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车驾仪仗,连同那十几辆载着波斯美人的马车,终于踏上东归长安的漫长旅途。
在精锐的玄甲军护卫下,魏叔玉一行人也浩浩荡荡离开碎叶城,
起初几日,行程与来时并无太大不同。戈壁、荒漠、绿洲,苍凉而壮阔的景色看多了,也难免有些乏味。
唐俭等人起初还饶有兴致谈论着美人风景,渐渐也偃旗息鼓,被颠簸的马车晃得有些萎靡。
然而只过三天,车队驶上魏叔玉主导修建的宽阔驰道时,一切变得截然不同。
李世民原本在御辇中假寐,忽然感觉车身的颠簸感显着减轻,行驶变得异常平稳。
他好奇地掀开车帘,顿时被眼前的景象吸引。
一条足以容纳四辆马车并排奔驰的夯土大道,如同条灰黄色巨龙劈开苍茫的戈壁,笔直地伸向遥远的天际线。
大道两旁挖有排水沟渠,更远处还零星栽种着耐旱的胡杨、红柳,显然是为了固沙护路。
虽然来时见识过,但他还是免不了被震撼到。
“这……这便是玉儿你力主修建的驰道?”
李世民忍不住探出头,语气中带着难掩的惊讶。他虽早知道有这项工程,但奏疏上的文字远不如亲眼所见来得震撼。
他感觉驰道像人体内的血脉,输送着大唐需要的货物与情报。
魏叔玉策马靠近:“父皇您不是明知故问嘛,您来时难道走的不是这条道?”
李世民尴尬的摸下脑袋:“朕过来时为了体验日行八百里,压根就没怎么下龙辇。”
看着车厢内跪着的波斯女奴,魏叔玉朝他竖起大拇指,“父皇您厉害,还真是宝刀未老啊。”
李世民老脸一红,连忙将话题扯开。
“如此宽阔平坦,大军调动、粮草运输,效率岂止倍增!日行千里绝非难事,只要有足够换乘的马匹。”
作为顶尖军事家,李世民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其战略价值。
从前关内往西域用兵,最大困扰便是漫长的补给线,以及糟糕的路况。
往往非战斗减员极其严重。
有了这条驰道,大唐对西域的控制力,将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傍晚时分。
前方出现一座夯土垒砌的院落建筑,高高飘扬的唐旗表明这是一处驿站。
驿站规模不小,有马厩、仓库、客房,甚至还有个小型的木制望楼,颇具军事要塞的色彩。
驿丞早已得到通知,带着驿卒恭敬地在门外迎候。
李世民兴致勃勃地下了龙辇,突然他的双腿一软,不是魏叔玉扶着他就摔倒在地。
“父皇您悠着点,别还没回长安,就被波斯女奴给吸干了。”
李世民老脸一红,他真拿混小子没辙。
在魏叔玉和众臣的陪同下,李世民饶有兴致的视察着驿站。
令他感到非常困惑,驿卒大多身有残疾,或是缺了条胳膊,或是瘸了一条腿。
但他们个个精神饱满、动作麻利,将马匹、车辆安排得井井有条。
驿丞是个三十多岁的汉子,脸上有一道刀疤。走路微跛,但眼神锐利,行事干练。
他向李世民行礼时,注意到他左手缺失两根手指。
“你原是军中士卒?”李世民语气少有的和颜悦色。
“回陛下,小人原在左武卫服役,十年前在高昌之战中负伤。五年前幸得朝廷恩典,分配至此驿站为丞,已有五年了。”
驿丞的话不卑不亢,带着军人的干脆。
李世民心中微动。环视四周发现不少驿卒,都带有类似的伤残痕迹。
不过他们都在忙碌着,不像长安街头的一些伤兵以乞讨为生。
魏叔玉在一旁解释道:
“父皇,像这样的驿站,长安到碎叶一共有五十个。目前有四十处投入所用,每处驿站根据大小,配备八十至一百名名驿卒。
优先招募因伤退役的残疾兵。朝廷给他们一份稳定的薪俸,他们负责接待信使、维护道路、提供食宿补给,同时也起到警戒、巡逻的作用。”
房玄龄感叹道:“此举真可谓一举数得。粗略算下来,五十处驿站至少吸纳四千名伤残士卒。
不仅为他们及其家人找到条活路,更为朝廷减轻抚恤负担,稳定士卒们的军心。
更主要是老兵经验丰富、忠诚可靠,由他们守卫驿站、维护道路,远比招募新丁更为有效安全。”
李世民深知为国流血的将士,若能老有所养、伤有所依,对军队士气将是何等巨大的鼓舞!
看似不起眼的驿站体系,因招收残疾士卒带来深远意义,丝毫不亚于一场大战的胜利。
“好,好一个安排!”
李世民重重拍下魏叔玉的肩膀,“玉儿,此事办得极好。体恤将士,巩固边防,利国利民!”
接下来的几天行程,李世民对沿途的驿站格外关注。
他时常停下来与驿丞、驿卒交谈,询问他们的生活、饷银发放、道路维护情况。
得到的反馈都颇为积极,老兵们对眼下安身立命的工作充满感激,言语间对皇帝的忠诚溢于言表。
更让李世民和大臣们感到震撼的,是驰道上络绎不绝的商队。
不同于来时路上遇到的零星商旅,如今的驰道上,几乎都是满载货物的驼队和马车。
有从中原运来的丝绸、瓷器、茶叶,有从西域运往长安的玉石、香料、毛皮、马匹、牛羊,甚至还有波斯的银器、地毯。
商队规模大小不一,但都秩序井然。看到皇帝的仪仗,他们会提前避让到路边,恭敬地行礼等候。
清脆的驼铃声叮叮当当,声响在戈壁滩上回荡,交织出一曲繁荣的交响乐。
“怎...怎会有如此多的商贾?”唐俭看得眼花缭乱,忍不住惊叹。
魏叔玉笑道:
“路好走又安全,做生意的时间成本和风险大大降低,商人自然趋之若鹜。
沿途驿站不仅能提供补给和保护,还有帮忙看管的临时仓库。如今这条驰道,已成为连接东西方的黄金通道。”
归途变得不再枯燥。
李世民和大臣们每日都在观察、讨论,驰道和驿站带来的军事、经济、政治效益,远远超出他们最初的想象。
他们仿佛看到一条强有力的血脉,正将遥远的西域,与大唐长安紧密的连接在一起。
队伍行进速度很快,加之驰道平坦,行程缩短了近三分之一。
当看到巍峨的玉门关时,李世民竟生出一种恍如隔世之感。
出去时,是探索与征服的兴奋;归来时,是满载见识和对未来蓝图的思考。
过了玉门关,进入河西走廊,驰道网络愈发密集完善。人烟也逐渐稠密,到处都是一片祥和的美景。
当车驾抵达长安城外,太子李承乾率领文武百官,早已在城外十里亭迎候。
简单的迎接仪式后,李世民与魏叔玉皆归心似箭。
得知长乐住在皇宫,魏叔玉直奔立政殿。长孙皇后早已得到消息,在殿外等候,脸上带着温柔的笑意。
“叔玉见过母后。”
长孙皇后贝齿紧咬,一把抓住魏叔玉的耳朵,狠狠的拧了下。
“你个皮猴子,媳妇都不管就到处浪?”
魏叔玉自然听出她的含沙射影,朝李世民挤眉弄眼。
“父皇!”一略显臃肿的身影,在宫女的搀扶下出现在殿门口。
正是长乐公主,她腹部高高隆起,脸色有些苍白。但看到李世民和魏叔玉,眼中顿时迸发出明亮的光彩。
“夫人!”
魏叔玉一个箭步冲上前,小心翼翼地扶住她。
“你怎么出来了?快回去歇着。”
“我没事,听到你们回来了,我高兴。”长乐看着魏叔玉,眼圈微微发红。
看着女儿大腹便便的样子,又见她气色尚可,李世民心中一块大石落地。
“不辛苦,不辛苦。看到朕的宝贝女儿好好的,比什么都强。快,快进殿坐下说话!”
殿内。
长乐细细打量着风尘仆仆的丈夫,问着西域的风物与见闻。
魏叔玉坐在长乐身边,低声问着她的身体情况,眼神温柔得能滴出水来。
他小心翼翼抚摸着隆起的腹部,感受着里面小生命的动静,一种即将为人父的喜悦和责任感充满心间。
长孙皇后在一旁看着丈夫、女儿和女婿,脸上带着欣慰满足的笑容。
殿内烛火温馨、茶香袅袅,与西域的戈壁风沙相比,此处的温馨宁静显得珍贵无比。
看着女儿幸福的模样,李世民忽然觉得,放弃亲征昭武九姓的那点遗憾,彻底烟消云散了。
魏叔玉同样觉得,一路的奔波劳顿,在此刻都得到最好的回报。
长安的夜,温柔而静谧,准备迎接新生命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