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纸声明,暂时压住了沸腾的民意,却也让所有人的心都悬到了嗓子眼。

无数双眼睛死死盯住了教育部的官网,等待着最终的裁决——那将是对一个三岁神童的终极审判,更是对华夏高考制度公信力的生死裁决。

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

在教育部戒备森严的保密阅卷室内,气氛更是如同凝固的铅块。

厚重的防弹玻璃墙隔开了内外,冰冷的白炽灯光倾泻而下,照在宽大的条形会议桌上。

桌面上,摊放着李正杰所有科目的高考原始答题卡和扫描电子版。

几位来自顶尖学府、白发苍苍的泰斗级教授,以及皇室指派的两位代表和三名公证处的专员,围坐在桌旁。

空气里只剩下纸张翻动的沙沙声,以及偶尔响起的、带着难以置信的抽气声。

语文答卷,字迹虽稚嫩,却一笔一划,工整得不像三岁孩童。

那篇要求结合历史与现实、论述“青年担当”的议论文,引经据典,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到当代科技前沿的挑战。

逻辑之严密,视野之开阔,思想之深刻,让阅卷几十年的语文老教授拿着放大镜的手都在微微发抖。

“这……这立论,这思辨……真是三岁孩子写的?”他摘下老花镜,揉了揉发涩的眼睛,声音干涩。

数学答卷,步骤清晰得如同印刷体。

最后那道公认的“压轴题”,融合了空间解析几何与高阶导数求极值的复合难题,其解题思路之精妙、跳步之大胆(却又在关键处严谨地补充了旁注说明)。

让旁边专攻数学的老院士看得眼中精光爆射,忍不住用手指在桌面上无意识地划着那些精妙的公式,嘴里喃喃自语:“天才…不,是妖孽!这思路…太漂亮了!”

理综卷面更是干净利落,物理大题对复杂电磁感应过程的动态分析。

化学有机推断中几个极其隐蔽的陷阱被轻松绕过,生物遗传图谱的推导快得惊人……

教授们交换着眼神,那里面除了震撼,只剩下一种面对非人智慧的茫然。

然而,当复核进行到英语科目的选择题部分时,一直沉默地坐在角落、负责监督的皇室代表——一位气质沉稳的中年女士,目光锐利地扫过屏幕上放大的电子答卷。

她纤细的手指忽然在触摸屏上一顿,准确地指向了阅读理解部分的一个小题。

“等等,”她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了阅卷室的寂静,“各位专家请看,c篇阅读,第32题。”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过去。

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那道题。

而在李正杰的答题卡上,对应的题号下,赫然涂黑的是——c。

负责英语复核的教授立刻调出标准答案和原文。

仅仅几秒钟的对照,他的脸色就变得极其古怪,混合着巨大的困惑和一丝荒谬。

“这……”他抬起头,看向在座的众人,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沙哑,“原文主旨清晰,作者通过数据和案例,客观分析了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及其成因。

并未带有明显的批判倾向。正确答案,毫无疑问是b。” 他顿了顿,艰难地补充道,“李正杰殿下……选错了。”

选错了?

一个在数学上能随手勾勒黎曼猜想草图、在语文上写出思想深邃议论文的三岁神童,会在这样一道难度中等、指向明确的英语阅读题上……翻车?

这个结论比满分本身更让人难以接受!

巨大的荒谬感瞬间攫住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这绝不可能是知识盲区!

更不可能是失误!唯一的解释……他是故意的?

为什么要故意错一道题?这个疑问如同藤蔓,瞬间缠绕上所有人的心脏。

阅卷室内死一般的寂静被电话铃声打破。是直连皇室新闻办公室的专线。

那位气质沉稳的皇室代表迅速接起,听筒里传来简短急促的汇报。她听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变化,只是眼神深处掠过一丝极淡的、了然的微光。

难道是,题目错了?!

巨大的震惊,波涛汹涌般席卷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