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袁燕 > 第643章 进攻丁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始兴二年十月,大燕帝国尚书台右仆射司马懿,率军十万,在草原大胜丁零联军,歼敌五万。

消息传到邺都的时候,袁熙是很兴奋的,其他朝臣却反应平淡。

主要是袁熙当皇帝以来,外战基本上没输过,而且这次的部队明显有兵力优势。

不过,司马懿的奏章颇具玩味,这也是朝臣们不兴奋的原因。

那就是,司马懿想跟张合一起进攻丁零人的部落,攻打捕鱼儿海边上的丁零人主城。

“诸葛太傅有什么意见,尽管说!”袁熙看出了朝臣们的疑虑,向来愿意聆听谏言的他,决定先问问从灾区回来的诸葛亮。

诸葛亮大概率是没想到袁熙会第一个问他,略微迟疑了一下,说道:“丁零城是可以打的,但现在已经入冬,安习水的河面应该已经开始上冻,沿河北上,粮草运输是个难题。虽说此次去往草原的部队是北方四州的府兵,也算能抗住严寒,我们的冬衣准备的也充足;只是,捕鱼儿海丁零人经营了百年,不是那么容易拿下的,还望陛下三思!”

袁熙还没说话,作为尚书台实际的领导者,左仆射陆逊有点坐不住了。

陆逊说道:“太子太傅说的正是!此战,丁零人也是因灾而动,除了龙城和鲜卑的一些小部落,基本上没造成北庭太大的损失。如今双方好不容易罢兵言和,不该再生事端!”

然后,作为少府监的八皇子、秦王袁谢也跟着附和道:“父皇,儿臣也觉得陆仆射说的有道理。如今已入冬,出征的将士们一旦继续北上,根本来不及回家过年。兄弟们在北庭,也都得到了锻炼,也该回来了!”

陆逊的说法很简单,就是为了公,天下百姓嘛!不打仗才是好的,因为一旦打仗还是百姓家的孩子去,这些府兵就是的。

袁谢的说法正好跟陆逊一唱一和,他是为了私,说是将士们来不及回家过年,也是说三皇子、虎贲中郎将、蜀王袁让,四皇子、祭礼司侍郎、魏王袁谅,七皇子、韩王袁询,九皇子、吴王袁记,十皇子、代王袁讽,十一皇子、齐王袁谈,十三皇子、楚王袁谋,他们几个无法回来过年。

一语双关,袁谢就是用亲情在打动袁熙,因为袁熙一直以来的人设,就是疼爱自己的孩子。

袁熙看了看兵马司尚书臧霸,臧霸一脸的尴尬,他虽然是兵马司尚书,但是他平时基本上也就是个印章持有者,在陆逊、司马懿这些顶级谋臣面前,臧霸基本上不发表意见。

当然,也有可能,是臧霸知道自己不是袁熙的近臣,就是袁熙在“盐铁案”之后拉上来当挡箭牌的。

因为这次“盐铁案”,受处理的主要是武将集团,而且大多都是有部曲的实权将领;兵马司的压力极大,袁熙让庞统从兵马司出来,直接去御史台,也是为了保护庞统。

因此,袁熙再次看向御史中丞庞统。

庞统知道袁熙的意思,接着说道:“北虏向来喜欢南下劫掠,但是如今的鲜卑人为什么不敢来了,就是因为我们击败了鲜卑王庭,甚至把鲜卑人的龙城改造成了北庭都督府,这就是震慑力度。如果想要丁零人能向鲜卑人这样听话,那就必须让他们知道疼,他们才会老实!”

袁熙听了,立刻点头说道:“既然丁零城可以打,就让北庭都督府拟个可行的军事战略,送到邺都这边来,大家讨论一下就是了。至于入冬的问题,我想司马仆射和儁乂将军应该已经知道解决的办法了。”

度农司尚书高柔一听,袁熙这是直接拍板了,有点懵,他还没说话呢!

要知道,如果真的要打丁零人,尚书台右仆射司马懿带过去的军粮绝对不够,按照正常情况,至少要半年的粮草补给准备。

之前,整个朝堂都料定这次司马懿带兵北上,只是去救援龙城而已,因此给司马懿准备的粮草补给,只够三个月的,后续补充最多也就是一个月左右。

如今司马懿已经去往龙城过去了一个多月,也是就是司马懿手里的粮草补给最多还够两个月的,一旦北上丁零城失利,司马懿手里的十万大军在北庭全军覆没的可能性都有。

这就是度农司尚书高柔的责任了,因为粮草补给的供求本来就是他的工作。

高柔在袁熙拍板后立刻说道:“今年南北皆有灾祸,粮食收成较前几年有所减少,部分受灾的地区还减免了赋税。如今,度农司一时半会恐怕拿不出这么多粮草,去支援北庭攻打捕鱼儿海!”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之前诸葛亮还在尚书台的时候,其实一直都是兼顾着度农司的,无论谁当度农司尚书,诸葛亮都会给于各种帮助和政策的倾斜。

如今诸葛亮不在尚书台了,度农司基本上被尚书台当做下级机构使唤,陆逊倒不是不管度农司,而是他需要兼顾的事务太多,没法抽出精力。

因此,高柔当上度农司尚书之后,才知道什么叫“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

高柔在并州的时候,一直都是一把手,虽说也要管理一州事务,但是大燕帝国的政策一直都是,中央给地方兜底的,因此,并州这种边境且有着军事物资倾斜的地方,倒是不用担心钱粮的问题,只需要保证州中运转以及防御外敌即可。

这些,高柔确实做的不错。

如今来了中央,这是高柔一直期盼的,因为他是高干的近亲,高干叛乱的时候,高柔都等着降罪了。

结果,袁熙不但没降罪,还让高柔继续留在并州管理,而且袁熙还很抱歉地跟高柔说,高柔暂时去不了中央任职。

如今,袁熙将高柔调入邺都,还给了度农司尚书的职务,让高柔很是触动,一直想干好。

可惜,度农司牵涉到大燕帝国的税收系统,水太深,真就除了诸葛亮,其他人玩的都不是很顺手。

而且,高柔也没有诸葛亮那么得到袁熙的信重。

因此,高柔在这种需要空气里变出粮食的时候,只能低头表示自己无能为力,直接在朝堂上说出度农司的困境。

“一点粮草都拿不出来了?”袁熙有些迟疑,因为他虽然多次对外开战,但是度农司从来没说过缺粮,无论是谁当度农司的尚书,最终诸葛亮总能解决这个问题。

“之前,司马仆射北上的粮草,就有一部分是提前预支的济困粮,如果再透支,今年冬天若是有个灾害,恐怕邺都将无力救灾!”高柔说出了自己的困境。

所谓“济困粮”,是诸葛亮发明的,因为之前袁熙统治时期,总是有灾祸发生。

诸葛亮建议袁熙别每年都把所有粮税都用完,留下一部分作为储备粮,不光为了以后打仗,还要预防天灾。

因此,袁熙在各州郡都设立了“济困粮”的储备点,河北府也有。

这次司马懿北伐,就用了一部分“济困粮”,虽然“济困粮”里也有很少一部分是专门支援北方军事的,但是那算是兵灾的粮食,不是专门用于打仗的。

大燕帝国打仗用的粮食,基本上都是每年军事预算中的,袁熙每年都会让国库出一大部分,自己的皇宫再出一部分。

八皇子、少府监、秦王袁谢也负责管理出兵时,皇宫出的那一部分钱。

想来,这也是袁谢不支持继续作战的原因,因为要少府监出钱的,而袁谢又没参加北庭的战争,干嘛要帮着出钱!

不过,这次司马懿和张合的作战,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二人的目的不过是“尚书令”和“大将军”的位置

而朝堂上他们二人居然没有多少支持的,还真是奇怪。

袁熙看了看整个朝堂,又看了看管钱的高柔和袁谢,说道:“先筹着粮草补给,等北庭的计划来了,再说,如果实在没有,那就从朕皇宫里先多拿点。今年的灾祸确实有点大,如果北庭的计划消耗过大,就先放放吧!正好老四在那边跟丁零人谈判,或许不需要这么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