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北宋帝国兴亡史 > 第150章 黄河改道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夏竦五月被罢官,而接下来的这个六月对宋朝来说则是大事不断。在这个月的下旬,先是刚刚被提拔为参知政事仅仅两个月的明镐因为背疽而英年早逝,两天后又一位朝廷元老也离开了人世,此人便是前宰相章得象。但是,相比起六月初所发生的这件事,这两个人的离世其实都不算什么大事。

不过,在讲述这件大事之前我们在这里还有另外一件事需要在此特别提及一下。这件事在它发生的时候对宋朝并无什么震动,可历史将会证明此事对宋朝乃至对整个中国历史都影响深远。公元1048年4月10日,在太宗皇帝赵光义的孙子赵允让的汝南郡王府里诞生了一名男婴,这个婴儿正是赵允让的第十三子赵宗实的第一个儿子。作为赵宗实的养父,仁宗皇帝特为这名新生的男婴赐名为赵仲针。

这名男婴的父亲赵宗实这一年不过才十六岁,而说到这个赵宗实可能很多人都没怎么听说过,但他还有另一个名字——赵曙,此人便是北宋的第五位皇帝——宋英宗。他的这个刚出生的儿子此时名叫赵仲针,但后来又被改名为赵顼,他便是北宋的第六位皇帝——宋神宗。

无论是未来英宗皇帝还是神宗皇帝,他们此时都无法成为我们这个故事里的主角,我们还是来说这一年宋朝所发生的那件最为重大的事。

公元1048年6月6日,由于持续的特大暴雨导致黄河水位暴涨,这一天黄河在澶州段发生了决口。如果仅仅只是决口倒也不算什么稀罕事,北宋自建国以来黄河决口的次数可谓是数不胜数,可这一次的决口很快便演变成了一场超级灾难。随着流量的急剧增大,缺口也被水流冲得越来越大,最后这个口子竟达数百米之宽,上游的黄河之水就此全部经由这个缺口而出——千里黄河就此改道了!

请各位注意!黄河不是决堤了,是改道了!

中国历史上公认的黄河大型改道总共有六次(另有说法是八次),而这种几百年一遇的灾难很不幸地就被赵祯和他的这帮臣子们给遇上了。相信没有人会对改道这个词的字面意思产生疑问,奔腾汹涌的黄河之水突然偏离固有的河道,然后在华北平原上横冲直撞,最后硬生生地在地面上冲出了一条全新的河道再流入大海,这种事想想就让人觉得毛骨悚然。

黄河的这次改道从澶州决口,然后流经大名府,再过境河北沧州后又流入天津,最后再入大海。洪水所过之处恍若人间泽国,农田被淹,房屋倒塌,无数生灵惨遭涂炭,千万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

在这种超级自然灾害面前,人类几乎是束手无策,古代如此,现代也是如此。想想九八年的长江抗洪是怎样的一副令人触目惊心的场景,但宋朝这一次的黄河改道事件与之相比起来绝对可怕百倍。在当时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条件下,宋朝想要人为地控制住这场灾难完全就是不可能的。那该怎么办呢?答案很是令人无奈和叹息,只能是听之任之,直到黄河自己重新找到新的入海之路,而这个过程可不是说十天半个月就能结束的。在这之前,人们能做的只能是眼睁睁地看着滔天的洪水在平原旷野上肆意横行。

出了这种事,整个宋朝最着急的人当然是身为皇帝的赵祯。要想救灾甚至是想堵住黄河的决口首先就得寄希望于这场大雨赶紧停下来,但在当时这种事人力是毫无办法的。赵祯能做的就是学他的老爹赵恒那一套——拜神祈福,同时他自己也在宫中每日吃斋戒荤。除此之外,他就只能等。

不过,抗灾的准备工作他倒是早就安排好了:赵祯先是命河北各地的驻军做好救灾的准备,然后任命河北转运使施昌言为“都大管勾澶州修河事”,澶州知州王德基为“同都大管勾”,澶州通判张谔、国子博士张士程为“同管勾修叠河口”。

从以上的安排不难看出赵祯的本意还是想把黄河在澶州的缺口给堵住,这想法确实不错,但现实却很骨感。澶州知州王德基回奏说想要堵住这个数百米之宽的决口绝非易事,言外之意就是这活儿不好办甚至是没法办。赵祯顿时火冒三丈,你王得基既然没法胜任这个差事,那就换人。他旋即任命武安军留后郭承佑为澶州修河部署,全权负责堵塞决口之事。为了让郭将军更有干劲儿,赵祯又将其任命为建武军节度使并兼任澶州知州,再又加封其为禁军殿前副都指挥使。

不久,赵祯又从京城给郭承佑派去了一个副手——户部判官燕度。另外,赵祯还派遣翰林学士宋祁和入内都知张永和一道前去澶州实地勘察决口的情况,同时还要他俩对堵塞决口所需的各类耗费做出一个预估。

明眼人都看得出皇帝陛下的急迫,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更何况黄河改道这种事岂是你这个天子瞪几下眼就能搞定的。就在赵祯忧心不已时,身在大名府的贾昌朝给赵祯献上了一条妙计。他提议征发河北诸州的军卒前去疏浚河道并增筑河堤,然后再堵塞决口并由此将河水引回已经被修缮并加固的黄河故道,如此便可大功告成。

这个法子看上去就是一句话的事,但此项工程需要征发多少士卒和民夫呢?工期多久?所需财力和物力又是多少?这中间又如何统筹各方面的工作?这项浩大的工程又该由谁来主导实施呢?面对这些问题赵祯只觉得头大,估计他这会儿会情不自禁地想念一个人——丁谓,可丁相公如今已经死了十一年了。

想来想去,赵祯觉得这事还是大伙儿集思广益为好。他召集朝中的待制官和御史台、谏院系统的官员以及朝廷的两制官和两府大臣一同群议,这基本上就相当于将宋朝的所有中央委员全都召集在一起共同审议贾昌朝的这个提案。毫无疑问,这些人聚在一起定然会是一阵口水四溅加唾沫横飞的场景,而这最后还不一定能形成一个共同的决议。

就在这些知书达理的饱学之士相互吵成一团时,赵祯先前派出去勘察黄河决口情况的翰林学士宋祁和大太监张永和给赵祯递交了他们的工作报告。这二人回奏说,经过他们的勘察,这黄河的决口宽度共有五百五十七步(约合现在的835米),如果要堵塞它需要耗费一千多万两银子,共需兵卒和民夫十一万人。如果一切准备就绪且工程进展顺利,那么大约只需一百天就能堵住这个决口。

赵祯大喜,如果真能如此,那么这一千万两银子他还是愿意出的。还没等赵祯高兴太久,不久前刚被罢免了参知政事之职的观文殿大学士丁度却又给赵祯的头上泼了一盆冷水。

他说:“陛下你没忘记当年黄河在滑州段决口这事吧?当年我们可是准备了好几年时间才开始动工堵塞决口,可这次黄河在澶州段的决口宽度远胜于当年的滑州,而且黄河这次不单是决口,而是整体改道,你觉得我们能在几个月时间里就做好开工的前期准备吗?再说了,如今河北各地的百姓都饱受暴雨和洪灾的侵扰,他们现在连吃饭和睡觉都是问题,我们又怎么能够保证可以征集到足够数量的民夫呢?此外,几个月后就要进入寒冬时节了,到了那时根本就没法动工。如今的情况是洪灾已然泛滥,但黄河故道却未疏通,即使我们把决口给堵住了反而还会人为地造成次生灾害。依臣看来,我们现在首先要做的是把已经泛滥的洪水分流到沿途的各处大小河道,如此就可把水势减弱。等到明年开春之后,我们的各项准备工作也基本上就绪了,那时候我们才是堵塞决口的最佳时机。”

丁度的这个提议让赵祯本人的心性完全暴露。什么心性?请恕我直言,那就是墙头草顺风倒,没有自己的主见,后面的人总是比前面的人说得在理。赵祯虽然想尽快堵塞决口,但丁度这番话让他觉得这才是应对当下形势的最佳措施,贾昌朝等人看待问题都缺乏全局观,唯有丁度的见解才是堪称高屋建瓴。于是乎,赵祯下诏一切就按丁度说的办,而之前所议定的那些有关于治河的措施统统作废。

此举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宋朝的抗洪重心开始转移,大家现在都不要想着堵口子的事了,当务之急是赈灾,大灾面前民生问题才是最紧要的。等到黄河自动找到入海口后,等到明年开春了,大家再来说如何堵塞决口的事儿。

以上种种其实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和形容,那就是——再议。关于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但同时这又是一个让我们既无奈又抓狂的词,因为等到再议的时候不但旧的问题没解决,而且新的问题和更多未知的变数也会掺杂其中。到头来,麻烦更多,问题也更多,而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新麻烦和新问题便又会走上了治标而无暇治本的不归路。

不管怎样,既然皇帝陛下已经落了锤子,那大家就都先放下这件烦心的事,然后各司其职继续过从前的日子。简而言之,这水患之事也就跟大多数的臣子没什么关系,它只跟皇帝相关,跟两府大臣相关,跟河北及周边地区涌入了大量灾民的地方官相关。至于其他人,那自然是各回本部衙门,然后该干嘛就干嘛。

有鉴于现在因为水灾而导致大量百姓无家可归成了四处流动的流民,为了妥善安置这些人,同时也是为了消除这些人可能会因为吃饭问题而引发不稳定因素,赵祯在和宰辅大臣商量后决定让河北各地的州府就地招募流民里的那些强壮之人为军,此举既可安民又可防乱更能充实军力。此外,为了应对极有可能会爆发的粮食危机,赵祯还下诏让三司部门在江南各地筹措两百万斛粮食转运至河北各个州府。千难万难,流民和受灾百姓吃饭的问题必须优先解决。

不得不说,北宋在其一百多年的历史里所遭受的各类自然灾害可谓是不可计数,可这一百多年里之所以没有因为灾荒而造成动摇国本的民变,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得归功于宋朝政府在赈灾减灾上面的不惜财力和物力。另外,北宋的皇帝到目前为止这里面或许有软蛋,或许有暴力狂,但这些人在对待黎民百姓和民生问题上皆可称之为名副其实的“仁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