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世家的京师话事人得出这个结论后,眼里的精芒大盛。
他们再回想起这段时间南诏人的风波。
从轻语楼到如今,都能看到南诏人的影子。
他们基本能确定这些南诏人死士都是三皇子的人。
用南诏人隐藏自己身份,做事情不留证据,杀人灭口,一切先看利益,足够的心狠手辣。
这样的皇子,面对世家这么大的利益,是不会轻易放弃的。
或许,三皇子就是他们最后破除沈浩日后对他们出手的最大依仗。
只要有他们四大世家的支持三皇子,三皇子未必没有一争大位的实力。
当然。
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不会这么做。
企图控制皇子改朝换代,当今陛下怕是会直接派兵灭了他们。
反正都要改朝换代了,都要混乱了,也不怕多更混乱。
所以他们也要长久计划。
但,杨珂、薛启仁、韦正三人是这么想,张志和想法却不一样。
张志和与沈浩是有合作的。
而且张志和心里很清楚一旦张家被推翻,那被推翻的只是张家。
反倒是他这一脉,能够真正的一飞冲天。
仅仅看现在张仪以如此年龄就能在官场上稳步提升,便知道张仪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总归他已经和沈浩合作了,他是不能退缩。
所以面对三皇子的示好,他决定在三皇子和家族之间做一些文章。
在他看来,对沈浩出过手的三皇子,短时间内不能让三皇子得到张家支持。
还好。
三皇子被陛下惩罚后还禁足两个月。
至少两个月时间内够他和家族联系,并在其中周旋。
比如什么三皇子不受宠,想要拉拢世家孤注一掷。
大皇子虽然表现得不亲近世家,但朝堂是离不开世家的。
这些看似分析实则拒绝的话,多和家里族老说一些。
族老们听多了,也会慎重选择要不要帮助三皇子。
并且沈浩那边也要提个醒。
想到这里的张志和先没有关系杨珂的邀约,而是让人偷偷给沈浩送迷信。
两刻钟后。
科学院。
沈浩收到密信后,大致明白三皇子要拉拢四大世家的意图。
不过这三皇子有够厉害的,心也够冷,的确是当皇帝的料。
可沈浩却不看好三皇子。
这种性子,连姐夫都要杀,连大哥二哥都要用极端手段毁掉。
如此做派,用在连年战争的乱世还可行。
但如今的大京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蒸蒸日上的大京是不需要这种性子的皇帝。
沈浩将密信烧掉,心中明白马上要进入多事之秋了。
不过,眼下三皇子会被禁足两个月。
岳父也已经插手其中,就算有再多事,也有岳父顶着。
想到这里的沈浩再次摒除杂念,朝着武器实验室过去。
此时能看到在武器实验室内,已经有成品的半自动步枪。
这些自动步枪不能搞连发,但因为有弹夹,也不用频繁装弹药。
之所以不搞连发,是因为黑火药的催发,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烟雾。
如果搞连发,就比如第一代加特林机枪,就是黑火药催发的丹药,用上一会儿,持枪之人就会被浓烟包裹。
因此沈浩这一批半自动步枪是介于连发和非连发之间。
不过百米内,威力还是能保证的,足够打穿一毫米的钢板。
没错,就是钢板。
沈浩也用北方回茴最坚硬的铁甲试过,百米内轻松打穿对方的铁甲。
但这样的威力和后世使用556子弹的,其中威力最小的自动步枪比起来,依然不是一个量级。起码弱化了三四倍。
但在这个时代,已经足以碾压冷兵器了。
等到这次打完北方回茴,差不多也该制作无烟火药了。
消化纤维素的提炼与合成,他心中已经有一些设想。
而且消化纤维素也是在没有电能的情况下放出来的。
只是最开始发明消化纤维素的时候,常伴随有其不稳定而爆炸的风险。
反倒是拥有后世经验的沈浩,可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爆炸风险降到最低。
随之,沈浩又前往另一个屋子。
在这里,堆放着一些用黑火药激发的小型土雷。
这些土雷可以配合着军用小型发射弩进行中短距离使用。
原本沈浩是想将这些土雷制作成土炮。
可那样要消耗的金属太多了,目前大京的金属存量还有些不够用。
更何况还是他们制作土炮合金。
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是用土雷。
但……
那些加装了翼展的弩箭,因其生产的主材料是木头,从而生产了非常多。
虽说加装翼展的弩箭飞行器来容易不太稳定,但架不住多啊。
眼看武器都生产得差不多了,沈浩还在思索要不要搞出更多的东西。
虽然不到一个月就该出发北上了,但再弄一些杀手锏也是好的。
……
又是两天后。
文武百官发现沈浩从被诬陷到事情被解决这期间,都安静得像是不管他的事儿一样。
仅仅是如此淡定的心性,就已经甩开绝大部分官员。
只有陛下最近比较易怒。
因此,朝堂之上近期很安静,没有人敢触及宣德帝的眉头。
不过今天就出意外了。
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需要处理。
南人北迁方面粮食不够了!
原本按照既定计划,南人北迁在秋收前,至少能坚持完北迁三批百姓。
可是。
这几个月连续的天灾,还有世家也纷纷出手支援粮食,导致市面上的存粮越来越少。
哪怕朝廷出银两大批收购粮食,成效也是微乎其微。
若是再没有稳定的粮食供给,第三批南人北迁的百姓,就要搁置在原地了。
而且收不到粮食的主要问题还不是说市面上的粮食完全不够。
主要是有存粮的人家担心再出什么天灾,到时候粮食歉收,那他们卖出去的可就是活命的粮食了。
况且,刚刚发生的包含五洲之地的蝗灾,虽说被制止了,多少也破坏了一些庄稼。
特别是家里没有存粮的百姓,即便收获粮食,怕是也不愿意出售。
毕竟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至于朝廷的存粮目前也没办法动,目前九成的存粮已经分配好要运往北方,攻打回茴所用。
所以,眼下是朝廷也没余粮了。
可若是再没粮食,别说南人北迁要停滞。
就是那些被朝廷雇佣,铺设铁路和铺设高速公路的百姓都要没吃的了。
这时候,太子突然想起来,说了句:“沈国公不是说今年要普及再生稻,若是能收获两次粮食,百姓多少也会卖出一些粮食吧。”
这时候文武百官也想起来沈浩曾经提到过的再生稻。
好像科学院那边还在研究,不知道结果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