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兵司令部反情报课的案情分析室的黑板上,又添加了两幅根据新兵营的新兵和卫生兵的描述画成的画像。
高桥圭夫一头雾水地站在画像前。
“牧野中尉,你对这些画像怎么看?”高桥圭夫问站在身旁的牧野智久。
“每张画像都不相同。”牧野智久说,“如果每张画像后面都对应着一个中国特工,说明在日本搅局的中国特工人数,远不止原先确定的五个人。”
“通缉令发出去了吗?”高桥圭夫问。
“发出去了。不过,我估计没什么用。”牧野智久说。“最近三年,我们发出的通缉令,比东京警察厅发的通缉令还要多,除了接到一些毫无用处的举报之外,耗掉我们的精力和时间之外,没有任何用处。”
高桥圭夫发现,自己没有理由否定牧野智久的说法。
武田泰一走了进来。
“高桥中佐,刚刚,您太太打电话来。”武田泰一对高桥圭夫说。
“她说什么?”高桥圭夫诧异地问。
“她问我认不认识佐藤彦二和美由纪小姐。”武田泰一说。“她想让我派人……”
“胡闹,不理她!”高桥圭夫说。“你们俩想一想,下一步,中国特工将会干什么?
“根据经验,中国特工每活动一次,就会静默一段时间,然后趁我们开始懈怠的时候,又突然来这么一下子。”武田泰一说。“我们一直被他们牵着鼻子走,完全失去了主动权。”
“是啊,防范中国特工,靠我们几个人根本不行。”高桥圭夫说,“石野大佐通知开会,你们两个都参加,走吧!”
高桥圭夫带着牧野智久和武田泰一走进会议室时,石野大佐和几个军官正在围观桌上的一张地图。见高桥圭夫进来,石野相原立即宣布开始开会。
“各位,新兵营遇袭,主要责任不在我们宪兵司令部,”石野相原说,“长泽将军要求我们多动脑子,分析态势,找出中国特工的行动规律,把抓捕中国特工和防范中国特工紧密联系起来。大家说说想法。”
“我认为,”北村禄郎瞥了一眼高桥圭夫,用讥讽的口吻说,“反情报课的鼻子要灵验一些,及时嗅出中国特工的气味,我们才会有主动权。不然的话……”
长时间抓不到中国特工,高桥圭夫失去了反驳北村禄郎的底气。毕竟这么久,连一次像样的抓捕行动都未曾有过。只好默不作声。
“高桥中佐,说说你的想法。”石野相原说。
高桥圭夫只好站了起来。
“昭和13年2月,中国特工袭击南京会战英雄归国演讲团得手。接着,他们又破坏了日本帝国向中国发动的经济战,让山本少佐的货币谋略计划白忙一场。”高桥圭夫说。“昭和14年,他们劫走反战死囚北田和矢等人,接着又成功捣毁了稻森实验室,炸沉了向中国运送坦克的混装货轮。昭和15年才过去四个月,他们又袭击陆军第12新兵训练营,杀死了十几名帝国的优秀军事教官。而这一切,全都发生在东京周边100公里范围内!”
军官们面面相觑,为中国特工的成就瞠目结舌。
“接着说!”石野相原抹去了额头上的汗。
“……中国特工的这一连串的动作,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那就是响应和配合中国国内的抗战。”高桥圭夫继续说道,“也许,还有大量尚不为我们所知,但实际上已经发生的谍报工作。他们勇敢,全能,精通化妆术,而且足智多谋。总是准确地戳到日本帝国最敏感的痛感神经,让我们疲于应对却又一筹莫展。那么,问题来了,下一步,他们会要干什么呢?”
高桥圭夫环视在座的几位军官。
北村禄郎道:“高桥中佐,你不是一直在研究这些中国特工的行动轨迹吗?难道你就没有一点发现?”
高桥抬头盯着北村:“我敢打赌,中国特工的下一个行动目标,很可能会是大日本帝国的军工生产系统!”
“军工生产系统?”石野相原大惊失色。“高桥中佐,你认为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具体会是在哪里呢?”
“中国海军已经全军覆灭。对中国军队来说,海军对他们的威胁不大。”高桥圭夫说,“所以,造船厂基本可以排除。现在对中国军队威胁最大的,无疑是我们的飞机生产,尤其是轰炸机的生产。其次是坦克、装甲车和山炮的生产。”
“你认为这些中国特工,下一步最有可能的是,破坏我们的飞机生产?”石野相原说。
北村禄郎突然哈哈大笑起来。
“天方夜谭!高桥中佐,你真以为中国特工无所不能?”北村禄郎说,“我们的飞机生产厂都有重兵把守,坦克厂也是!十几年来从没出事!中国特工就那么几个人,我不认为中国特工有胆量袭击我们的飞机生产厂。”
“北村中佐,谨慎一点没有坏处。”石野相原说。
高桥圭夫没想到石野大佐会赞成自己的判断。
“可是,我们并不熟悉帝国的军工生产体系。除非参谋本部能够告诉我们帝国军工生产的结构和布局,否则的话……我们根本就无法提供保护,而且,我们也没有相应的授权……”牧野智久说。
高桥圭夫看向石野相原。
“我去找长泽将军,争取拿到这些授权!”石野相原说。
散了会,高桥圭夫回到办公室,心情大好。
“那辆卡车找到了吗?”高桥圭夫问武田泰一。
“找到了。”武田泰一说。“一个叫龙井次郎的人,租用了这辆车。新兵营出事第二天一早,这辆卡车已被送回租车行。”
“龙井次郎这个人,现在在什么地方?”
“还没有找到!”
“只怕这个龙井次郎,又是中国特工伪冒的!”高桥圭夫说。
“我让租车行的老板辨认过黑板上这些人的画像,租车行的老板否认租车人是画像上的人。”
“也许,我们一直在被这些画像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