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大孙子手里的书,梁青娥有些欣慰,有些感慨。
当初她把这些书从黄川镇带回来时,林辉尚在卢家,而林耀更是还在木材铺当徒工。
如今不过短短两个来月的时间,自家就添了两口人,自己也多了两个孙儿,孩子们也多了两个手足。
梁青娥看向朗声诵读的孩子们,林辉挨着四壮坐,半大小子脊背挺的笔直,声音洪亮有力,当初的消瘦单弱早已不见。
她接过书本,问道:“这里面的学问可吃透了,抄完后有没有仔细校正过,里面别有错字才好。”
她不懂科举,也不懂四书五经,更不知道县试院试府试都是啥,又会考些啥。
她只是个农家老太太,侥幸认得些字,这几年跟着孙子又习得一些字,虽照着书本能把文章通读下来,然内里更深刻的释义,她是说不上来的。
但她知道一句话,那就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关于圣人言训的注解注释,那是万万马虎不得的,一个字错了,整段句子的意思可能都会跟着改变。
所以读书相关的事,得慎之再慎之。
大壮听阿奶问学业,面上就有些赧然,“每本书我抄之前,会先通读过两遍,待抄好后,有些不甚明了的地方,也同夫子请教过……”
他面容微敛,神色隐隐有些郑重:“至于有没有吃透里面的学问,孙子不敢狂言,总之里面的学问教诲,孙子每每翻开,都会另有一番感悟。”
梁青娥点头:“读书的事你懂,但种田的事,阿奶更懂,想来读书和做农活一样,也要讲究个劳逸结合,看书累了,就出来走走,也省得闷着了。”
自麦收假结束,学堂重新开课后,这孩子一放学就把自己关在屋里,从前常和兄弟们结伴放牛、割草、拾柴的热闹光景,几乎再没他的身影了。
大壮心头微暖,应一声是,转身就往房里走去。
刚走两步,他回身又道:“对了,阿奶帮我和阿耀说一声,他打的这张书桌极好用。”
梁青娥一愣,随即了然。
孙子们现在用的书桌是林耀刚来家时,拿那扇旧门板一点一点改制的。
许是这孩子真有些木匠的天赋在身上,原本破败的门板,经他一番凿据和改造后,竟真成了一张四平八稳,规规整整的书桌。
除了瞧着破旧些,没有别的毛病。
至于说木质破旧,林老虎打算等徭役过后,买些清漆涂抹一遍。
灶房柴禾熄了后,林耀就去河边找扯草的大毛妮和二毛妮了,仨孩子现在正在后院喂鸡鹅。
梁青娥点头应下,又叮嘱大壮读书习字时,把油灯挑亮些,莫要伤了眼睛。
大壮回了房,梁青娥摩挲着手里新崭崭五本书,盘算着得抓紧去一趟黄川镇,把书送还给易衡。
正思忖着,陈秋莲的声音从灶房飘了过来:“娘,麦仁差不多晾凉了,可以拌酒曲了。”
她答应着,起身把书送回屋里,又拿了三个酒曲出来。
十五六斤的麦仁,非得三个酒曲才能发酵好。
把酒曲细细捣成粉末,接着将竹匾上晾凉的麦仁悉数倒进大陶盆里。
和上次一样,她唤来乐宝,看着孩子往盆里洒下酒曲,又把筷子递给乐宝。
等乐宝搅动几下后,她再接过筷子,仔细搅拌起来,好让麦仁和酒曲充分融合。
“这两三天我得去黄川镇一趟,要是这回的麦仁糟还像上次那么香甜,就给薛大小姐捎些尝尝。”
听到麦仁糟要送给薛小姐,乐宝一下抢走筷子,麻利搅拌起来“阿奶放心,这回咱们做的肯定比上次还好,薛大小姐肯定喜欢。”
听着孙女儿这话,梁青娥眼角的皱纹都多了几条。
她伸手接过乐宝手中的木筷,催促道:“行了行了,你这小胳膊小腿的,意思意思就行了,这么一大盆,哪是你能搅得动的,快去跟着你二哥认字,别偷懒。”
乐宝却揪着阿奶的衣角不肯挪步,撒娇道:“阿奶,带我一起去黄川好不好,我都好久没见二伯二伯娘了......”
事实是,她好想出门逛逛,想看看宽阔的红河,想瞧瞧各种各样的船只,她都好久没出远门了。
梁青娥自无不允,小孩子汗多怕热,要带上小孙女,那天就要早些出发了。
乐宝得到肯定答复,欢呼着就跑出灶房门,忙不迭和四壮六壮分享这个好消息。
孩子们听见,俱都十分羡慕,
尤其是二壮,都没心思教习认字了。
他也好想去黄川镇,他好想好想爹娘了。
于是,梁青娥正和大儿媳商量着,到时带些啥给老二两口子呢,呼啦啦,身边瞬间围了一群半大小子。
“阿奶,再有七天,学堂就能放两天休沐假了,你能不能等等我,我想我爹娘了。”
“我们也想二伯和二伯娘了。”
二壮话音一落,四壮六壮的声音顿时响起。
五壮抿着唇,和林辉站在灶房门槛上,油灯昏黄的光线映在俩孩子眼里,二人眸光炯炯明亮。
梁青娥大手一挥:“去,都去。”
“哇,谢谢阿奶。”
孩子们欢呼起来,呼啦啦又往院里继续诵读,只是这次,声音更加嘹亮。
炎炎夏日,这次的麦仁糟只消两天就发酵香气四溢。
梁青娥二毛妮推着板车,依旧往村口老地方支摊叫卖。
大力吆喝一波后,足足卖了三分之二还多。
瞅着盆底剩下的那些,二毛妮默默算一遍银钱,便想去隔壁村里卖卖看。
梁青娥有些意动,然思量过后,还是给否了。
盆里连汤带水顶多还有四五碗的样子,东西是好东西,但卖相上,就有些磕碜了。
他们头一回往邻村开拓生意,就得拿整盆鲜亮的去卖,然后方能一鸣惊人。
见阿奶拒绝,二毛妮麻利开始收拾东西。
反正吃食怎样都浪费不了,卖不出去,他们自个吃就是,正好解馋。
一家人开开心心分吃完麦仁糟,然后又是新一轮的舂麦子,淘麦仁,蒸麦仁,再封口发酵。
如此过了两天,麦仁糟再次发酵好了。
这日天刚亮,梁青娥早早起身,先是交代林老虎去镇上买二十斤大米,又是叮嘱林飞鹰把麦子淘洗两百斤,好备着去磨坊磨面。
再有三日,学堂就到休沐日了,她们既然去黄川镇,正好给老二两口子送些麦粉。
两兄弟应下,又帮着把大陶盆抬到板车上,就各自去忙活了。
祖孙俩把一应东西都带上,梁青娥拉着板车,二毛妮跟在车边推车。
临出门时,梁青娥又冲灶房里忙活的陈秋莲扬声吆喝:“我和二毛妮今儿去附近村里走走,早饭得了,你们先吃,不用等我们。”
正在洗漱的大壮二壮三壮听见,便开口道:“阿奶去大黄庄吗,正好咱们一路。”
梁青娥原想去最近的李家沟试卖,不过大黄庄也成,两村离的也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