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理回来后,林晓雅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她依然回到了公司上班,但看待工作和生活的眼光却不同了。她不再像以前那样麻木地应付,而是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和思考。她意识到,逃避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勇敢地去尝试,去体验,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她开始利用业余时间,重新拾起那些被遗忘的爱好。她报名参加了一个线上写作课程。起初,她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写一些简短的随笔和读后感。她惊讶地发现,当她把内心的想法和感受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时,那种畅快感是前所未有的。她开始坚持每天写一点东西,无论是生活感悟,还是虚构的小故事。文字仿佛成了她与内心沟通的桥梁,也成了她情绪的出口。
她还开始重新阅读,不再局限于文学作品,心理学、哲学、艺术史……她像一块海绵,贪婪地吸收着各种知识。每一本书都为她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她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让她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她开始理解,人的幸福感并非来源于外界的物质和评价,而更多地取决于内心的丰盈与和谐。
为了进一步探索自己的兴趣,林晓雅开始尝试不同的事物。她报名参加了油画体验课,在色彩的碰撞中释放情绪;她去学了烘焙,看着面粉、鸡蛋、黄油在自己手中变成香甜可口的蛋糕,让她感受到了创造的乐趣;她甚至还鼓起勇气,在一个小型的开放麦活动中,读了自己写的一首小诗。尽管声音颤抖,台下的掌声也并不热烈,但当她读完最后一个字时,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力量。
这些尝试,有的让她感到愉悦和满足,有的则让她发现自己并不擅长或并不热爱。比如,她曾经一度对摄影产生兴趣,买了相机,报了课程,但很快发现自己对构图和光影并不敏感,也缺乏持续投入的热情,最终还是放弃了。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因为她明白,排除错误的选项,也是在向正确的方向靠近。
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充满了碰撞和挣扎。最大的阻力来自于父母。当他们得知林晓雅“不务正业”地参加各种兴趣班,甚至开始写“没用的东西”时,非常担心。他们打电话来劝说,甚至带着责备的语气:“小雅,你现在工作这么好,不好好珍惜,整天搞这些乱七八糟的干什么?那些东西能当饭吃吗?”
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担忧,林晓雅感到委屈,也感到压力。她试图解释自己的想法,但两代人之间的观念差异让沟通变得困难。有好几次,她都想过放弃,回到那个“安稳”的轨道上,让父母放心。但每当这时,大理的阳光、手作皮具店的专注、写作时的畅快感就会浮现在眼前,提醒她内心真实的渴望。
她开始学着与父母进行更有效的沟通,不再试图说服他们,而是耐心地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她把自己写的文章发给他们看,告诉他们自己在这些尝试中获得的快乐和成长。同时,她也努力在工作和个人兴趣之间找到平衡,确保工作不受影响。渐渐地,父母虽然依然不完全理解,但看到女儿脸上重新绽放出笑容,精神状态也比以前好了很多,他们的态度也开始有所松动,不再像以前那样激烈地反对了。
在这个不断尝试和体验的过程中,林晓雅像一个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伸出双手,小心翼翼地触摸着周围的世界,也触摸着真实的自己。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与内心的对话;每一次体验,都让她对自己的喜好、优势和价值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她开始明白,寻找定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去验证,去调整,去靠近。而每一次投入,无论结果如何,都在为她的生命积蓄着能量,让她更加坚定,也更加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