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嘉十九年八月初九日夜,洛京,紫微城,太微殿。当今天子姚思、太子姚曦以及大虞中书左右平章、其余四部尚书齐聚,传看着刚刚由八百里急递送至洛京的一封庭寄,正是燕维疆和沈熙之商量后当夜起草发出的奏疏。
众人传看之后,太微殿内陷入一片沉寂之中,天子姚思没有说话,以中书省左平章政事兼吏部尚书崔文皓为首的六部尚书也不愿先开口。
正如沈熙之所料,虽然秦王姚继业和刺甘失甘默契地封锁了西线战事的消息,但以洛京对秦藩的戒备程度,不可能完全察觉不到。
大约在一个多月前,洛京这边就收到了风声,随后进行了大量的查访刺探,确定姚继业早在五月就打退了蒙古人,且是一场大胜,有传言说姚继业阵斩了窝阔台汗海都,也有说海都安全退走,不过无论具体细节如何,秦藩那边打了次大胜仗是无可置疑的。
这让洛京上下很是难受,不仅仅是因为秦藩取得大胜使得朝廷脸上无光,更令朝野上下震怒的是,姚继业竟然向朝廷隐瞒战报,这其中藏着什么狼子野心就昭然若揭了。
如此一来,当初姚思力排众议,给秦藩提供补给就引来了更多的非议,更有人借此将攻讦也引到了燕藩身上。尤其是在燕藩屡次求援,想要大同守军前出,帮他们牵制刺甘失甘的大军后,这种攻讦更是甚嚣尘上,不少人都在说燕藩与秦藩一样的狼子野心,是想要朝廷与刺甘失甘两虎相争,空耗实力,好在将来渔翁得利,图谋不轨。
但燕维疆这封奏疏一上,在场的人谁也不敢再说不管燕军死活的话了,若是真发生了燕维疆奏疏中说的后果,那时谁也承担不了这份骂名的。况且,在燕维疆的奏疏中,明确说了燕军已经攻克上都,合围了明里帖木儿。
若是燕军真的一战剿灭辽阳王本部,秦藩、燕藩相继取得大胜,而朝廷的二十万大军在大同毫无建树,坐吃山空,恐为天下笑柄。但崔文皓历来是朝中想要抑制燕藩的代表,此时让他改弦易辙,率先提出支援燕藩,他也做不到。
“太子,你怎么看?”在一片沉默中,姚思还是决定由自己的儿子来打开局面,毕竟他还年轻,说错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回父皇,儿臣认为此时有两个选择!”太子姚曦毫不怯场,平淡的说出这句话后,在场的所有人都将目光集中到他身上,静待姚曦的下文。
“第一,大同守军先按兵不动,若是刺甘失甘果真与明里帖木儿合围燕军,大军立刻东进,直扑燕京,直接将燕藩灭了,然后接管河北。至于两辽,能收则收,不能收则弃,稳住河北后,大军顺势南下,连同齐藩一并灭了,河北山东尽归朝廷,接下来就可以准备对秦藩动手,或者先往江南,把吴王、楚王一并撤藩,再收拾秦藩。”
姚曦此话一出,在场的众位大臣顿时一片骚动,显然姚曦这个提议太过激进,一时间他们都不知道说些什么,只得互相看着,观察同僚对姚曦此言的反应,倒是姚思还是安坐御座之上,对此没什么反应。
这反倒令崔文皓等人心中有些打鼓,内心揣度着难不成天子真要此时动手,开始削藩。对于在场的诸位文官而言,平日里嚷嚷着削藩是一回事,但真要在全国掀起战火则是另一回事。
天底下任何事都有其惯性,战争开启了,要么打到盆满钵满,要么打到精疲力竭,否则断难终止。承平日久,想要掀起战争也是万分困难,总想着再忍一忍,在筹谋一下,想等到万事俱备,想等到对方再弱一点,其实终归还是不愿打破已有的生活,生怕一旦开战,不仅好处得不到,手里的零零碎碎也被砸个稀烂。
但之前看了燕维疆的奏疏众人不说话,如今天子让太子出来说话,众人还不搭话,那可就是找不痛快了。
最终还是如今大虞的文臣之首崔文皓上前一步先开了口,“陛下,太子殿下,藩王之祸随时痼疾,总要根除,但此时蒙古人在北面虎视眈眈,秦藩那边又打退了蒙古人,盯着我们的后背。此时如果贸然对燕藩、齐藩动手,恐怕会顾此失彼,万一出了差池就是天下大乱。”
崔文皓说完,看了下姚思和姚曦的反应,见二人都没有什么表示,于是接着说道:“陛下,当年靖康之祸后,前宋杜充,畏惧完颜宗望,为阻金兵南下,下令掘开黄河大堤,致使黄河泛滥,夺淮入海。之后一百多年,金宋南北对峙,黄河一直未曾得到治理。先帝一统河山,当时就想治理黄河,然则当时国穷民困,蒙古人还占据河北,只得稍加治理。及至陛下登位之后,与民生息,国力渐强,方有余力治理黄河,如今虽已治黄十五载,然大功未成,此时贸然削藩,恐治黄一事功亏一篑。”
“臣等亦深恨诸藩祸乱天下,然为天下万民计,请陛下暂忍一时,五年,再有五年,治黄便可初具成效。届时黄河水患暂息,两岸百姓可以安心耕作,朝廷就可以腾出手来收拾掉这些乱臣贼子!”
“太子,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对于崔文皓的话,姚思依旧没有什么反应,直接问起了姚曦另一个选择。
“既然不能打,就是只能按照燕王奏疏中的建议,大同守军立刻前出,牵制住刺甘失甘,让燕军可以放手去消灭辽阳王明里帖木儿。对于燕藩我们还是要能拉则拉,如今山东民乱大有燎原之势,齐王那边断然不会让朝廷的大军进入山东平乱,但朝廷也不能放任山东糜烂下去,说不得将来还要靠燕藩去帮着齐王平乱!”
姚曦说完,姚思再次看向底下的六位重臣,“你们怎么说!”
崔文皓几人互相对视了一眼,纷纷表示认同姚曦所言。崔文皓再次开口:“陛下,臣等加紧催办粮草,再给大同驻军送去一批,陛下可传旨杨枢密,令他派军前出,牵制刺甘失甘。”
姚思坐在龙椅上点了点头,同意了崔文皓所言。
“父皇!”姚曦再次拱手一拜,“儿臣请再次巡抚河东,亲往太原,传旨杨枢密!”
崔文皓几人一听太子要前往河东,本能的想要反对,但姚思没有给他们开口的机会,“也好,你去一趟,与杨济交代清楚朕的意思,一定不能让刺甘失甘东去。但要记住,只准前往太原,不可去大同前线干涉军务。”
“儿臣领命!”
“中书制诏吧!”
“臣等领命!”有了姚思交代姚曦不可前出大同,崔文皓等人总算放心了一些,虽然心中仍是反对太子离开洛京前往河东,但姚思已经发了话,他们也不好再唱反调,于是纷纷领命退下。
第二日一早,姚曦就带着圣旨前往太原。这次姚曦并没有乘坐车驾,而是与护卫禁军轻装疾行,经过驿站不断更换马匹,仅仅用了两天,在八月十二日夜间就进了太原城。
太原城河东行中书府衙前,杨济领着河东文武一同迎接姚曦。稍稍寒暄了一番,姚曦就让众人散去,与杨济一同去往书房谈话。
进了书房,姚曦先向杨济一拜,“见过外公!”
杨济赶忙双手扶住姚曦的手臂,“太子殿下折煞老臣了,老臣万不敢受此礼!殿下,陛下有何旨意,先宣旨吧!”
姚曦从身后侍卫捧着的木匣中取出一卷明黄色诏书,然后挥手让侍卫退下。杨济见到诏书后当即要面北而跪,姚曦一把将杨济扶住,将诏书直接交到杨济的手中。
“没有外人,外公自己看吧!”说着姚曦就自行走到一旁的侧座上,就着茶水,吃起了一旁茶案上的糕点。
杨济恭恭敬敬的打开诏书,认认真真的看过一遍,然后将诏书合上,双手捧着恭敬地放到正座前的书案上,然后对着圣旨一拜。做完这些,杨济才走到姚曦一旁的椅子上坐下,笑着将桌上的糕点向姚曦那边推了推。
“外公是怎么想的,何时可以让大军前出?”姚曦一边吃着,一边向杨济询问。
杨济捋了捋花白的胡须,“太子殿下,臣可以确定,目前刺甘失甘还没有东去的迹象,虽然不清楚他大军的具体位置,但正是因为刺甘失甘的大军就在大同附近,我们派出的游骑才会被压制,搞不清他的位置。如果他的大军东去,我们的游骑立刻就会压力骤减,深入草原,所以我敢肯定,燕王是在夸大其词。”
姚曦闻言不禁停下了吃东西的动作,“外公,万一刺甘失甘大军不动,只派精兵前去支援明里帖木儿呢?”
杨济摇了摇头,“殿下,你应该明白,刺甘失甘不会去帮明里帖木儿,他只可能想把明里帖木儿和燕军一同吃掉,想要干成这是,他必然后大军一同东去。当然,这也不是决定我们要不要牵制刺甘失甘的关键,关键在于,殿下,你真的那么欣赏那个燕王世子吗?”
面对杨济突如其来的一问,姚曦有些讪讪一笑,“外公,你不也赞同拉拢燕藩,制衡宗藩的策略吗?”
杨济对于姚曦的答非所问只是淡淡一笑,“问题在于,那个燕行云太过出色了些,他比他那个父王要强的多。十五岁出镇辽西,仅仅一年,就能带着辽西守军,轻兵冒进,直下辽东,关键还让他做成了,如今更是拿下了上都,眼看着就要一举解决辽阳王。虽未曾见面,但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他祖父先燕忠武王的影子,当年我二十多岁时,还只是忠武王麾下的马前卒,此等人物可谓当世豪强,自然也更难驯服,殿下,你怎么保证这把快刀将来不会捅向自己呢?所以老臣还是那个问题,殿下您就那么欣赏那个燕行云吗?以至于不顾日后的风险?”
姚曦收敛的神情,诚挚的回道:“我确实对那个燕国世子十分欣赏,哪个男儿不想横刀跃马,纵横沙场,但我的身份注定了此生不能身涉沙场,所以我自然对这个大我几岁的同龄人更加艳羡。外公也说了,燕行云身上有忠武王的影子,当年太祖皇帝与忠武王、成国公一同起事,三人同心协力,荡涤天下,这等事迹又怎能不让人心生向往。”
“那殿下想过如何给这匹烈马套上缰绳吗?”
“确实想过!”姚曦说道这里,突然有些羞赧,“那燕行云有个同胞妹妹,也就是长乐公主,其母早丧,所以他对这长乐公主十分疼爱,我其实想过跟父皇请旨,求娶长乐公主。如此一来与燕家结了姻亲,也算给燕家的未来一个保障,将来削去宗藩之后,我可以对燕藩削藩不削王,将其徙封内地,保他们与国同休!只是朝中崔相等人一项反感燕藩,我担心他们会极力反对此事,所以一直没有与父王提及。”
“那若是即便殿下娶了长乐公主,依然填不满燕行云的胃口呢?”
听得杨济此言,姚曦的目光顿时冷了下来,“自作孽不可活,若是如此他燕家还不知足,那他燕家只能承受天谴了!”
杨济听完姚曦的回答,捋着胡须沉吟了片刻,“既然殿下心意已决,那就如此吧!”
说着杨济从怀中掏出一封信笺交到姚曦的手中,“殿下,这是今天中午从洛京传来的八百里急递,成国公薨逝了,陛下已经派了李尚书前往燕国吊丧。陛下来信问我如何看待殿下与燕藩结亲一事,如今殿下心中已然有了决断,我就依此上书。殿下先在太原安歇两日,过几天让殿下巡抚河北的旨意应该就到了,结亲一事自有李尚书为殿下去说,老臣就先启程去大同了。”
杨济这一连串的组合拳下来,姚曦已经懵了,好不容易才从沈熙之病逝,到李宗义将去燕国吊丧同时为自己提亲一事上缓过来,又听得杨济要亲往大同。
姚曦当即起身拉住杨济的手臂,“外公,只是牵制刺甘失甘,你年岁已长,何必亲往大同?”
杨济笑着拍了拍姚曦的手背,“廉颇虽老,亦可杀贼。老夫手握雄狮二十万,总不能让秦王和燕世子那两个小辈把风头都抢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