王熙凤忙上前打圆场,可那尴尬的气氛却久久不散。

宝钗记得自己当时依然保持着得体的微笑,可指甲早已深深掐进了掌心。

那种被当众训斥的屈辱,像一根刺,深深扎进了她的心里。

---

“你还有脸站着?”贾母的怒喝将宝钗从回忆中惊醒。

只见王夫人“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泪流满面:“媳妇万万不敢有这等心思,求老太太明鉴!”

宝钗看着这一幕,心中五味杂陈。王夫人是她的亲姨妈,是她在贾府最坚实的依靠,也是“金玉良缘”最坚定的支持者。如今看着她受辱,宝钗怎能不心疼?

可她知道自己不能开口。一旦她为姨妈辩解,不仅坐实了王夫人“暗地盘算”的嫌疑,更显得薛家这个亲戚手伸得太长,干涉贾府内务。

这种憋屈,这种有理说不出、有冤不能诉的无力感,让她选择了一种近乎冷漠的沉默。

留下,或许也是一种无声的抗议,一种对贾母“蛮横迁怒”的不满表达。

宝钗的目光悄悄移向贾母。这位平日里雍容华贵、说一不二的老祖宗,此刻却气得脸色发青,胸口剧烈起伏着。宝钗的心里,竟泛起一丝隐秘的快意。

你也有今天?她在心里默默想着。

---

那是宝钗刚住进梨香院不久的事。

一日,她去找宝玉,恰巧听见贾母与王夫人的对话。

“宝丫头固然是好,可终究是客。”贾母的声音从帘后传来,“咱们宝玉的婚事,总要寻个知根知底的才好。”

宝钗当即停住了脚步,躲在廊柱后,听得真切。

“林丫头虽然身子弱些,可到底是在我跟前长大的,她的性情我最清楚不过。”

那一刻,宝钗只觉得一股凉意从脚底升起。原来不管她如何努力表现,在贾母心中,她永远是个“外人”,永远比不上那个“知根知底”的林黛玉。

从那天起,她更加努力地讨好每一个人,对下人体贴周到,对姊妹慷慨大方,对长辈恭敬有加。可她心里明白,这一切都抹不去她“客居”的身份。

就像此刻,李纨可以理所当然地带着众姊妹回避,因为她们是贾府的人。而她薛宝钗,却连是去是留都要斟酌再三。

这种寄人篱下的滋味,像慢性毒药,日日侵蚀着她的心。

---

“好!好!你们一个个都盼着我死!”贾母捶胸顿足,老泪纵横,“我还没闭眼呢,就敢这样欺负我身边的人!”

鸳鸯扑在贾母膝上,哭得几乎晕厥:“老太太,鸳鸯这辈子只伺候您一个,哪儿也不去!”

宝钗冷眼看着这场面,忽然想起第七十七回的那件事。

那时王熙凤病重需要人参配药,王夫人从贾母库里找出一大包,结果太医一看,年头太久失效了。王夫人只好派人去买,这时宝钗主动揽下差事。

“这东西虽然值钱,究竟不过是药,原该济众散人才是。”她当时如是说,“咱们比不得那没见世面的人家,得了这个,就珍藏密敛的。”

这话字字如刀!直指贾母有人参却“珍藏密敛”不肯拿出来济人,结果放坏了,这种行为就是“没见过世面”的小家子气!

而“咱们”——她和王夫人,才是真正“见过世面”、懂得东西该用在该处的人家。

那一刻,她借着这个机会,狠狠地踩了贾母一脚,出了一口恶气。

如今回想起来,宝钗不禁在心中冷笑。她对贾母的不满,早已不是一日两日了。

---

“你们都下去吧。”贾母终于疲惫地挥了挥手,“让我静一静。”

众人如蒙大赦,纷纷退下。宝钗这才缓缓转身,最后一个离开。

走出房门时,她回头看了一眼。贾母独自坐在榻上,背影显得格外苍老孤单。鸳鸯跪在一旁,轻声安慰着。

这一刻,宝钗忽然感到一阵空虚。她原本以为看着贾母难堪会让她心情舒畅,可实际上,她只觉得更加憋闷。

“宝姐姐怎么才出来?”探春在廊下等她,眼中带着探究的神色。

宝钗立刻换上温婉的笑容:“方才看老太太气得不轻,心里担忧,就多站了一会儿。”

这个解释合情合理,探春点了点头,不再多问。

可宝钗知道,自己的心思远没有这么简单。那些隐藏在端庄外表下的不甘与怨愤,像暗流一样在她心底涌动。

她抬头望向远处蘅芜苑的方向,那里有她素净如雪洞的居所,也有她不敢示人的野心与算计。

这场闹剧结束了,可贾府里的明争暗斗,还远远没有落幕。

而她薛宝钗,注定要在这场大戏中,扮演一个复杂而矛盾的角色。

既是端庄贤淑的大家闺秀,也是冷眼旁观的看客;既是温婉体贴的亲戚,也是心怀怨怼的寄居者。

这种双重身份,这种矛盾心理,将一直伴随着她,直到故事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