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六岁儿童一次杀了40个匈奴人 > 第10章 神秘的巩邑二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火箭最重要的不是壳子,而是燃料。

有燃料,哪怕是手搓不锈钢壳子都能上天。

没有燃料,全都白扯。

二战末期,德国使用酒精和液氧作为火箭燃料,V2火箭射程可以达到300多公里,威力相当可观,而成本并不高。酒精+纯氧,这个反应不仅高效,还非常环保,产生的物质就是水和二氧化碳!

一切科技总要从简单的模型开始起步,V2火箭涉及到的技术,在火箭发展历史上处于相当初级阶段,但是v2火箭却已经包含了后世所有火箭的几乎所有原理。

v2火箭可以突破卡门线,成为真正的太空飞行器。

但是,巩邑并不具备复刻v2火箭的条件。

因为没有液氧。虽然张诚已经无数次调高液氧技术的悬赏。但是巩邑至今没有办法得到高效率的制冷剂,徐福的氨气制冷最多也只能达到摄氏零下五十度的水平,更低的温度就无能为力。

液氧是一种特别重要的工业原料,有了纯氧不仅仅能解决火箭燃料,气焊气割也都成为可能。大秦的工业会跨上好几个台阶。再说纯氧还具有起死回生的神效,对呼吸系统疾病都有非常大的作用。

但是没有就是没有,拖住巩邑发展后腿的,就是化学的发展。对物质认知的局限、化学技术的局限,高性能制冷剂不知道何时才能出现,液氧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出现。

更何况,酒精+纯氧的方案还需要一个点火装置,而目前电子科技并不支持这个自动点火。酒精大火箭的技术路线对巩邑来说,相当奢侈。

所以张诚绕开了依赖低温的技术线路,选择了中国航天人员特别熟悉的线路上。寻找两种常温化合物的反应,来点燃这个火箭。

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

一直到神舟系列,火箭工程师们都还是使用这个配方。而巩邑的化工体系里,相关的原料并不匮乏。

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的推进方案张诚特别熟悉,这两种材料的配方和工艺,张诚也不陌生。每一个火箭工程师都熟悉这两种材料的特性。

又回到了徐福的氨化工,和陈破甲的浓硝酸工业。

只不过,这次整个反应条件和生产线是张诚亲自搭建的。

偏二甲肼的生产线路有好几种,张诚结合巩邑化工的实际情况,采用液态氯铵法生产偏二甲肼。又采用浓硝酸法制备四氧化二氮。

两种材料都有毒性。张诚使用了专门定制的防化装置,穿戴一身,仔细的、分别收集了两种化合物,装在密闭的金属罐子里,用橡胶密封起来,存在巩邑郊外两个低温的存储库房。

总算是放下了一颗心。

陈破甲全程作为张诚的助手,记录了整个工艺过程。

“后续的工作我来吧!校长。”陈破甲说。

“还是我来吧,毕竟我已经有三个儿女了。”张诚脱下防护服,坐在户外的树荫下,用宽檐帽扇着风。

“是会影响生育能力吗?”陈破甲惊问。

“总之是有毒的,多多少少都会损伤身体,所以必须要特别小心。”张诚疲惫的说。

“有事弟子服其劳,这些事情本来就该弟子们来做。”陈破甲说。

“这件事情我想了好久,我也想做了好久,总还是要亲自尝试一下。”

“不知道先生制作这两种材料的用途是什么??”

“飞行!”

“做燃料吗?飞机用?”陈破甲很好奇。张诚却不再说。只是拍了拍陈破甲的肩膀:“继续你自己的研究,这一块暂时不需要介入。”

说是不需要陈破甲介入,却已经把叫做韩七虎的工程师从自己的岗位上调了过来。

韩七虎是子弟中学时期非常出色的一个学生,从机械系毕业,在工作岗位上逐渐成长,已经独当一面了。

张诚深感自己一个人的精力和体力有限,把韩七虎调过来作为自己的助理,协调工坊、研究院、寺工等部门,处理火箭工程的各个系统的协作。

另外从巩邑大学的机械系、物理系,选拔最杰出的学生们,组成了全新的研究院。对外的名字是巩邑第二研究院。第二研究院的办公楼在巩邑东北一个相当不起眼的院落,几栋灰扑扑的办公楼,一群沉默寡言的年轻人跟着张诚,启动了这个大秦最恐怖的单位的艰难创业。

“我们这个研究院,招募的是最优秀的人才、最聪明的头脑,我们从事这个世界上最强大力量的研究,但是我要实实在在的告诉大家,在这里工作的一切成果,并不能带来最富裕的生活。”在一次二院全员集会上,张诚诚恳的对所有同仁说。

二院从事的研究,是所谓国之重器的研究,在这个时代,不需要担心这些研究最终被敌国掌握,甚至也不需要担心这些技术被大秦内部的其它反抗势力掌握。但是所有这些技术,几乎没有民用前途。所以这些当世最聪明的头脑汇聚在一起,并不能如他们的那些同样聪明、走入私营部门的同学那样,可以靠着自己的才华获得丰裕的人生。

而且,二院的工作大部分需要不同部门的配合,是一个典型的集体主义氛围,在这里当然会有人承认一些人的能力智慧比其他人更强,但是任何个体都无法独自实现伟大的创建。

“你们之中,如果不能接受这样的生活,给你们几天时间选择和考虑,你们可以离开这里,去寻找个人的成就与未来。”张诚看着所有人说。

没有人离开。

一直到一个月之后,也没有人提出要离开。

二院只能提供给所有人,一个和他们学术水平相匹配的,知识分子所能得到的平均水平的收入。但是一个人都没有选择离开。

很多年以后,有人问当年二院最早的一批成员——二院的工作明明没有更多的名利,你们为什么甘于在二院埋头工作。

“大概是……因为你所想的东西,只有在二院才能得到别人的共鸣。你所说的话,只有二院的同事能听懂……我们都不喜欢和蠢人打交道,而二院,是整个天下蠢人最少的地方。”

这位二院风洞实验室的主任,第一批加入二院的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