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十万大山:1840 > 第591章 母舰完成设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由于华人系国家中,”唐印国“的战争风险是最大,”丰南号“还是出售了不少火箭弹、机枪这些重火力,包括要塞需要的火炮。

“唐印国”的人口增长已经进入平稳增长期间,从中国迁移来的人已经不如当初的多,但还是每个月有好几千人来淘金或者种田。

而同时也有一些人带着淘到的金子回国,或者回中国寻亲、探亲的人,两岸的船票虽然比较贵,但依然客流量不错。

因为以前在太平军中连年征战,很多太平军的家属失散,现在清廷与唐印国基本上邦交正常化了,他们有的就请假回中国寻亲。

所以,在一段时间里,这些华人系国家还是打断骨头连着筋,只要在国家利益层面上没有大的冲突,相互之间会比其他国家要团结一些。

1875年,山西,这个刚刚过去的冬季竟未见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雪,天空显得异常干燥寂静。更令世人无法预料的是,一场载入史册的特大自然灾害——晚清着名的“丁戊奇荒”,正悄然逼近,预示着北方将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

原本历史上,此时的旱情还没有引发高层的注意,但因为前两年就开始做好迎接大旱的准备,这种天气就让人注意起来,春节刚过,官府就开始酝酿今年的迁移计划了。

“丰南号”只能从囤积粮食和调集船只等方面帮帮忙,山西等四省毕竟都是在北方,“丰南号”也是鞭长莫及。粤西这地方有琼州和南部省还可以安置灾民,只要愿意来的,基本都能安置下来。

李青阳和路易斯的女儿安娜已经添了一个孩子,是个男孩,已经改回沈姓。混血儿的小孙子让沈云峰心疼的要命。

但也让沈云峰愈发感觉到时间的宝贵,自己在一天天的老去,但最后一件大事还没有做。

刘永陆和田虎也是这样的感觉,三个人只要在防城,每天都几乎要去一次船厂,看看母舰建设的进度。

大量的钢板和木料早已经在船厂的库房堆积如山,就等着总工将图纸确认之后就开始建设。

已经确认的思路是母舰使用四台三胀式蒸汽机作为动力,配套一台柴油发电机。荷载30架次“神剑-1”型螺旋桨飞机,舱内机库可备用2架。

母舰不安装火炮,只安装10挺重机枪,防卫任务全部交给护卫舰,来腾出空间给仓库和船员、飞行员的生活。

一个正处在向上发展的集体,会对有挑战性的项目充满热情。围绕母舰工作的人有近万人,大到龙骨吊装,小到缆绳制作,都蓄势待发。

而飞行员则在孜孜不倦在陆地跑道模型上反复训练,田虎的要求是“万无一失”。

转瞬间,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到了1875年年初,“丰南号”董事会专门听取项目组关于设计情况的汇报,决定启动母舰的建设,因为电气化建设的部分很少,也没有雷达之类的高科技,工期定为二十个月。

1875年3月,在吸收了“丰南号”给予的军舰和新款火炮、机枪等武器之后,已经谋划数年的文莱国、兰芳国、新汉国、大成国,联络了几个小岛国成立了“驱逐荷兰殖民势力同盟”。

既没有声讨,也没有宣战,南洋这些国家开始悄悄的打击荷兰在南洋的军事势力。

殖民主义还在盛行的时代,独立主义的大旗会侵犯所有列强的利益,只能悄悄的将枪口对准荷兰。

荷兰自然不甘心放弃在南洋经营多年的利益,而伤筋动骨的英法是不会参与,更不要说,现在大家都知道南洋这些国家的身后是深不可测的中国镇南王,没有国家愿意与荷兰结盟去挑战有着空中武器的中国镇南王。

于是荷兰只能自己力撑,一边从本土调集兵力,一边舍掉一部分利益分给南洋的亲荷兰势力,毕竟,荷兰就那些人口,没有足够的兵力与文莱国、兰芳国、新汉国、大成国四国抗衡。

荷兰笼络的那些地方势力和小国也有担忧,荷兰人被赶跑之后,他们会被这四国吞并。而荷兰人在这里,他们虽然被荷兰人控制,可还是有很大的权力去统治自己的部落和人民。

南洋海域的岛国,山地较多,进攻战打起来也不容易,当初,石达开攻打棉兰老岛也耗费了两年多时间,所以,驱赶荷兰人的事业进展并不能一蹴而就。但总体上还是渐渐在推进。

首先是东婆罗洲的东南部几个荷兰人的傀儡国就是首当其冲,文莱国和兰芳国先是派人拉拢当地的部落,然后再派出联合舰队对他们的港口进行封锁和轰炸。

当文莱国和兰芳国联合起来,荷兰人的舰队就不能占上风了。而这边只要一开战,西婆罗洲的大成国就开始进攻荷兰人的军事据点,同时,华人公司资助的游击队又会开始活动,所以,荷兰人的势力范围开始到处点火冒烟,应接不暇。

1875年,山西、河南等四省的旱情已经开始严重了,进入春天,官府不得不开始开仓放粮赈灾,从江南和湖广囤积了近三年的粮食暂时还能保障一阵子。

同时,加快移民的节奏,外西北已经暂时不能承载更多人口,只有向新疆移民。外东北和内东北还能吃的下一些移民。以前受兵灾的几省经过几年的修身养息和前两年的移民,安置难度也大了,只有向南部省、琼州、南洋和唐印国进行移民了。

在本地,以工代赈,组织灾民修整官道,开挖铁路的基础。但很多地方,旱情不仅仅导致绝收,连饮水也已经困难,那只有彻底将百姓迁移。

庞大的移民,让原本偏远之地的人口增加了,无论农业生产还是兵源都有了雄厚的基础,未来,这些地带抵御外国侵略的能力会显着提高,对内陆运输的压力会降低很多。

移民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大量的移民涌入,南部省已经全面汉化,比预计的时间要提前很多。

当然,也为这些地方工矿行业提供了廉价劳动力,这是工业化初期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