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侯亮平说我叛国?我爷代号叫风筝 > 第513章 仿佛还在试图逃避现实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13章 仿佛还在试图逃避现实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开始反复熟悉材料内容。他把自己关在安静的房间里,一遍又一遍地背诵着关键证据和陈述内容。

每背完一遍,他就会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模拟法庭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想象着法官和公诉人的提问,思考着最佳的回答方式。他害怕在法庭上出错,那是对受害者的不公,是对法律尊严的亵渎,更是对自己和团队努力的辜负。

开庭那天,城市上空的阳光格外耀眼,仿佛是上天在为这场伸张正义的审判欢呼喝彩。郑建国早早地就起了床,他站在衣柜前,郑重地挑选出那套笔挺的制服。

这套制服跟随他经历了无数个案件,见证了他维护正义的每一个瞬间。他小心翼翼地将每一颗纽扣都仔细地扣好,仿佛在扣紧法律的尊严;

衣角也被他整理得服服帖帖,就像在梳理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对着镜子,认真地整理着衣领和肩章,目光坚定而自信,仿佛在告诉自己:今天,我要让正义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他深知,今天自己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整个专案组的努力和法律的尊严,他不能有丝毫的退缩和失误。

走进肃穆的法庭,郑建国脚步沉稳有力,每一步都踏得坚定而自信。他的眼神扫视着整个法庭,法庭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庄严和神圣。

法官端坐在上方,目光犀利而公正;公诉人神情严肃,准备为正义而战;而被告席上,王伟明等人低着头、面无表情,仿佛还在试图逃避现实。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了证人席上,当他在证人席上坐下时,能感觉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自己身上,那一道道目光就像聚光灯,让他更加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重大。

法官和公诉人的提问接踵而至,他深吸一口气,脑海中迅速浮现出那些熟悉的案件细节。

他的声音清晰而洪亮,仿佛是敲响的正义之钟:“在王伟明案件的侦查过程中,我们通过多方调查,获取了大量确凿的证据。

从资金流向的追踪来看,每一笔受贿款项都有详细的记录……”

他有条不紊地讲述着,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他回忆起那些日夜奋战的日子,团队成员们为了找到一个关键线索,在寒风中蹲守数小时;为了核实一份证人证言,跑遍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那些努力和付出仿佛就在眼前,这让他更加坚定地陈述着每一个细节,声音中充满了自豪和正义。

他注意到,在被告席上的王伟明等人,虽然低着头、面无表情,但偶尔也会偷偷抬起头,用那充满不甘和恐惧的眼神看向自己。

那眼神中的不甘,是他们对即将失去一切的挣扎;而恐惧,则是他们对法律制裁的害怕。郑建国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成就感,他知道,自己和团队的努力没有白费,正义正在一步步地将这些腐败分子绳之以法,让他们为自己的罪行付出应有的代价。

案件结束后,专案组在会议室召开了总结会。会议室里,气氛既庄重又热烈。暖黄色的灯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上级领导站在前方,目光扫视着每一位专案组的成员。

他的脸上带着赞许的笑容,说道:“在王伟明案件的侦破过程中,大家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成功地将这些腐败分子送上了法庭,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听到领导的表扬,团队成员们的脸上都露出了自豪的神情,有的微微扬起下巴,像是一只骄傲的小公鸡,展示着自己的功绩;有的轻轻挺直了腰板,仿佛要让自己的身姿承载更多的荣誉。

然而,领导话锋一转,神情变得严肃起来:“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办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在证据收集的初期,某些环节的衔接不够紧密,导致工作效率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还有在与一些证人的沟通上,方式可以更加灵活一些,以便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这些都是我们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领导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一记警钟,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郑建国坐在座位上,身体微微前倾,仿佛要把领导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印在心里。他的手中握着笔,在笔记本上快速而准确地记录着,笔尖在纸上摩擦的沙沙声,仿佛是他对改进的渴望。

每一个可以改进的细节,他都视为提升自己和团队的宝贵机会。他的心里有些愧疚,觉得自己作为专案组的负责人,没有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让团队走了一些弯路。

但更多的是一种动力,一种想要让团队变得更加优秀的动力。他暗自发誓,一定要带领团队在今后的工作中避免类似的问题,让每一个案件都能做到无懈可击,每一个细节都要经得起推敲。

散会后,组里几个年轻人围在郑建国身边,其中一个年轻人兴奋地说:“郑队,咱们这次案子办得这么漂亮,一起去吃个饭庆祝一下吧!”

其他年轻人也纷纷附和,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笑容,那笑容就像春日里绽放的花朵,充满了生机和喜悦。

郑建国看着这些充满活力的年轻面孔,心中涌起一股温暖。他想起在办案过程中,大家一起熬夜加班,困了就趴在桌子上小憩一会儿,醒来又继续投入战斗;

一起面对困难,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没有一个人退缩。这些共同的经历让他们成为了一个紧密的团队,就像一家人一样。

他笑着点点头说:“好啊,大家这段时间都辛苦了,是该好好聚聚。”

众人簇拥着走出警局,傍晚的风带着初夏的暖意,吹得人浑身舒畅。街灯次第亮起,昏黄的光晕在柏油路上铺展开来,偶尔有晚归的自行车叮铃而过,车筐里的蔬菜还带着新鲜的泥土气息。小李和小张走在最前面,兴奋地讨论着刚才总结会上领导的表扬,时不时还模仿几句王伟明被抓时的狼狈模样,引得众人一阵笑。

饭店确实不大,门脸只有两扇玻璃门,门框上挂着块褪色的木牌,写着 “家常菜馆” 四个红漆字。推开门,一股混合着酱油香、葱花香和米饭香的热气扑面而来,驱散了傍晚的微凉。老板是对中年夫妻,穿着洗得发白的围裙,见人进来立刻笑着迎上来:“几位警官今天怎么有空来?还是老位置?”

郑建国愣了愣,才想起之前加班晚了,偶尔会和同事来这儿吃碗面。他点点头:“对,老位置。再按老规矩,来个鱼香肉丝、锅包肉,再加个番茄炒蛋、拍黄瓜,汤要酸辣汤。”

“好嘞!” 老板娘应着,转身朝后厨喊了一嗓子,声音清亮。

众人围着靠窗的方桌坐下,小张麻利地给每人倒上茶水,玻璃杯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小李率先打开了话匣子,掰着手指头数:“我现在还记得第一次去众晨中学调查,那个老教师拉着我偷偷说张立明和陌生人私会,当时我还紧张得手心冒汗,生怕打草惊蛇。”

“你那算啥!” 小张抢过话头,语气里带着点炫耀,“我跟郑队去查刘海那回,在茶馆外蹲守,蚊子把我胳膊咬得全是包,我都不敢动一下,就怕让他察觉了。后来看到他跟那个戴帽子的人见面,我心都快跳出来了!”

郑建国端着茶杯,听着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眼前也浮现出那些画面:众晨中学里老教师担忧的眼神,茶馆外闷热的空气,还有技术科里小陈盯着屏幕熬红的眼睛。他轻轻啜了口茶,温热的液体滑过喉咙,熨帖了连日的疲惫:“你们都做得很好。尤其是小李,上次在银行查李娟的流水,连续两天对着电脑核对,眼睛都熬肿了,还坚持把所有交易记录理得清清楚楚。”

小李被夸得有点不好意思,挠了挠头:“那不是应该的嘛!您还天天比我们睡得晚、起得早,上次为了等技术科的信号追踪结果,在监控车里待了整整一夜,第二天还接着部署抓捕。”

说话间,菜陆续端了上来。鱼香肉丝裹着浓稠的酱汁,酸香中带着甜意;锅包肉外皮金黄酥脆,咬下去咔嚓作响;番茄炒蛋色泽鲜亮,筷子一挑就能拉出丝来。小张迫不及待夹了一筷子锅包肉,烫得直吸气,却还是含糊不清地说:“好吃!就是这个味儿!上次加班晚了来吃,我一下吃了两碗饭。”

郑建国也夹了块拍黄瓜,清爽的口感解了油腻。他看着眼前热热闹闹的场景,心里突然涌上一股暖意。

从警这么多年,他破过不少案子,每次结案后,最难忘的不是表彰和奖励,而是和兄弟们这样围坐在一起,吃着简单的家常菜,聊着办案时的点点滴滴。

接下来的几天,郑建国继续处理案件的后续工作。桌面上摊着半尺高的案卷,最上面是一份《补充侦查说明》,边角被手指摩挲得微微发卷 —— 这是今早刚从检察机关传回来的,需要针对王伟明受贿案中 “第三笔境外资金流向” 补充细节。他端起桌上的搪瓷杯,喝了口温茶水,茶香混着纸张的油墨味,成了这段时间最熟悉的味道。

“郑队,这是昨天整理好的涉案企业资料,您过目。” 小张抱着一摞文件夹走进来,额头上还沾着细密的汗珠。文件夹封面用标签贴了分类,“宏远教育科技”“启航文化” 等企业名称一目了然,右下角还标注着 “待核查合同”“资金流水已归档” 等状态。郑建国接过文件夹,指尖触到纸张边缘的毛刺 —— 这是小张熬夜整理时,用美工刀裁边留下的痕迹。

他翻开 “宏远教育科技” 的案卷,里面夹着几张泛黄的合同复印件,每页都用红笔圈出了关键条款:“第 3 条设备采购单价高于市场价 30%”“低 7 条付款方式为‘项目启动后预付 60%’”。旁边还附着小张手写的备注:“已联系市场监管部门,核实该企业提供的设备存在以次充好情况,后续需跟进行政处罚。” 郑建国点点头,在备注旁画了个勾:“做得细致。这批材料今天下午统一送档案室归档,记得让老吴再核对一遍,确保每份合同都有对应的资金记录,不能出岔子。”

小张应声离开后,郑建国拿起电话,拨通了检察机关的号码。电话那头传来李检察官熟悉的声音,带着几分疲惫却依旧严谨:“郑队,关于王伟明那笔转往泰国的资金,我们需要你们补充银行出具的‘境外汇款申报单’复印件,还有当时负责该笔业务的银行柜员证言。”

“好,我这就安排人去银行调取。” 郑建国边说边在笔记本上记录,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声,“另外,上次你们问的‘启航文化与教育局的图书采购合同’,我们找到了当时的招标记录,里面有王伟明签字的审批页,稍后一起送过去。” 挂了电话,他捏了捏眉心 —— 连续几天配合补充说明,虽然都是细节工作,却容不得半点马虎。他想起第一次和检察机关对接时,李检察官说的 “每一份证据都要像钉子一样扎实”,此刻更觉这话的分量。

走到档案室门口时,老吴正戴着老花镜,蹲在地上整理案卷柜。阳光从窗户照进来,落在他花白的头发上,泛着细碎的光。柜门上贴着醒目的标签:“张立明贪腐案(2024)”“王伟明受贿案(2024)”,每个标签下方都标注了案卷数量和归档日期。看到郑建国进来,老吴直起身,捶了捶腰:“郑队,这批案卷我按‘人物 - 证据 - 供述’分了三类,每类都编了号,以后查起来方便。”

郑建国蹲下身,随手抽出一本 “王伟明涉案资金流水”,里面的银行单据按时间顺序排列,每一张都盖了 “与原件核对无误” 的公章,边缘还贴着骑缝章。他翻到 “李娟账户转账记录” 那页,看到老吴用铅笔在旁边标注了 “对应刘海供述第 3 页”,瞬间想起当时刘海在审讯室里,看着这笔流水终于崩溃认罪的场景。“辛苦你了,老吴。” 郑建国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感慨,“这些案卷不仅是案子的收尾,也是给老百姓的交代,咱们得把它做扎实。”

老吴笑着点头,又从抽屉里拿出一本厚厚的《案卷归档登记册》:“放心吧,我都登记好了,每本案卷的编号、内容、存放位置都记在这儿,丢不了。” 登记册上的字迹工整有力,一笔一划都透着老警察的严谨。

下午,郑建国抽空去了趟负责涉案企业调查的小组。办公室里,小李正对着电脑屏幕,逐行核对 “启航文化” 的财务报表。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字看得人眼晕,小李却看得格外认真,时不时用计算器验算一遍。“郑队,您看这里。” 小李指着一行数字,语气里带着兴奋,“这家公司去年给‘李芳’账户转了 8 万,备注是‘咨询费’,但我们查了,根本没有对应的咨询合同,这肯定是行贿的幌子!”

郑建国凑到屏幕前,看着那行刺眼的数字,眉头微微皱起。他想起李芳是李娟的妹妹,之前在调查中一直声称 “和启航文化只是朋友关系”,此刻这 8 万 “咨询费”,无疑是又一个铁证。

“把这笔记录整理好,加到补充侦查材料里。” 他拍了拍小李的肩膀,

“虽然主要案犯已经落网,但这些企业的问题也不能放过,要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也给其他企业提个醒 —— 教育系统的钱,不是那么好拿的。”

小李用力点头,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屏幕上的文档很快多了一行加粗的标注:“启航文化向李芳账户支付 8 万元‘咨询费’,无对应合同,涉嫌行贿。”

如今,随着张立明、王伟明等人落网,被挪用的教育经费逐渐追回,这所学校终于有了盼头。

“主要案犯都落网了,后续就是整理材料、配合检察起诉,还有几家涉案企业在查,压力小多了。”

傍晚六点半,郑建国掏出钥匙打开家门时,玄关处的感应灯应声亮起,暖黄的光里裹着一股熟悉的饭菜香 —— 是妻子最拿手的糖醋排骨,酸甜的气息顺着厨房门缝飘出来,勾得人胃里一阵发空。

“回来啦?” 妻子系着围裙从厨房走出来,手里还拿着锅铲,看到他进门,眼睛弯了弯,“今天挺快,排骨刚炖好,再炒个青菜就能吃饭。”

郑建国换鞋的动作顿了顿,低头看了眼腕表 —— 比上周平均早回了四十分钟。他想起之前案子最紧的时候,常常是凌晨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有时甚至直接在单位沙发上凑合一晚,家里的饭菜热了又凉,妻子总是把保温盒放在玄关柜上,旁边压着一张写着 “记得加热” 的便签。此刻能准时赶上家里的晚饭,胸腔里像是被温水浸过,软乎乎的。“今天把王伟明案的最后一批归档材料送过去了,没别的急事,就早点回来了。” 他笑着把公文包放在沙发上,顺手整理了一下衣角 —— 上周抽空去巷口的老理发店理了发,原本有些过长的头发被剪得整齐利落,额前的碎发不再遮眼,整个人看起来清爽了不少。

饭桌上,糖醋排骨泛着油亮的琥珀色,青菜翠绿爽口,妻子还特意做了碗番茄蛋汤,汤里飘着金黄的蛋花。郑建国夹了块排骨,酸甜的酱汁裹着软烂的肉,入口即化。“好吃。” 他含糊地说,又多夹了一块。妻子看着他的样子,忍不住笑:“慢点吃,没人跟你抢。前阵子你天天忙得不着家,现在能好好在家吃顿饭,比什么都强。”

正说着,手机突然响了,屏幕上显示是 “小李”。郑建国心里咯噔一下,下意识地想站起来去阳台接,手刚碰到手机又顿住 —— 现在不是之前那种连轴转的紧急状态了。他按下接听键,语气比平时放松了些:“喂,小李,怎么了?”

“郑队,是关于启航文化的后续调查,我们查到他们去年还和区教育局有笔设备采购合同,金额不大,但供应商和之前给王伟明行贿的那家空壳公司有关联。” 小李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点年轻人的兴奋,“我想跟您汇报一下,看看要不要深入查。”

“好,明天上班后你把材料整理好,我们开个短会讨论。” 郑建国简洁地交代完,又叮嘱了一句,“别太晚了,早点休息,明天再说。” 挂了电话,他发现妻子正看着他,眼神里带着理解。“还是案子的事?” 她问。

“嗯,王伟明案的旁支线索,涉及到几家企业的关联交易。” 郑建国放下手机,拿起汤匙喝了口汤,温热的液体滑过喉咙,“主要案犯虽然落网了,但这些尾巴不清理干净,说不定以后还会出问题。”

妻子没再多问,只是往他碗里又夹了块排骨:“那也别太累了,身体是本钱。”

郑建国点点头,心里却记着这事。他想起专案组刚成立时,办公室里挤满了人,白板上贴满了线索便利贴,打印机日夜不停运转,连走廊里都能听到讨论案情的声音。可现在,随着案子进入收尾阶段,部分人员已经陆续回归原岗位 —— 小张回了技术科,继续负责日常的通讯追踪;老吴也回到了档案室,整理积累的旧案卷。

只有他和少数几个人还在跟进王伟明案的旁支线索,办公室里比之前空了不少,偶尔会觉得有些冷清,但更多的是一种踏实 —— 这意味着最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

第二天上班,郑建国刚走进办公室,就看到小李抱着一摞材料在门口等他。“郑队,这是启航文化和区教育局的合同复印件,还有供应商的工商信息,我都整理好了。” 小李把材料递过来,眼神里满是期待,“您看,这家供应商的法人代表,之前在张立明案里也出现过,是个惯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