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穿越成丐帝 > 第514章 墨兰郡,大变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我在星云关并没有找到巴腾,他去了星云平原并没有回来,我同这儿的副手谈了一阵,听到这儿的移民比较顺利。

“平滩镇呢?”

“先生,这一个月前,就已经完全移走,现在主要剩的就是关内的百姓,稍微多一点,最下面汇报上来的情况,看今年年底完全就能迁移完。”

“百姓的情绪,有没有抱怨。”

“抱怨?”巴腾的副手,睁大眼睛看着我有些不太认识似的。

“先生,我们就做了一次动员,百姓完全拥护,毕竟这个地方的土地,说实话,同星云平原上的土地相比,简直是天差地别。”

“毕竟我们还要给他们修房造屋,先生,我们这次投入的比较大。”这位副手说到这儿便停了下来,后面没说的话我一下就明白。

“于其将来的效益,这次投入简直可以不提。”

“将来的效益?先生所说的就是发电量吧。”

“想不到,你还挺懂这个的。”我忍不住对这位副手,高看了一眼。

“多谢先生谬赞,我同李老相处了几个月,这才回到星云关的,他讲的让我受益匪浅。”

“对了,李老走了吗?”

“没有,他要等到这些移民下来,有不懂的地方还得给他们讲解,等星云平原上的城镇初级规模他才会走的,听说他还派人去了高原上。”

“上面的人都下来了,他还去高原上干什么?”我听到这儿有些不解。

“先生,这是我听李老说的,他说高原上的雪化之后,很大一部分是进入了下面的山涧溪流,有一些进入到星云平原,他想在上面修建一条水渠,直接引到星云平原。”

我一下就愣了,好家伙,李远纯把未来的事情都考虑在内,真不愧是专家呀。

“明天,我再去一趟星云平原,找到李老了解一下。”

“先生,你得劝劝他,李老有时忙起来的时候饭就不吃。”

“你放心吧,我有办法,不会让他倒下的。”这样的人才,怎么可能让他倒下呢?

……

我再次站到山岭上,被下面的一些景象,真的有些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

种地的,修建水渠的,修路的。

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跟上次来见到的那死气沉沉的情形,完全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来到一位种田的农民地里。

“大爷。”

“客官,有事吗?”老大爷停下来问。

“你这次种植的方式,感觉到好像和原来的不一样。”

“那是肯定的,你当我每天晚上夜校学识字,让他们讲解新式的农业种植方式,一点没有学下来吗。”老大爷自己说着说着,便把自己说笑了。

“大爷,你听得懂他们讲的课程吗?或者是认识的字吗?”周星辰在旁边开着玩笑问。

“你这个小伙子,有这么说大爷的吗?我虽然识字不多,但是种农业我可是一把好手,你看原来的间距与窝距我们都不懂,老师在黑板上面画的一清二楚,我不就懂了吗 ?”

“那你老咋个知道,他们教的都是正确的呢?”周星宇忍不住问了一句,他想知道为什么这些人会这么容易接受科学种植。

“你看看你这个孩子。”老人家放下手中的农具,大手一挥。

“你们跟我来,让你看看。”

我望了望他们两个,跟着老大爷穿过了几道田垄,来到了一片玉米种植地。

“你看一下,这就是科学种植的好处,现在的玉米,比我们以前种的玉米,差不多要多三分之一或者是一半。”

我走上前去,用手比了一下,虽然与原来国度还有些差距,但是已经很接近。

老农望着自己家的玉米地,忍不住有些自豪的说。

“就凭这十几亩玉米地,今年其他的粮食不丰盛,我们一家也不会至于饿死,还是华夏国家好啊。”

“客官,那你知不知道我家现在种了多少亩小麦吗?”

我站在上面望了看周围许多地方,竟然都是年老的人,忍不住有些疑惑。

“大爷,怎么种地的都是年龄大的,年轻人呢?”

“这个你们就不懂了吧,年轻人现在要修水利,道路,房屋等等,我们年老的没那个力气,种地就行了。”

“我们今年种了几十亩小麦,看天气还是一个好丰收年。”老农沉醉在自己的丰收里面。

我们告别了老人家,还从他嘴里得知李元纯他们在什么地方,而且还离这儿特别的近,最多一天的路程。

……

李元纯正忙得不可开交,正给他的学生讲解,周围还围了很多人,一点声音都没有,聚精会神的听他讲。

我就在外围,就这样静静的听着。

“老师,我看见先生在外面。”一名学生,看到有人提问,趁这个机会给他老师说。

“下面的课程,你来帮我讲解一下。”李元纯指着一名学生。

“先生。”

“李老,周围这么多人,都是来听课的嘛?”

“大部分是这儿招收的学生,现场教学比在课堂里要好得多,先生,你来干什么?”

我把来意给他叙述了一遍。

“这个先生你就放心吧,谁都不愿意放弃这个好的年代,都会珍惜他,你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你看看周围年老的种植庄稼,小孩子上学,青壮年全部在工地上修建水利,还有乡村道路。”

“李老,听传闻你派学生去天隆高原考察,说要修建一条水渠,把上面的水源引到星云平原,这是真的吗?”

“有这个打算,但是要等到他们拿到地质勘探的情况,才能作决定。”

我立刻摸出手机,挑出了红旗渠的纪录片,点开播放,递给了他。

“看看这个,也许对你老有帮助。”

李元纯看了我一眼,接过手机,来到了一棵大树下,静静的坐在那儿观看。

我在那儿静静的看着,李元纯看完之后,闭着眼睛坐在那儿一动不动。

“你原来国度的人民,真的值得敬佩。”

的确是,他们用小鸭游水的方式,测出了落差。

“李老,我有激光水平仪,只要你确定路线,我就能在岩壁上,测出水渠的高低还有走向。”

“你说到那个时候,我们是不是像修高速道路那样,分段施工?”

我点了点头,不无担心的说道。

“就是不知道,这儿的岩石硬度如何,如果太硬,会影响施工进度。”

这条天渠,用了七八年的时间修好,解决了星云平原的居民用水,生产用水,为星云平原这个粮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星云平原生产出来的粮食,为塞北江南,提供了一切。

这条天渠,李老并没有采用平缓的方式,由于地势的原因,从天龙平原几千米的高度,经过不到百公里,便直接进入了星云平原,让天隆高原上的河流,近三成的水资源,得到了综合利用,在很多地方,还修了小型的水电站,就是最大的利用落差。

天渠,最后也成了一道景区,也成为了一道最大落差的漂流地方。

……

我辞别李老,也看到了星云平原上的气氛,至少移民下来,不会有太多的社会问题。

墨兰郡。

这几个月的时间里,我观察了一下,这儿军营的建设情况,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又看到了几个工厂的建设,正在火热的进行中。

精盐的提炼,也解决了农村合作社的资源紧张。

钢厂还有水泥厂,时间也特别的紧张,我特地的查看了他们的进展表,几乎都是提前超额的完成。

特别是贺南县城的那道拦河坝,正在紧张有序的清理地基。

“先生,只要水泥钢筋倒了之后,我相信,不到三年我们就能完成。”旁边的贺南县长特别的傲娇。

“你们特别要注意质量,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一定要按照工程上,一丝不苟的进行。”

“先生,我们实行的是终身责任制。”县长的表情,一下变得有些凝重。

终身责任制,这个比什么誓言都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