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枫没有急于辩解,也没有立刻开始大规模的行动。他和团队成员一起,住进了村里废弃的旧校舍,开始了细致的调研工作。
他们每天早出晚归,顶着烈日或冒着细雨,走遍了村子周围的山山水水。采集土壤样本,分析成分和酸碱度;考察地形地貌,评估选址。李默带着他的“土专家”团队,在临时搭建的简易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地忙碌着,对土壤样本进行各种检测,同时根据秦枫从“希望的种子”中筛选出的耐旱、固氮、适应性强的先锋植物品种,进行育苗前的预处理。王磊则带着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跟着村里的老猎户,熟悉每一条山路,标记出可能存在的水源点和潜在的地质风险区。
起初,村民们只是远远地观望,窃窃私语。有人觉得他们是来“镀金”的大学生,待不了几天就会受不了这份苦;也有人觉得他们异想天开,这片被“榨干”了的土地,神仙来了也救不活。
秦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他知道,任何言语都比不上实实在在的行动。调研进行到第三周,李默的土壤分析报告出来了,结果比预想的还要糟糕:有机质含量极低,氮磷钾严重失衡,酸化现象明显。
“秦哥,硬来肯定不行,”李默指着报告,眉头紧锁,“直接种我们带来的经济作物,存活率堪忧,就算活了,长势也不会好。”
秦枫点了点头,目光投向窗外那片裸露的黄土地,沉声道:“我知道。所以,我们第一步,不是‘展望’收获,而是‘修复’根基。”
他的计划是“三步走”:
第一步,**固土培肥,重建生态基底**。利用工坊研发的环保材料和技术,在容易发生滑坡的区域构筑简易的生态挡土墙;种植紫花苜蓿、沙打旺等固氮植物和耐旱的先锋草种,先让裸露的土地“穿上绿衣”,防止进一步水土流失,并逐步改良土壤。
第二步,**引水蓄水,激活生命之源**。根据王磊他们找到的几处山泉和渗水点,修建小型蓄水池和引水渠,利用太阳能抽水设备,将水引到关键的种植区。同时,推广屋顶菜园改良的雨水收集技术,让每一滴雨水都能得到利用。
第三步,**适地适种,发展特色产业**。在土壤得到初步改良后,再引入他们培育的改良型果树苗(如耐旱的枣树、核桃树)和中药材(如黄芪、党参),这些作物不仅能适应当地条件,还能为村民带来经济收益。
计划既定,秦枫召开了第一次村民大会。他没有用复杂的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他们拍摄的照片和手绘的地图,向村民们展示了这片土地曾经的丰饶(他特意从县档案馆找来的老照片),分析了现在的困境,然后详细阐述了“展望”计划的三步走策略。
“老乡们,”秦枫站在简陋的讲台前,目光诚恳而坚定,“我们不敢说能让这片土地立刻变回森林,但我们相信,通过一步步的努力,至少能让它重新焕发生机,让大家能在这片土地上看到收成,看到希望。”
他顿了顿,补充道:“我们需要大家的帮助。我们会雇佣愿意参与的村民一起干活,管饭,还给工钱。我们带来的种子和工具,也会免费提供给大家试用。如果大家愿意,可以先拿出一小块‘试验田’,和我们一起干,看看效果。”
台下依旧有些沉默,但怀疑的眼神中,似乎多了一丝动摇。这时,村里的老支书,一个皮肤黝黑、满脸皱纹的老人,磕了磕旱烟袋,缓缓站起身:“小秦啊,你们这些娃娃,肯跑到我们这穷山沟里来遭罪,这份心,我们领了。我家那二亩坡地,就先给你们当试验田!我老头子,也跟你们一起干!”
老支书的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涟漪。几个原本就有些心动的年轻人也纷纷表示愿意加入。
就这样,“展望”计划在质疑和期盼中,正式启动了。秦枫和他的团队,以及第一批加入的村民,顶着烈日,开始在山坡上播撒草种。秦枫亲自扶着犁,在老支书家的坡地上深耕。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衫,手上磨出了水泡,但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希望的种子,不仅握在秦枫的手中,也开始悄悄播撒进村民们的心里。那片沉寂已久的黄土地上,终于又响起了久违的劳动号子,虽然微弱,却充满了力量,仿佛在预示着,一场绿色的变革,正在悄然酝酿。而秦枫心中的那团火,也因为这份来自土地和人民的回应,燃烧得更加旺盛。他知道,前路必然充满艰辛,但只要方向正确,希望的光芒,就一定能够穿透这片暂时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