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1983 年,西北的天空总是带着一种古朴的苍黄,像是岁月沉淀下的色彩。杨家庄的大棚蔬菜在县城有了些销路,可县城市场容量有限,杨开心里琢磨着,必须把目光投向省城。毕竟这是村集体办的产业,大伙都盼着能靠它过上好日子。

尽管有县政府协调,可当杨开带着村里几个壮实的汉子,开着那辆破旧的卡车,满载着新鲜蔬菜驶向省城时,他们心里都清楚,前路布满荆棘。

到了省城,他们首先遇到的是市场准入的难题。省城的蔬菜市场管理严格,要进入市场售卖,得有各种繁琐的手续和证明。杨开他们拿着县政府开的介绍信,在各个部门之间来回奔波。在市场管理处,一位戴着眼镜、表情严肃的工作人员看着他们递上来的材料,皱着眉头说:“这些手续不全啊,你们这村集体办的产业,还得有相关的资质证明。”

杨开陪着笑脸说:“同志,我们是小地方来的,很多东西都不懂,您多担待,能不能给我们指条路,我们赶紧去办。”工作人员不耐烦地指了指墙上的办事流程,杨开他们只能又马不停蹄地去准备其他材料。

好不容易拿到了进入市场的许可,他们又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省城的蔬菜市场里,本地菜贩们经营多年,有着稳定的客源和销售渠道。杨开他们的摊位在角落里,鲜有人问津。

一天,一位本地菜贩走过他们的摊位,轻蔑地说:“你们这小地方来的菜,能有啥好的。”杨开的伙伴小张听了,气得满脸通红,刚要发作,被杨开拦住了。杨开笑着说:“大哥,我们这菜是大棚种的,新鲜着呢,您可以尝尝。”说着,他摘了一根黄瓜递给菜贩。菜贩尝了一口,脸上露出了惊讶的表情:“这口感还真不错。”但即便如此,也没有改变他们摊位冷清的局面。

为了打开销路,杨开决定采取低价策略。他们把蔬菜的价格定得比市场上其他菜贩略低一些。这一招起初吸引了不少顾客,可很快就引来了其他菜贩的不满。

一天,几个本地菜贩围到他们的摊位前,气势汹汹地说:“你们这样低价倾销,坏了市场规矩。”杨开赶紧解释:“各位大哥,我们就是想先打开销路,让大家尝尝我们的菜,绝对没有恶意。”可菜贩们根本不听,双方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就在场面快要失控的时候,市场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赶来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在销售过程中,他们还遇到了运输和保鲜的问题。从村里到省城路途遥远,蔬菜在运输过程中难免会有损耗。而且省城的天气比村里热,蔬菜很容易变质。杨开他们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一种简易的保鲜方法,就是在蔬菜上洒些水,然后用湿布盖着。但这也只是权宜之计。

尽管困难重重,杨开他们并没有放弃。他们继续努力提高蔬菜的品质,还主动和一些餐厅、超市联系。一次,他们得知一家大型超市正在寻找新的蔬菜供应商,杨开带着样品去和超市采购经理洽谈。采购经理看着他们的蔬菜,有些怀疑地说:“你们这村集体产业,能保证稳定的供应和品质吗?”杨开拍着胸脯说:“经理,我们一定能保证。我们整个村都在支持这个产业,大家都盼着能和你们合作。”

经过一番努力,超市终于同意先采购一批蔬菜试试。当杨家庄的蔬菜摆上超市的货架时,很快就受到了顾客的欢迎。随着口碑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和他们合作。

杨开他们的村集体产业在省城逐渐站稳了脚跟。在那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 1983 年,他们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书写了一段西北村集体产业在省城的奋斗传奇。

杨开带着村集体产业的大棚蔬菜来到了省城。

省城的市场就像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竞争异常激烈,而他们就像一艘小小的帆船,在风浪中努力前行。

杨开深知,在这竞争激烈的省城市场,品质是立足之本。他回到村里,召集了所有参与大棚蔬菜种植的村民开会。

“咱们要在省城卖菜,就得把品质提上去。大家以后施肥、浇水都要严格按照标准来。”杨开在会上说道。

村民老张有些疑惑:“杨开,咱一直都是这么种的,还能咋提升啊?”

杨开解释道:“以前咱在县城卖,要求没这么高。现在省城的人眼光高,咱们得想办法让蔬菜长得更好看、更好吃。”

于是,他们开始尝试引进一些新的种植技术和品种。杨开四处打听,得知邻县有个农业科研所研究出了一种适合大棚种植的新黄瓜品种,产量高、口感好。他赶忙跑去和科研所联系,引进了这个品种。同时,他们还学习了更科学的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方法,确保蔬菜的品质。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们种出的蔬菜外观更加鲜亮,口感也更加鲜美。当这些高品质的蔬菜再次出现在省城市场时,立刻吸引了不少顾客的注意。

除了品质,杨开还意识到服务也是竞争的关键。他们在市场里设立了专门的服务台,为顾客提供免费的咨询和包装服务。

一位大妈在他们的摊位前挑选蔬菜,杨开热情地迎上去:“大妈,您看看这菜,都是我们自己大棚种的,新鲜着呢。您要是不会挑,我帮您选。”

大妈笑着说:“小伙子,你这服务还挺周到。”

杨开帮大妈挑选了一些蔬菜,还细心地用塑料袋包好,递到大妈手里。对于一些购买量大的客户,他们还提供送货上门的服务。

有一次,一家餐厅采购了他们一批蔬菜,杨开亲自带着几个村民把菜送到了餐厅。餐厅老板感激地说:“你们这服务真是没话说,以后就认准你们家的菜了。”

为了扩大销售渠道,杨开积极与省城的各类商家合作。他首先把目光投向了超市和餐厅。

他一家一家地去拜访超市的采购经理和餐厅的老板。在一家大型超市,杨开见到了采购经理。

“经理,我们的蔬菜品质有保障,价格也合理,您看能不能给我们一个机会,在你们超市销售。”杨开诚恳地说。

采购经理有些犹豫:“我们已经有固定的供应商了。”

杨开说:“您可以先采购一批试试,如果觉得好,我们长期合作。而且我们还可以根据你们的需求,调整种植品种和供应量。”

经过一番努力,超市终于同意先采购一批蔬菜。同时,杨开还和几家餐厅达成了合作协议,为他们长期供应蔬菜。

除了超市和餐厅,杨开还和一些农贸市场的菜贩合作。他把蔬菜以批发价卖给菜贩,让他们帮忙销售。这样一来,他们的蔬菜在省城的销售网络逐渐扩大。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蔬菜,杨开和村民们还开展了宣传推广活动。他们制作了一些宣传海报,上面印着他们的蔬菜图片和种植基地的照片,张贴在市场和一些人流量大的地方。

他们还在市场里举办了蔬菜品尝活动。在活动现场,他们摆上了各种切好的蔬菜,让顾客免费品尝。一位大爷尝了一口西红柿后,赞不绝口:“这西红柿真甜,比我以前买的都好吃。”

通过这些宣传推广活动,他们的蔬菜品牌在省城逐渐有了知名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购买他们的蔬菜。

在杨开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成功应对了省城市场的激烈竞争,村集体产业的大棚蔬菜在省城站稳了脚跟,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