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长安城外,倾城相迎。天子亲自率百官迎出城来。这个规格非常高了。天子相迎,过去只有大将军带兵出战得胜归来才有这样的待遇,寻常文臣侯爵,可没有这个待遇。

太子更没有这样的待遇。

君臣父子,太子是儿子也是臣属,是没有资格享受天子迎接的待遇的。

张诚没想到会是这么大的阵仗。不过想想这是治水成功归来的队伍,拯救黄河下游数百万居民,享受这样的礼遇,倒也没有什么不安心。也就端坐在一辆四轮的四座汽车上,安然的向前行驶。

整个朝廷都在城门处等候。

而在城门外十里的地方,最当先的是奉常,奉常是负责国家礼仪的专业部门,摆下了专门仪仗,看到这个仪仗,张诚若有所思,停下自己的汽车走下来。

这是两个大驾卤簿的仪仗队。

最前面的卤簿,正中是一辆金银车。金银车太子的礼仪专车。镶金嵌银,华丽非凡,由四匹神骏的白马牵引。

金银车前面有导从车,后面是一队兵车。兵车数量并不多,只有二十辆,每辆车上站立着两名持戟的武士,盔明甲亮。

导从车上有锣鼓琴和乐师旗帜。

这是大秦第二位尊贵的仪仗车队,是太子专属的车队。赢弘毅虽然早早就被册立为太子,但是却并没有用过几次这个车队和仪仗。似乎只有当初册立太子的时候才使用过一次。

太子车队之后,是一套彻侯的仪仗。

张诚更是从来没用过彻侯的仪仗队。连封侯的时候都没用过。张诚是个随性和低调的人,寻常都只穿常服,最多就是把紫绶金印挂在腰间,再带上两三个侍卫就随便行走,出远门的时候要么自己驾乘飞机,要么叫个技术好的人开车带自己走。这整套的彻侯仪仗,张诚只觉得繁琐喧嚣。

可是今天,奉常已经等在十里亭外,把这套彻侯的卤簿也摆好在这里了。张诚已经知道皇帝今天要出什么幺蛾子了,也只好摇头叹叹气,向奉常走去。

“彻侯!先生!”弘毅从身后赶过来,然后低声在张诚身边说,“先生,这个……”

“你我师徒治水救灾,也算是不世之功,皇帝陛下要用国家大典来给天下人看,我们就别推辞了!”

弘毅顿住脚步,略想了一下,这才整理衣冠,长揖到地,对张诚行了一个大礼,迈步向前,登上金银车。

张诚也迈向了彻侯的坐车。这是一辆漆黑的有篷车。就是所谓的安车。黑漆车身和车棚,车轮却漆成了朱红色,格外肃穆。四匹神骏的黑马拉车。

张诚笑了笑,觉得这车棚上安一个银色的长翅膀的小人儿,可能就更尊贵了。不知道长安城自己府上有没有这么一款车子?如果有,就给车棚上安上一套红旗标。妈的老子也享受一下省部级待遇!

巩侯车队前面,没有先导车队,有的只是四位黑衣黑马的文士,文士之后,是八位黑衣黑马的骑士。骑士手中举着长戟,长戟上飘着一缕红色的流苏。

大秦现在也真是好起来了,太子车队用白马,彻侯车队用清一色的黑马,就从这马的配置来说,也比刘邦萧何那会儿要富裕不知道多少倍了。

彻侯车驾后面,是一小队红棕色骏马的骑士,骑士举着九面红色的旗帜,旗帜上绣着“巩”“张”的字样。

真正的彻侯卤簿,在这些后面还要有乐队,今天看起来,太子的卤簿和彻侯的卤簿,都是在规定等级上有所简化,没有配备大量的侍从,张诚也没安排一个什么乐队,这也算是皇帝对张诚体恤了,知道张诚不喜欢那种闹哄哄的气氛。

今天的正主看起来不是张诚。有卤簿在此,今天出城相迎的正主是太子啊!

说起来这也能理解。一向没有朝廷实务的太子,第一次出门办差,办理的还是治理黄河水患,开凿运河的大项目,而且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太子交往接触了十六郡的郡县地方官,太子和张诚在黄河下游十六郡的影响力如今是超过了朝中所有官员。

大秦祖传的皇子不理实务的传统,被赢弘毅打破了。

而且这趟差事办的漂亮。

无论如何都要论功行赏。

那么如何对待太子,就成了当下特别敏感的一件事。

弘毅是以太子的身份出任治河任务的,论功行赏的时候就要名正言顺,名正言顺首先从太子身份说起。

所以要有太子车驾入城这样的戏码。

这也相当于扶苏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太子。并且向天下群臣表达自己的态度。

扶苏这是把这次治水和兴修水利的首功记在了太子身上,而且要在群臣面前为太子立威。

首功记在太子身上是对的,一来张诚本也不希冀这份功劳,二来以太子名义进行赈灾救灾,本来也是这一次治水救灾的主要形象,第三,就是水利工程的核心大工程是黄淮大运河。其余什么飞水渠、水库、水电站之类与之相比都是小项目。太子本来就居首功。

但是张诚想的显然更多。

这次治水和兴修大运河,太子赢弘毅第一次表现了自己在行政管理上的能力。能够提出方案、执行项目、官吏十六郡军民进行大运河这样一个伟大的工程建设,太子的能力已经超出了一般郡守和大多数将军的能力。运河工程浩大,跨度大、问题多,使用人力上百万,而太子能够按进度完成这项工作。这个能力有目共睹。

这样的太子,现在放到朝中,位列九卿都够格的。

这样的太子,难道还能继续放在巩邑,做一个光杆的学生吗?

如果皇帝真的这么处置,不说太子自己心里怎么想,只怕朝臣都会有很多非议吧?

所以皇帝摆出这么大阵仗,是要被迫接受太子已经成长起来的事实,要当众封赏接下来安置太子的位置呢,还是在太子背后再推一把呢?

张诚这会儿又想起来,扶苏作为皇长子,其实在始皇帝在世时,一直也没有什么正式的职务,最多就是皇帝远行的时候作为侍从跟随皇帝出巡,或者去长城军蒙恬身边做一个不清不楚的监军。

皇帝的心思都是很难猜的。

这样想着的时候,车队已经距离城门迎接的队伍只有三里了,太子的卤簿停下。张诚从车窗向外望去,看到太子已经从车上下来,乘坐了一个八人抬的轿子——说是轿子,其实应该叫肩舆,是个大台子,台子正中有一把椅子,太子端坐在椅子上,椅子顶上还有一柄张开的伞盖。

这是太子朝觐皇帝前的乘具。

张诚敲敲车窗:“我要下车吗?”

奉常在车外低声说:“巩侯,您可以乘车直到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