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星期五,上午。
盛夏的蝉鸣裹挟着燥热,洪知秀刚结束一场冗长的商务谈判,便接到一个陌生号码来电。
对方自称是某小剧组的制片导演人,言辞间带着小心翼翼与恳切:
“洪总,我们有个剧本……是关于金陵大屠杀的,里面有个角色特别适合姜明月老师。”
洪知秀公事公办的告诉对方,找明澍的艺人合作邀约,他们有专门的对接人员负责,让对方把剧本先发过去,他们会在七个工作日内回复。
这种“小投资”“无名导演”,通过各种办法要到她的私人联系方式,发起的邀约,她每周能拒十几个。
倒不是说这种小投资,无名导演,就一定拍不出好电影,而是概率比较小。
她的时间很宝贵,剧本质量的初步筛选,自然会有专人帮她去做。
但半小时后,对方又发来一份电子版剧本。
鬼使神差地,洪知秀点开了文件。
剧本标题《蝼蚁之光》映入眼帘。
不同于常见的苦难叙事,故事聚焦于1937年金陵城内一群普通人的抗争:
懦弱却坚守医德的中医、贪生怕死却为护学生挺身而出的教师、偷奸耍滑却冒险传递情报的市井混混……编剧将“仁义礼智信”拆解嵌入角色,以群像视角呈现战火下蝼蚁般的挣扎与光芒。
最震撼的是,剧本并未刻意渲染悲情,反而用冷静笔触勾勒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虚伪——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无力扭转大局的普通人,却以各自的方式迸发出微光。
洪知秀的手指,在刚刚打印出来,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剧本扉页的题记上停顿:
“勿忘国耻,铭记历史;吾辈自强,砥砺前行。”
她想起,1937年12月13日,金陵城破,伪军在六周内对平民及战俘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据统计,超过30万无辜同胞惨遭杀害,强奸、纵火、抢劫等暴行遍布全城。
国际友人拉贝、魏特琳等人在安全区庇护了数万难民,他们的日记成为揭露暴行的铁证。
而樱花国右翼势力至今仍试图淡化甚至否认这段历史。
编剧虽未直白的写明,但却借由一个又一个人物,一个又一个情节向大众传递一个信息。
“我们不想重复展现伤口,而是想追问:在至暗时刻,是什么让人类没有彻底坠入深渊?”
洪知秀的呼吸逐渐急促。
她从业十几年,从未见过如此精巧,且饱含力量的历史题材剧本。
指尖滑动到最后一页时,冷汗已浸透衬衫后背。
改编的匠心在剧本中处处可见:
编剧并未直接照搬史料,而是将真实事件化作人物命运的催化剂。
例如,剧中那位偷情报的裁缝阿秀,原型是一位真实存在的民间情报员,但编剧刻意弱化了她的英雄光环,赋予她贪生怕死的本性——她每次传递消息前都会反复检查门窗是否锁好,甚至因恐惧在雨夜蜷缩发抖。
然而,正是这样的“凡人”,却在最后关头将情报缝进戏服夹层,冒死送抵安全区。编剧在剧本旁批注:“英雄并非天生无畏,而是在恐惧中依然选择前行。”
她在确信这个剧本是个,难得一遇的好本子的那一瞬,便把剧本转发给姜明月。
她记得今天上午,她没课。
想来现在应该看到了。
洪知秀立刻拨通姜明月的号码。接通后,却听见那头传来含糊的声音:
“洪姐……我在看剧本,等会儿回您?”
随即是忙音。
三小时后,姜明月听见,客厅大门传来敲门声。
姜明月把门打开。
“洪姐,你随意。”
招呼完人进来,姜明月便继续如开门前一样。
蜷在沙发里,剧本摊在膝头。
桌上未动的午餐早已凉透。
芙蓉面上依稀可见泪痕斑驳,眼眶通红。
“洪姐,这个角色我必须接。”
姜明月的声音带着罕见的颤抖,“剧本里那个偷情报的裁缝,胆小如鼠,却一次次冒险送消息……她怕死,但更怕同胞无声死去。那种矛盾与挣扎,太真实了。”
洪知秀沉默。
她清楚,姜明月出道以来合作的都是大导演大制作,接这部非明澍出品的小成本电影意味着自降身价。
还有樱花国市场的资源——据统计,姜明月的长相在整个亚洲都非常吃得开,若出演此类题材,抵制浪潮必然汹涌。
相当于完全放弃樱花国都市场。
姜明月突然翻到剧本第37页,手指轻点一处场景:
“您看这里。阿秀在送情报前,给女儿缝制新衣的戏份——编剧特意加入了她反复摩挲布料,念叨‘等太平了,带囡囡去看夫子庙花灯’的细节。
这种生活化的温情与后续牺牲的残酷形成强烈反差,比单纯描写死亡更有冲击力。”
她的目光扫过页边的改编注释:
“这段是编剧查阅了金陵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后设计的,他说‘英雄的脆弱,比完美更动人’。
她想起剧本创作背景中提到的历史细节:伪军在屠杀中不仅杀害军人,更将屠刀对准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和老人。
许多像阿秀这样的普通人,本可苟活,却因良知与勇气选择了抗争。”
“市场损失我不在乎。”
姜明月底气十足,目光灼灼如炬,“但洪姐,我一直受到都教育,让我清楚的明白一个道理。
‘我们今日能坐在空调房里享用美食,不是命运眷顾,而是有人替我们扛住了刀枪。’
这部剧本,是在替历史长河中那些无名者发声。
若连他们同种同族同国的后人,都不愿触碰真相,谁还记得他们?”
洪知秀的心脏猛地一颤。
她又想到剧本扉页的题记:
“勿忘国耻,铭记历史;吾辈自强,砥砺前行。”
姜明月的决绝,与编剧的匠心在此刻共振。
她终于点头:“好。”
送走洪知秀,姜明月又重新翻开剧本。
也许可以适当的增加,阿秀与女儿互动的日常戏份,认为“让观众先爱上角色,后续的牺牲才更具痛感”。
因为上辈子为了饰演一个角色,姜明月有查过那个年代,人们常用,但于现在的人来说,却很少用的物品。
像是三十年代金陵城常见的竹编食盒,可以让阿秀送情报时的动,作更贴近真实市井生活。
诸如此类的笔记,都被姜明月洋洋洒洒都写在剧本上。
娟秀的字迹,又凌乱,这一句,那一句的随笔记录,也象征着笔记主人,当下或激动,或难受,或忧伤,或悲愤的情绪。
阿秀这个角色,深深的吸引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