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李璟驾崩的消息,如同一声闷雷,在风雨飘摇的金陵城中炸响,其涟漪迅速穿透宫墙,弥漫全城。
李弘冀强撑着病体,在亲卫的搀扶下,匆匆赶往太上皇幽居的别院。
院内气氛压抑,太医战战兢兢地汇报:太上皇自被囚禁以来,终日郁郁寡欢,近日常以酒浇愁,通宵达旦,以致……油尽灯枯。
李弘冀看着榻上那具已无生息的苍白躯体,心中五味杂陈。
他的父亲,李璟,曾也有过励精图治的抱负,却在后期沉溺词赋,优柔寡断,最终导致国势渐衰。
而自己发动的政变,更是给了这位本就失意的帝王最后一击。
冯延巳、冯延鲁等心腹文臣被清洗,皇太弟李景遂暴毙,齐王李景达兵权被夺,老将皇甫晖战死寿州……
李璟经营半生的朝堂势力连根拔起,这对一个帝王而言,确是奇耻大辱。
愤懑、不甘、屈辱,加之无度的饮酒,最终让这位并未太过年迈的太上皇骤然离世。
李弘冀第一时间本能地想封锁消息。
但在如今这千疮百孔、人心浮动的金陵城,皇宫早已不是密不透风的铁桶。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朝野。
短暂的慌乱后,李弘冀眼中闪过一丝扭曲的光芒。
他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机会,一个能让他暂时喘息的借口。
他强作悲戚,传令左右:“通告全城……太上皇殡天。” 声音沙哑而疲惫,“举国发丧,停战止戈!全城挂缟素……并,即刻遣使,前往永定军大营!”
他斟酌着词句,对心腹文臣口述那封写给李从嘉的信:
“告知郑王……不,皇太弟从嘉……‘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而今父皇龙驭上宾,国遭大丧,兄弟阋墙,徒令亲者痛,仇者快!朕……为兄愿以江山社稷为重,愿与皇太弟摒弃前嫌,共治天下,同御外侮……望皇太弟顾念父子之情,兄弟之谊,暂息干戈,入城共商国是……”
这封信,看似悲情求和,实则缓兵之计。
李弘冀企图以国丧和“共治”为名,行拖延之实,希望能争取到宝贵的时间,重整内部,或等待或许根本不存在的转机。
一日后,永定军中军大帐。
李从嘉接到了这封来自金陵城的书信。得知李璟驾崩消息,甚是哀痛,李璟对他前身有养育之恩,后来一些做法,却让李从嘉无奈离去……
“国丧期间,暂停攻城。”
他放下书信,深吸几口气,而今自己不仅是人子,更是三军主帅,背后牵扯数百将士,百万百姓,他哀悼一阵后。
平静地下令。
“各部严守阵地,围三缺一之策不变。允许小股人马运送必要丧仪物资入城,但需严加盘查,大队人马及粮草兵器,一概禁止通行。”
他并未被李弘冀的“共治”之言所迷惑,也未因国丧而完全束手。
他深知这是李弘冀的拖延战术,但他也乐得顺势而为。
强攻带来的伤亡和破坏能避免则避免,继续围困,继续瓦解人心,对他更为有利。
暂停军事行动,也是必要的举措。
正当两军因国丧而陷入一种诡异而脆弱的停战状态时,一队风尘仆仆的人马,正从西南方向的潭州(长沙)疾驰而来。
时值七月盛夏,烈日灼灼,驿道两旁稻田里的禾苗都显得有些蔫蔫的。
这队人马约三十余人,水陆并进,却难掩行色匆忙。
为首一人,骑在一匹青骢马上,年约二十七八,面容清瘦,目光敏锐有神,颌下蓄着两缕打理得一丝不苟的长须,虽一身尘灰,仍透着沉稳干练的文人气质。
他不断催促着队伍加快速度,眉宇间凝结着沉重与急切。
他们在李从嘉围困金陵的时候就出发了,日夜兼程,换马不换人,终于抵达了金陵城外连绵数十里的永定军大营。
来人验明身份后,被迅速引至中军大帐。
正在哀悼父皇的,李从嘉抬头一看,略显惊讶:“则平(赵普字),你怎亲自来了?潭州政务繁杂,九十州之地皆需你统筹调度,岂可轻离?”
来人正是被李从嘉委以重任、留守大后方潭州,总揽一切政务的心腹谋臣,赵普。
此刻的赵普,虽满面风霜,眼神却异常明亮。
他郑重向李从嘉行礼,声音因连日赶路而略带沙哑。
却字字清晰:“主公!潭州政务虽有万端,然皆有法度可循,诸司官吏各安其职,暂无忧虑。粮草军需,普已做安排,必能源源不断供应前线。”
他话锋一转,神色变得无比肃穆:“普此番冒昧前来,实因有一事,关乎全局,重于泰山,非普亲至面陈主公不可!”
李从嘉见他如此郑重,知其必有极重要之事,便挥手屏退了左右帐中诸将。
帐内只剩二人。赵普深吸一口气,目光灼灼地看向李从嘉,压低了声音,却掷地有声地道:
“主公!来的路上微臣已经听闻,今太上皇驾崩,国丧期间,此乃天赐之机也!李弘冀篡逆之罪,天地不容,如今穷途末路,竟妄想以‘共治’之言拖延苟且,实为可笑!”
“国不可一日无君,然岂能再由悖逆之人窃居大宝?主公兴仁义之师,吊民伐罪,江淮归心,江南翘首,此乃天命所归!”
“我是担心主公仁厚,在金陵城外围而不攻,给伪帝留下可乘之机。”
“普恳请主公,万万不可应允那‘共治’之虚言!当此之时,正应顺天应人,早正大位,即皇帝位,以安天下臣民之心!如此,则名正言顺,号令天下,李弘冀伪朝顷刻间土崩瓦解,金陵可不战而下!”
赵普的话语,如同重锤,敲在李从嘉的心头。
他亲自前来,不为别事,正是要以从龙之臣的身份,在这最关键的历史节点,推动李从嘉迈出最后一步,登基称帝!
彻底断绝与李弘冀任何形式的妥协可能,从而在法统和气势上,完成最终的碾压。
帐外的蝉鸣聒噪不已,帐内的空气却仿佛凝固了。
李从嘉的目光投向帐壁上悬挂的江淮舆图,眼神深邃,波澜骤起。赵普的到来,将他推到了必须做出最终抉择的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