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他们可以怕吃苦,可以在接下来大学包吃包住高教育的大学当中享乐,可下一次的科举考试成绩不会说谎。

更加不会陪你演戏。

此时现场非常的安静,连窃窃私语的声音都没有。

不管是商贾子弟还是寒门子弟,又或者是一众官员,全部都聚精会神的看着陈羽,等待着这位监丞接下来的警醒之语。

陈羽等到现场全部安静下来之后,这才在讲台上踱了几步后,继续说道:

“我知道,你们听了我方才说的话,心中感觉有些不舒服,甚至憋着一口气。”

“但我作为大学的监丞,有些话必须要说。监丞的职责是其一,还有一个就是我在台上看见台下的一众学子,眼中有着对未来的浓浓憧憬!”

“有憧憬是好事,有了憧憬才能在学习上有动力,你们在学习上有动力才能距离成功更进一步。”

“大学作为学府,突出的就是一个学,但凡在大学内愿意刻苦拼搏的人,大学全体官员,上到祭酒下到我这个监丞,包括大学里面的所有老师,先生,都将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将知识传授给你们。”

“还是那句话,只要你们愿意学,那么大学里面的所有知识,任君取用!谁敢阻碍你们学习,我陈某人,第一个不同意!”

可以看出,陈羽在演讲上有些天赋,懂得语调什么时候该高,什么时候该低,起到一个起伏的效果。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听众的情绪,不至于听起来打瞌睡。

在陈羽的再次激励下,众学子的热情又被调动了起来。

陈羽看着台下一双双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干劲的学子,满意的点了点头。

大学入学的第一批学子,将在这里完成深造,同时也是自己推动改革的第一批受益者与参与者。

毕竟任何改革都离不开先进的思想。

而思想的来源,则是教育的传播。

陈羽希望台下这一众学子当中,能够有一部分在接受先进思想的情况下,步入朝廷,为将来他的巨大改革献上一份力。

陈羽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

“诸位学子,我要讲的就是这么多了,若是想要在大学里面努力学习、埋头拼搏,那么刚刚说的那些已经够用了;若是有人就不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步入大学,那么我哪怕是在这里说上三天三夜也是白搭。”

“最后,我就送给诸位学子几句诗,作为结束。”

话落,全场再次爆发出了巨大的欢呼声。

陈羽方才讲的简单易懂,充满着思考,他们受益匪浅。

对于陈羽演讲结束,自然要捧场。

更何况陈羽还打算作几句诗,以此来结束此次演讲。

陈羽的文章、策论,众人在恩科当中,已经见识过了。

无人能及!

那么不知拥有如此才识的人,做出来的诗,该是何种的牛逼。

众人猜测,在这种情况下,陈羽大概率是要做与劝学相关的诗,用来激励众人。

因此,一众学子与官员,都期待的很。

其中最为期待的当属李志刚了。

他本身在诗文上的造诣,放在大明都是能够排的上号的,所以对于诗文的赏析能力自然也是极高。

但以他的阅历,能够入的了眼的诗文已经不多了。

可他对于陈羽接下来的劝学诗,充满了期待。

他预感陈老弟会在诗文上,让他大吃一惊。

在所有人的期待下,陈羽缓缓开口说道: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这是我送给你们的第一句诗,希望你们能够明白书卷是你们有情有义的故人,而不是眼不见心不烦的敌人!”

第一句诗一出来,全场哗然。

故人一词意味着熟悉、信赖、无需客套的默契,更暗含久处不厌的深厚情谊。

而对于读书人来说,故人相见往往伴随倾诉、慰藉与共鸣,陈羽将这种人际间的情感迁移到书上,瞬间让冰冷的文字载体有了温度与性情。

它不再是供人查阅的工具,而是能感知书生的晨昏作息、理解书生的忧乐心绪的知己;读书也不再是单向的汲取知识,而是双向的相亲,如同与故人朝夕相伴,忧时共叹、乐时同喜,物我之间的界限被彻底打破,人与书的关系变得亲密无间。

这种比喻避开了书是阶梯、书是明灯等功利性,转而从情感陪伴切入,更贴近普通人读书时的心灵体验,极易引发共鸣。

整句诗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晨昏与忧乐两个日常维度,却精准捕捉了读书融入生命的状态。

晨昏:覆盖了一天的完整时间,清晨到黄昏,暗示读书不是偶尔的消遣,而是如吃饭、呼吸般的日常习惯。

它不挑剔时间,晨光中可展卷,暮色里可伴读,这种随时在场的陪伴感,恰是故人特质的延伸;

忧乐:囊括了人生的核心情绪,忧愁与喜乐,点明了书籍的精神价值,得意时,书是益友,提醒人保持清醒,乐时相亲,不致沉迷;失意时,书是良伴,给予人慰藉与力量,忧时相亲,可解心结。

陈羽没有说读书能明理、读书可成才,而是通过晨昏的时间跨度与忧乐的情感跨度,让书的重要性自然浮现。

它不是外在的工具,而是内在的精神伴侣,贯穿生命的每一个片段。

短短一句诗让全体学子官员,陷入到了沉思当中。

都在琢磨其中的哲理与深意。

李志刚也是如此。

实话实说,陈羽做出的这首诗,已经算是相当高的诗文了。

果然,陈兄弟在经史子集上拥有那么高的文学造诣,在诗文上肯定差不了。

对于陈羽上台演讲的事,其他的官员与学子有可能不清楚,以为是提前就安排好的,但李志刚可明白的很。

这件事情完全就是他临时说的。

从当时陈羽诧异的神情也可以判断出来,对方提前不知情。

这可以说明,陈羽这一句诗,是现场临时所想。

而这前前后后的时间,不到半个时辰;若是从陈羽上台到现在开始算的话,也才十分钟不到。

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这样一句好诗。

完全可以称得上才思敏捷,在诗文一道上有着很高的造诣。

不对,

陈老弟不仅是临场发挥,更是在临场发挥的情况下,还能做出如此契合学习主题的诗,这恐怕已经不能用才思敏捷来形容来。

恐怕要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厉害。

想到这,李志刚心中突然有些痒痒的,想要跟他的陈老弟好好的切磋一下诗文。

只不过他明白,现在不是时候,恐怕要等到私下里了。

李志刚对着坐在不远处的刀笔吏招了招手,那名刀笔吏急忙一路小跑,来到李志刚跟前听候发落。

李志刚道:“你现在立刻、马上去准备一份纸笔,送到讲台上的陈监丞手中,请他在念诗的时候,一同写在墨宝上。”

“这种劝学类型造诣极高的诗,等到开学大典结束之后,我打算将其张贴在大学门口,勉励每天进出的学子!”

刀笔吏听后,当即明白了领导的意思。

急忙快速对着他的同伴招手,随后二人急忙将他们的家伙事拿了出来,送上演讲台。

当然,这两位刀笔吏还是很有眼力见的,为了让陈羽书写方便,纸笔送上去之后,又抬上去了一张桌子。

陈羽听着两名刀笔吏的讲述,立马明白了李志刚想要干什么。

两名刀笔吏完事下去之后,陈羽指着纸笔与说道:

“李祭酒刚刚放话,若是让我将待会做的诗句记录下来,那我就要在这演讲台上,班门弄斧了!”

“首先要说明一点,我的目的不是为了说我的才华有多么厉害,只是希望诸位能够从我做的诗句当中,有所感悟、有所激励。”

说完,陈羽拿起毛笔,饱蘸浓墨,手腕轻悬于铺展的素笺之上。

笔锋落纸的刹那,墨痕便如流云般舒卷开来 ,起笔时若龙跳天门,笔力藏而不露,墨色浓淡间似有温润玉泽;行笔处如虎卧凤阙,横画如千里阵云,竖笔似万岁枯藤,撇捺舒展如兰叶拂风,转折处又带着折钗股的韧劲,不疾不徐间尽显从容。

不过片刻,一句诗已跃然纸上,字迹非但没有半分仓促,反倒透着气韵。

写完‘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之后,陈羽一边说着,一边写到第二句诗:

“不因书万卷,那得近君王!”

不因书万卷,那得近君王,直白浅近道破了读书人的价值路径与时代逻辑。

众人被这简单直白的意思,搞的有些懵。

可细细品味起来,才发觉其中的好。

其中的好,有以下几点:

一、以‘因果对’破题,直白中见力道诗句采用“不因……那得……”的因果复句结构,前半句“因”是“书万卷”,后半句“果”是“近君王”,形成极强的逻辑闭环。

这种直白的因果关系,没有丝毫隐晦,却恰恰戳中了古代“读书人”阶层的核心追求,“读书”是手段,“致君尧舜”是目标。

在儒学中,咏“读书”的句子多偏向抒情、为民为国,而此句却直接将“读书”与“近君”的现实关联点破,剥离了文人含蓄的抒情外衣,露出学而优则仕的本质。

这种不绕弯子的表达,反而让诗句有了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仿佛是对千百年来书生命运的一句精准总结,朴素却深刻。

二、以小意象载大时代,浓缩阶层困境与希望书万卷是极小的意象,不过是案头堆叠的典籍,却承载了读书人跨越阶层的全部希望;近君王则是极大的目标,意味着进入权力核心、实现政治抱负,是寒门阶层最高价值的体现。

在科举制度下,书万卷是书生唯一的敲门砖:寒门子弟若无家世背景,唯有通过苦读圣贤书,才能通过科举获得近君王的资格,进而改变个人与家族的命运。

诗句看似在说读书能接近君王,实则暗含着对时代规则的无奈与认同,它既写出了读书人的希望,有路径可走,也道尽了困境,路径唯一。

一个难得,怎能得以,语气中带着一丝庆幸,更藏着一丝不易。

若非耗尽心力读透万卷书,又怎能跨越寒门与朝堂的天堑?

这种以小见大的张力,让诗句超越了个人感慨,成为对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命运的缩影式写照。

整句诗,没有辞藻的华丽和意境的悠远,却能以它最朴素的语言,道破了最核心的时代逻辑与人性困境。既是对寒门学子命运的精准概括,也暗含着对价值实现的深层思考。

直白却不浅薄,凝练而有余味。

所以这句诗吟诵出来之后,众人又陷入到了沉思当中。

这样的全场寂静,足足持续了一分钟,随后才在数位学子的鼓掌带动下,反应过来,全场随后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所有人都由衷的佩服陈羽的临场发挥,更加敬佩诗句中的哲理。

在古代任何时期,只要你能够吟诗作对,那么就是读书人上层圈子的通行证。

进入之后,会受到全体读书人阶级的敬佩与追捧。

就像是生意人都羡慕身价过了小目标的成功人士一样。

等到现场的掌声渐渐弱了下来,陈羽一脸温和的在台上对着大家拱了拱手,

“诸位,其实你们能够从万千学子当中,取得大学的入学名额,这足以证明你们已经是读书人当中的佼佼者了。”

“我相信你们缺乏的只是一个机会,一个精炼自己学识然后再次参加科举的机会。”

“因此,为了你们自己,也为了让朝廷在今后多些人才,你们要在大学的这段时间里,努力拼搏,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完成学业。”

“大学学期三年,人生又能有多少个三年呢?我希望诸位学子千万、千万不要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我希望你们在老的时候,回忆往事,能够以在大学奋斗的这段时光为荣;而不是因虚度光阴感到满身心的遗憾!”

陈羽说完,对着台下深深鞠了一躬,表示这演讲的结束。

随后走下了演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