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重生归来:我誓登权力巅峰 > 第762章 站稳省府,迈向中枢的第一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62章 站稳省府,迈向中枢的第一步

2020年6月,潇湘省府迎来关键节点。

伴随中央深改组将潇湘列入“国家治理现代化综合改革试点省份”,李一凡正式迈入省域治理核心的第一步。

——

6月3日,省政府三号会议厅,一场由中央深改组牵头的视频汇报会如期举行。

屏幕另一端,是中财办、中央政务院督查司、国家党校、中央组织部等核心单位派出的观察团,由深改办副组长杜秉宸主持。

潇湘省委书记赵建国、省长李一凡,及多位核心厅局主官——张廷山(省发改委主任)、周德兴(财政厅厅长)、钱雪峰(工信厅副厅长)等全员到位。

会议定调为:五省汇报改革试点路径。

赵建国率先发言,简要开场,随后道:“潇湘代表,由李一凡同志全权汇报。”

灯光下,李一凡神色镇定,身着藏青西装,挺拔起身,步入汇报席中央。

他打开手中的ppt遥控器,第一张封面映入大屏:

《以绩效驱动改革,以制度固化成果——潇湘治理现代化路径汇报》

没有客套,没有铺陈,李一凡直接以数据开场:“2016至2019年,潇湘省Gdp年均增速8.2%,2020年一季度虽受疫情冲击,但高端制造业、数字平台型企业实现逆势增长11.4%。财政收入结构持续优化,科技投入年均增幅居全国第四。”

接着他提出三个系统性突破:

一、财政绩效拨款机制

以“项目绩效+产业带动”为核心的财政拨款改革,已在星城、潇南、怀沙、岳东四市试点推开。星城市率先建立“政策对标模型库”,对各地申报产业项目按预期产出和本地Gdp弹性进行算法评分,实现财政资金精准率从62.4%提升至91.8%。

各项拨款拨付不再“人情主导”,而以绩效数据为锚点。省财政厅厅长周德兴介绍:“过去靠拍脑袋,现在靠算模型。”

二、干部绩效治理系统

李一凡提出“用数据评价干部、用民意倒逼效率”。潇湘自主开发“干部改革贡献度指标模型”,将政务改革执行力、产业落地转化率、基层民调三项指标纳入组织部数据库。

目前,省组织部正将该模型嵌入年度述职体系,拟在2021年实现处级以上干部全覆盖。

星城市率先试点该模型评估,“不看台账厚度,只看改革真实效益”,书记、市长、常务副市长三人评分已作为省委人事参考数据。

三、产业生态一体化调度平台

借助中微公司和长鑫存储落地契机,李一凡主导建立“潇湘半导体全链条数据库”,打通设备、材料、芯片、封测等各环节,形成实时调度模型。

目前,潇湘“芯片第三极”生态体系已成雏形,星城市、潇南新区、岳东智能港共同组成产业核心三角区。

此外,政务平台升级、数字治理实验室等改革也已列入年度统筹计划,预计年底前实现全省系统一体化迁移70%以上。

——

视频另一端沉默片刻,中央督查司副司长顾恒远率先开口:“李一凡同志的汇报没有一句虚话,全是改革实操路径。这类干部,在中部不多见。”

中财办特派员点头附和:“建议将潇湘纳入‘绩效导向型省域改革’重点跟踪对象。”

——

会议结束后,赵建国将李一凡单独留下。

老书记一边翻看材料,一边平静道:“你现在是潇湘的脸,也是这场改革的牌。”

他顿了顿,看着李一凡的眼睛:“从现在起,省委日常会议我不过问了。”

李一凡一怔。

赵建国收起资料,缓缓起身,轻声道:“我要为下一个阶段留出空间。”

这是一种隐性的权力转移。

当天傍晚,省委常委会闭门会议召开,赵建国以“身体原因”请辞常务日常工作,由省长李一凡代行省党委会议召集与调度。

这一动作,意味深长。

——

次日,人民日报《大夏改革》专栏刊发封面文章:

《制度之治的潇湘路径》

文中提到:

“潇湘省以制度构建代替政策堆叠,以平台统筹替代资源重复,以干部数据治理为核心实现省域内部治理的结构性调整。省长李一凡,是这场体系性改革的操盘者。”

文章末尾一句,被各地官媒转发:

“潇湘,不再只是中部经济重地,而正成为制度型治理的策源地。”

——

6月6日,李一凡结束一天政务回到岳麓山官邸。

林建国的电话照例在晚上九点准时打来。

“报告我看了。”电话那头语气平淡,“现在开始考虑‘非省域任务’了。”

李一凡坐在办公桌前,沉声应道:“我会准备。”

“中枢的事,不是你想去就能去。但你不动,它也不会挑你。”

林老的声音慢慢低下去:“你,已经站稳了。但还不够。”

电话挂断。

李一凡站起身,走到窗前。

岳麓山灯火阑珊,湘江对岸,是星城金融中心正在拔地而起的高楼。

他目光平静。

重生十年,他终于站上了这一步。

但真正的战场,在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