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带头,村民们也你一言我一句跟着开口,还有人直接伸手在空气中比划示意自己会写这两字。
教学刚开始节奏就被打乱,但秦建国只是顿了几秒,并没有太慌张。
秦建国觉得,杨家大队既然生产建设任务能完成的这么优秀,那思想觉悟也肯定要比普通大队高。
所以,杨家大队的乡亲们对“同志”“战士”等充满geming情谊的称呼牢记在心也就很正常了。
“大家伙说的都对,这说明咱们社员同志们的思想觉悟都非常高!”很快想通的秦建国没有慌张,反而大声夸赞了黑板下的众村民。
调整好节奏,秦建国又在黑板上试探般写了“人民”两个字,“一撇一捺,就是‘人’…”
这次,他话还没说完,就有村民直接把“人民”两个字念了出来。
接下来,秦建国又陆续写了“手”,“足”,“口”,“男”,“女”,等常用字,都是刚写完就有村民抢答。
而且回答的村民里面,有年轻人,有流着鼻涕的小孩,也有满脸皱纹的大娘。
原本准备要讲三四个晚上的教学内容,不到十分钟就全写到了黑板上。
这时,秦建国还能稳住心态,但在他写到笔划更加复杂的“麦”“猪”等字,也有村民很快念出来后,秦建国是真的淡定不下去了。
杨家大队众社员的文化水平远超他的预料。
有些城里面的大爷大妈可能都没这个偏僻山村里的普通农民认识的字多。
秦建国心里已经越来越紧张,在他攥着粉笔,努力思索下边该写什么字时,黑板下的村民也开始有些坐不住。
“秦同志,俺们都不是睁眼瞎,你说的这好些字,咱大队三四年前就认得了。”一个坐在前排的村里后生朝秦建国喊了一声。
“俺村现在也就那些路还不会走的小娃们是睁眼瞎了,俺们都是有文化的农民!”
“切,你那点文化也就敢跟没断奶的娃子们比了,但凡拉出来一个已经上学的,你丫就得认怂……”
“你个喝水吃水都分不清的好意思说我?”
“多少年前的事了,老子早就能分清了!”
两个都快当爷爷的汉子说着说着斗起了嘴,身边村民也乐呵呵笑成一团。
在思绪混乱的秦建国不知道下面到底该教点什么越来越尴尬的时候,大队长媳妇孙兰香开口帮忙解围。
“秦同志你要不教我们点别的吧!我们不光认得‘公社’,‘生产队’,‘工分’什么的,简单的报纸我们也能看的懂,还有之前学的加减乘除,队里分粮算账时也有不少脑子灵光的会使……你教我们点你们大城市的东西吧!”
“呃……”秦建国这下是真的愣住了。
能读书看报?
还会加减乘除?
那他们还能教什么??
看着自己想象中的“文盲”,此刻正用鼓励的眼神看着他们这些“老师”,秦建国四人脸上都是难以置信的尴尬和震惊,白天和村民们一起劳动时的那种挫败感更是再次袭来。
毕竟比村民们多上了那么些年学,四人能教村民们的东西当然还有很多,但此刻,四人是真的又一次被打击到了。
秦建国记不清自己在黑板前呆愣了多久,只记得是杨国安站起来打了圆场。
“ 都严肃点!知青同志们教我们文化有自己方法,别给我瞎指挥!”
顿了顿,秦建国环视了一圈,“秦同志刚才是从根子上帮咱们复习,这是好事!你们好几年了就认识那几个字,瞎嘚瑟什么!真以为自己个个是顺子那水平了?”
(杨顺子,因为缺医少药,自小成了瘫子。但由于在前几年村里扫盲课上学习能力出众多次拔得头筹,经过林安芝多次表扬后,现在已经能拄着拐杖正常行走。)
训完村民,杨国安拍了拍秦建国肩膀,“秦同志,你们就按你们的节奏教,别听他们胡咧咧……
他们就是嘴上说的好,你真让他们上来写个什么,一半人写出来的东西都得缺胳膊少腿……还有好些个的,更是早把前几年学的知识忘猪脑子里面去了……”
看秦建国和李文娟几个面色都有些苍白,杨国安以为四个年轻人是今天太累,于是又说了几句后直接让村民们各回了各家。
他就说嘛,一个个都累成那样了,哪还有力气再搞文化工作。
这不,精气神续不上了吧……
哎,年轻人呐,就是太气盛,听不进去劝……
********
精心准备的第一次“扫盲”工作草率结束后,秦建国强撑着今天的最后一点精神又去找了大队长杨国安。
他向杨国安详细询问了杨家大队社员们之前学习过哪些内容,和现在众人的知识水平。
之后,所获信息被同步给了李文娟三人。
当晚,四人也再次集体失眠。
*********
当前年代扫盲工作官方标准。
对象范围?:以14-50岁青壮年为主,重点覆盖农民群体?。
具体要求:农民需掌握 ?1500个常用汉字?,能阅读通俗书报、写简单便条和记账?,并会基础珠算。城镇居民为1500-2000字?,工人、干部标准为2000字。
质量要求:复盲率需低于5%。
花国自五二年开始大力开展扫盲工作,但受限于师资力量短缺,农民生产任务重,偏远山区交通闭塞,民族语言障碍等多方面现实问题,一直截止到最近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文盲率仍超50%,表明多数地区都未能达成官方标准。
其中,重点覆盖的农民群体,实际达标率仅为30%-40%??,部分偏远村庄甚至不足20%?。
部分地方为应付验收还存在“突击扫盲”现象,实际识字能力更是存疑?。
这些关于花国扫盲工作的基本资料数据,还有现实情况,是秦建国在下乡前通过家里关系特意了解过的。
秦建国认为自己这些知识青年奔赴农村锻炼,最大的一项任务就是给老乡们传播知识,把文化科学的种子,在这片黄土地里扎下根。
而“扫盲”就是这个伟大目标的最重要,也是最首要的一步。
但现在,秦建国从杨国安口中得知,早在五年前,杨家大队就已经有超过八成的社员拿到了县政府颁发的《扫盲毕业证书》。
不是14到50岁青壮年为主的八成,是全村所有男女老少的八成。
现在,虽然村里之前的扫盲学习班停了,但村里每天会定时播放收音机广播让村里人学习上面传达的政策精神。
杨国安从公社拿回来的报纸,开社员大会时,大家也会相互传看。
村里到了上学年纪的孩子,无论男女,更是有一个算一个,全部送进了学校。
目前的杨家大队,不算那些路还不会走的娃娃,可以说,就算是队里文化程度最低那两成社员,随便拉一个出来,也是能轻松认识个三五百常用字的水平。
这过于优秀且夸张的现实情况直接把秦建国四人下乡前对乡村扫盲工作的准备击散了大半。
***********
翌日。
胡思乱想了一整夜的四人组还是在鸡叫声后就爬了起来。
杨国安看着神情萎靡却仍坚持要一起劳动的四人组,操心的特意多派了一个壮实婆子跟四人一起捡柴火。
感觉村里多了四个老弱病残需要重点关注的杨国安:……瞅这一个个走路头重脚轻左晃右漂的,他真怕等会捡柴火时有人一个不注意,一头栽地上……
所以必须得派个大人跟着,要不到时候有人真撂地上了,小娃子们顶不了事。
唉,这城里娃啊,果然是不顶用,才干了一天的简单活计,身体精神就都撂挑子了……
关键这都修整一夜了,竟然还蔫吧的跟霜打了似的……
迷茫思考了一整夜的四人:“…………”
****
接下来的几天,杨国安有心让四个城里知青多缓缓先适应,只给四人安排了些捡柴火,晒粮食,看牲口等轻松活计。
而秦建国四人因为来到杨家大队后,短短两天所受冲击太大,实在没了心劲,所以这几天也没再提什么给社员们上课教文化,每天都只是听从安排老老实实干活。
四人背地里商量过,一致决定要先好好劳动,等真切地融入到杨家大队这个大家庭之后,再去开展属于他们知青们的工作和任务。
时间就这样又过了几天。
这天。
一个山里十一月份里的难得艳阳天。
杨家村高低有致的田地里,不少人正在忙活。
初冬的阳光虽然已经不够炙热,但紫外线的剂量依旧饱满。
皮肤黑了不少,身体似乎也扎实了不少的秦建国四人也混在村民中间,正和村民们一起“耙地”。
(耙地就是用耙或耢将播种后的土地弄平整,粉碎土块,这样可以保住土壤里的水分,利于小麦过冬。)
这些天,四人是第一次被安排和村里主要劳动力们干同样活计。
埋头苦干了大半天,虽然这些天已经在努力适应农村生活,但第一次干这种真体力活,四人都累的有些精神恍惚。
任凭身体本能驱动着耙子不知又往田地里砸了多少下,于学武龇牙咧嘴地直起腰,想松范一下酸疼的筋骨。
腰还没完全挺直,下一秒,于学武瞳孔猛地张大,动作直接僵住。
“…建…建国哥,我好像累大发了,感觉得去医院…不对…我得找个大神看看…”
表情呆愣的于学武带着磕巴越说越小声的求助还没说完,正弯着腰机械敲压着一块土坷垃的秦建国就看了过来。
秦建国没听清于学武的最后一句,但抬头的瞬间是和于学武同款的瞳孔猛张,浑身一顿。
脸色陡然苍白的秦建国动作僵了两三秒后条件反射地看向了周围村民。
看到周围村民好像什么都没发生地照常在干活,还有三两个直起身的村民也正淡定地擦汗闲聊,秦建国扶着眼镜,用力闭了闭眼,神情和语气都一样恍惚地道,“等下工我跟你一起去镇里卫生院…我也…”
“啊!!”
“啊——”
又是一句话还没说完,注意到伙伴好像在聊什么李文娟和肖婉柔好奇地抬头往过看,然后紧接着就是两道惊声尖叫。
“老虎!有老虎…”
“快…快跑……”
李文娟和肖婉柔看到了一头立在田埂边上,就离自己十几米远的巨虎,被吓的声音颤抖,差点直接跌坐到地上。
而听到两人惊叫的于学武和秦建国也终于慢半拍地意识到,面前这头忽然转身正朝他们走过来的巨大老虎并不是他们太过疲累出现的幻觉。
于学武之前听家里老舅讲过在山里遇到老虎的经历,也听老舅详细描述过那头老虎的模样体型,但他怎么也想象不出真实出现到他面前的老虎能有这么大。
这老虎庞大的他感觉自己弱小的还没巨虎的一条大腿粗。
他老舅说的老虎不是这模样的……
于学武认知中的老虎不可能这么大。
所以他看到这头嘴里叼着梅花鹿,不紧不慢从自己面前散步过去的巨大老虎时,第一反应是自己累出幻觉了。
这老虎个头大的叼着头百斤重的梅花鹿轻松地跟咬着个鸡腿一样,咋可能嘛!?
时间好像只过去了几秒又仿佛运转了很久。
被同伴尖叫声惊醒,脑子反而更加懵逼的于学武:……原来真的老虎这么大啊……
……妈呀,他老舅真支棱啊……
对了,还有武松…那武松更是硬气啊……
“…跑…跑…你…你们快跑……”于学武虽然被吓得思维混乱,整个头皮外加大半个身子都在发麻,但还是在几秒之间趔趄着挡到了同伴们前面。
就在秦建国慌乱又狼狈地扯着李文娟和肖婉柔胳膊准备往远处逃命的时候,周围各自忙活着的杨家村村民也终于后知后觉地边喊边跑过来“救人”。
“哎!小毛不咬人的!你们别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