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雅婉拒公司宣传的决定,在同事中引起了一些小小的波澜。在这个追求曝光度和流量的时代,主动放弃一个“成名”的机会,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了解林晓雅的人都知道,她做出这个决定,绝非一时冲动,而是源于她内心深处对“暖食”小程序最初那份纯粹的执念。
“晓雅,你看,这次企业社会责任宣传,我们部门好不容易争取到一个独立案例的名额,领导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你和‘暖食’,这对你个人,对我们部门,甚至对公司都是好事啊!”市场部的同事王姐苦口婆心地劝着,手里还拿着一份初步的宣传方案,封面上“林晓雅:用科技传递温暖的85后”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林晓雅端起桌上温热的水杯,氤氲的水汽模糊了她清秀的眉眼。她轻轻摇了摇头,语气温和却坚定:“王姐,谢谢您和领导的好意。‘暖食’能走到今天,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如果一定要宣传,我希望能宣传‘夕阳红爱心食堂’,宣传张老师。没有他们,就没有‘暖食’。”
王姐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林晓雅会提出这样的“替代方案”。“夕阳红爱心食堂?张老师?那是什么情况?我们宣传的是企业社会责任,突出的是我们公司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和专业技能做出的贡献,宣传一个外部的食堂和个人……”王姐有些犹豫,这与她设想的宣传方向大相径庭。
林晓雅放下水杯,眼神里闪烁着回忆的光芒。“王姐,您听我说。‘暖食’的故事,必须从张老师和‘夕阳红爱心食堂’开始讲起,否则,一切都失去了根基。”
### 一、遇见“夕阳红”,遇见张老师
那是三年前的一个周末,林晓雅作为公司志愿者团队的一员,参与了一次社区敬老活动。她们要去的地方,就是位于老城区一条僻静小巷里的“夕阳红爱心食堂”。
在此之前,林晓雅对“爱心食堂”的想象,多半是电视里那种略显简陋,由好心人自发组织,为孤寡老人提供免费餐食的场所。然而,当她推开那扇略显斑驳的木门时,眼前的景象却让她有些意外。
食堂不大,约莫能容纳三四十人同时就餐。墙壁刷得雪白,上面挂着几幅色彩明快的山水画,都是些业余爱好者的作品,却透着一股温馨祥和的气息。几张干净的方桌整齐排列,桌面擦得一尘不染。角落里,一台老式的柜式空调正嗡嗡作响,努力地调节着室内的温度。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气,不是那种大锅饭特有的浓重味道,而是带着一丝家常菜的清淡与可口。
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坐在桌边,有的在慢条斯理地吃饭,有的则三五成群地低声聊着天,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一位穿着蓝色碎花围裙,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看起来六十岁左右的阿姨,正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小心翼翼地送到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手中,嘴里还轻声说着:“李大爷,慢点喝,今天的冬瓜排骨汤,您尝尝合不合口味。”
这位阿姨,就是“夕阳红爱心食堂”的负责人,张桂芬老师。
张老师看到林晓雅一行人,热情地迎了上来。她的笑容温暖而真诚,眼角的皱纹里都透着一股亲和力。“哎呀,是小林他们来了吧?快进来快进来,外面热坏了吧?”
那天的志愿活动,林晓雅和同事们主要是帮忙打扫卫生,陪老人聊聊天。但更多的时候,林晓雅的目光都被张老师吸引着。她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一会儿在厨房和几位同样是志愿者的阿姨们忙碌,一会儿又出来照看老人,耐心地听他们诉说,细致地询问他们的需求。她对每一位老人的情况都了如指掌:谁有高血压不能吃咸,谁糖尿病要控制糖分,谁牙口不好饭菜要做得软一些,谁今天心情不太好需要多开导几句……
活动结束后,林晓雅主动留下来帮忙收拾。她忍不住问张老师:“张阿姨,这个食堂办了多久了?每天要照顾这么多老人,您一定很辛苦吧?”
张老师擦了擦额头的汗,叹了口气,却又很快露出笑容:“快五年了。辛苦是辛苦,但看着老人们能吃上一口热乎饭,健健康康、开开心心的,我这心里啊,就踏实。”
原来,张老师退休前是一家国营饭店的厨师长,一手家常菜做得远近闻名。退休后,她看到小区里很多独居老人、空巢老人吃饭成了大问题,要么随便糊弄几口,要么就是吃剩菜剩饭。她心里不是滋味,便萌生了开办一个爱心食堂的想法。
起初,她只是在自己家里做,然后挨家挨户给几位熟悉的老人送去。后来,知道的人越来越多,家里实在容纳不下了。她便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又在社区的帮助下,租下了这个小门面,简单装修后,“夕阳红爱心食堂”就这样诞生了。
食堂的运营经费,主要靠张老师的退休金、微薄的社会捐款,以及老人们自愿支付的一点点“餐费”——对于经济条件好一些的,每餐收个五六块钱;对于确实困难的,就分文不取。厨师和服务员,大多是像张老师一样的退休人员,或是周边学校的学生志愿者,都是义务劳动。
“最难的不是体力上的累,”张老师看着窗外,眼神有些悠远,“是资金和人手。菜价涨了,水电煤涨了,钱总是不够用。有时候,看到老人想吃点好的,我却买不起,心里就特别难受。还有就是人手,尤其是饭点前后,忙得脚不沾地,有时候真怕自己撑不下去……”
说到动情处,张老师的眼圈有些发红,但她很快用手背擦了擦,又恢复了那副乐观的模样:“不过,也有很多好心人帮忙。社区经常组织志愿者来,还有些年轻人会匿名捐款捐物。前阵子,有个小伙子看到我们的菜快不够了,悄悄去菜市场买了一大袋新鲜蔬菜送过来,放下东西就走了,问名字也不说……”
听着张老师的讲述,林晓雅的心被深深触动了。她看着眼前这个平凡的退休阿姨,她的身上似乎有一种不平凡的力量,一种不计回报、默默奉献的力量。同时,一个现实的问题也摆在了她的面前:像“夕阳红”这样的爱心食堂,它的可持续性在哪里?仅仅依靠张老师的个人情怀和微薄的社会捐赠,能支撑多久?
### 二、“暖食”的诞生:让科技为温暖插上翅膀
从那天起,“夕阳红爱心食堂”和张老师的身影,就时常出现在林晓雅的脑海里。她是公司的一名程序员,每天与代码和数据打交道,习惯了用逻辑和理性去思考问题。她开始琢磨,自己的专业技能,能不能为张老师和“夕阳红”做点什么?
她发现,“夕阳红”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资金和人手,还有效率。比如,每天的订餐统计就是个大麻烦。老人们大多不会用智能手机,只能通过电话或者托人捎话预订第二天的餐食,张老师和志愿者们需要手工记录,常常出错或者遗漏。食材采购也凭经验,有时买多了浪费,买少了又不够。还有,食堂的善款来源不固定,账目也不够透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更多人参与捐赠的积极性。
林晓雅萌生了开发一个小程序的想法。这个小程序不需要多么复杂,主要功能就是解决订餐、食材管理和捐赠公示的问题。
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张老师。张老师一开始还有些犹豫:“小林啊,这……这能行吗?我们这些老人,可都是老古董了,哪会用什么小程序啊?”
林晓雅耐心解释:“张阿姨,小程序操作很简单,我可以教您和志愿者们用。老人们不会用没关系,他们可以继续打电话或者口头预订,由志愿者帮忙在小程序上录入。这样一来,订餐信息就能实时汇总,不容易出错。食材采购也可以根据订餐数据来,更加精准。至于捐赠,我们可以在小程序上公示每一笔捐款的去向,让大家捐得放心。”
张老师听着,眼睛渐渐亮了起来。“要是真能这样,那可就太好了!可是……这得花不少钱吧?我们食堂可没这个预算。”
“张阿姨,您放心,开发费用我自己承担,平时维护我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来做。就当是我为‘夕阳红’尽一份力。”林晓雅笑着说。
说干就干。林晓雅利用下班后和周末的时间,开始了小程序的开发。她不是专业的产品经理,就一遍遍跑到食堂,和张老师、志愿者、老人们沟通需求。她不是设计师,就参考各种同类App的界面,力求简洁明了,方便老年人和志愿者操作。
那段时间,林晓雅几乎每天都要忙到深夜。白天在公司写代码,晚上回家继续为“暖食”奋斗。遇到技术难题,她就泡在技术论坛里查资料,或者请教公司里的技术大牛。有好几次,因为连续熬夜,她在公司都差点打起瞌睡。
同事们察觉到了她的异常,纷纷问她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林晓雅只是笑着说在做一个“个人项目”。直到小程序初具雏形,她才在一次部门聚餐时,向关系比较好的几个同事透露了实情。
“晓雅,你这是在做公益啊!太有意义了!需要帮忙吗?”一位同事立刻表示支持。
“是啊是啊,我老公是做UI设计的,要不要让他帮忙优化一下界面?”另一位女同事也热情地说。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提出要贡献自己的力量。有的帮忙优化了代码逻辑,有的帮忙设计了Logo和界面,有的则利用自己的人脉,联系了一些愿意提供技术支持的朋友。
就这样,在林晓雅和朋友们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名为“暖食”的小程序,终于在三个月后正式上线了。
“暖食”的功能很简单,主要分为三个模块:
1. **爱心订餐**:志愿者可以帮助老人在线预订餐食,系统自动统计人数和菜品需求,生成订单汇总表。
2. **食材管理**:根据订单量智能推荐采购清单,记录食材入库、出库和消耗情况,减少浪费。
3. **阳光捐赠**:展示食堂的运营状况和资金需求,接受线上捐款,并实时公示捐款明细和资金使用情况,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上线那天,林晓雅特意来到“夕阳红爱心食堂”,教张老师和志愿者们使用。张老师戴着老花镜,手指有些颤抖地在手机屏幕上点着,当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今日志愿者”列表里,当看到预订的餐食数量清晰地显示在屏幕上时,她激动得热泪盈眶:“小林……小林啊……谢谢你!谢谢你为我们做了这么多!”
老人们虽然大多不会直接使用小程序,但他们感受到了变化。订餐更准确了,饭菜的种类似乎也更丰富了些,偶尔还能吃到自己“点”的菜。食堂的墙上,挂上了一个显示屏,滚动播放着“暖食”小程序的捐赠公示页面:“感谢爱心人士李先生捐赠500元,用于购买大米”、“感谢爱心企业xx超市捐赠蔬菜一批”、“本月餐费收入xxx元,支出xxx元,结余xxx元”……
透明的账目,让“夕阳红爱心食堂”赢得了更多人的信任。通过小程序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隐藏在小巷里的爱心角落。捐款和捐物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时是一笔几十元的小额捐款,有时是几袋米、几桶油,有时是附近餐馆送来的新鲜食材。甚至有学市场营销的大学生志愿者,主动联系林晓雅,帮助“暖食”小程序做推广。
食堂的运营压力得到了明显缓解。张老师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她不再像以前那样整天为钱发愁,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改善菜品口味、照顾老人上。她常说:“小林的这个‘暖食’啊,真是给我们食堂插上了翅膀!让我们这些做实事的人,心里更有底了!”
而林晓雅,也从“暖食”中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远非完成一个公司项目、拿到一笔奖金所能比拟。她看着小程序后台不断增长的爱心数据,看着“夕阳红”里老人们越来越舒展的笑容,心里暖暖的。她知道,自己做了一件真正有意义的事。
### 三、宣传的真谛:让微光吸引更多微光
林晓雅将“暖食”的故事,以及张老师和“夕阳红爱心食堂”的故事,一五一十地讲给了王姐听。王姐静静地听着,从最初的不解,到后来的惊讶,再到最后的感动。
“原来……原来‘暖食’的背后还有这么一段故事。张老师真是不容易,您也……也太低调了。”王姐感慨道,语气中带着一丝羞愧。她之前只看到了“暖食”小程序的技术价值和宣传价值,却忽略了它背后那沉甸甸的人文关怀和无私奉献。
“王姐,我不是低调。我只是觉得,‘暖食’就像一座桥梁,连接起了张老师他们的爱心,连接起了老人们的需求,也连接起了社会上更多愿意奉献爱心的人。我只是搭建这座桥梁的人之一。如果要宣传,应该宣传这座桥梁所承载的精神,宣传那些默默付出的人,比如张老师,比如那些常年累月在食堂帮忙的志愿者们,还有那些匿名捐赠的爱心人士。”林晓雅认真地说,“我的公司确实给了我技术上的培养和支持,我很感激。但‘暖食’的诞生,更多的是源于张老师的感召,源于那些需要帮助的老人们的期盼。”
王姐沉默了片刻,然后郑重地点了点头:“晓雅,你说得对。是我之前太狭隘了。这个宣传案例,我们必须重新策划!就按照你说的,以‘夕阳红爱心食堂’和张老师为核心,‘暖食’小程序作为科技赋能的工具和纽带,来展现这种平凡人身上的伟大力量,展现科技向善、传递温暖的企业社会责任。”
王姐的行动力很强。她立刻向部门领导汇报了林晓雅的想法和“暖食”背后的故事。领导听后,也深受感动,当即拍板同意调整宣传方案,并表示要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不仅是宣传资源,还可以考虑以公司名义,对“夕阳红爱心食堂”进行长期的定点帮扶。
很快,一支由市场部、品牌部同事组成的小型采访团队,在林晓雅的带领下,再次来到了“夕阳红爱心食堂”。
当王姐和同事们亲眼见到张老师,见到食堂里温馨和睦的景象,听到老人们发自内心地夸赞张老师和“暖食”时,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林晓雅当初的决定。
采访过程很顺利。张老师一开始还有些拘谨,不太会说什么漂亮话。她只是朴实地讲述着开办食堂的初衷,讲述着老人们的可爱与不易,讲述着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真的没什么,都是应该做的。看到老人们好,我们就都好了。”
但正是这种朴实无华的话语,最能打动人心。采访团队的几位年轻同事,好几次都红了眼眶。
林晓雅也接受了简短的采访。当被问及开发“暖食”的初衷时,她平静地说:“我只是觉得,我们掌握的一些技能,不应该仅仅用来追求商业价值,更应该用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张老师他们用爱心温暖了老人,我只是想用一点点技术,温暖他们的爱心之路。”
宣传文章最终以《小巷深处的“夕阳红”:一碗热饭,一份温情,一个小程序的向善之力》为题,发表在了公司官网和各大主流媒体平台上。文章没有过多渲染林晓雅的个人功绩,而是将笔墨重点放在了“夕阳红爱心食堂”的日常运营、张桂芬老师数年如一日的坚守、志愿者们的默默付出,以及老人们在食堂里感受到的温暖与关怀上。“暖食”小程序作为一个重要的辅助角色,展现了科技如何让爱心传递更高效、更透明。
文章一经发布,便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网友们被张老师的无私奉献所感动,纷纷为她点赞:“这才是真正的人间大爱!”“张阿姨辛苦了,向您致敬!”“这样的爱心食堂太有意义了,希望能推广开来!”
“暖食”小程序也受到了关注,下载量激增。很多人通过小程序了解到“夕阳红爱心食堂”的情况后,纷纷进行捐赠,或者报名成为志愿者。一些其他城市的社区工作者,甚至主动联系林晓雅,询问小程序的开发和使用情况,希望能借鉴“夕阳红”的模式,在自己的社区也开办类似的爱心食堂。
林晓雅的公司也因为这篇充满正能量的宣传文章,收获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公司领导趁热打铁,正式启动了对“夕阳红爱心食堂”的定点帮扶计划,不仅定期捐赠物资,还组织员工志愿者团队,每月前往食堂开展志愿服务。同时,公司还鼓励员工利用专业技能参与社会公益项目,将企业社会责任落到了实处。
面对突如其来的关注,张老师和“夕阳红爱心食堂”的志愿者们有些措手不及,但更多的是欣慰。张老师拉着林晓雅的手,激动地说:“小林啊,真是没想到,一篇文章能引来这么多好心人。这下好了,食堂的日子更好过了,我们能帮助更多的老人了!”
林晓雅看着食堂里因为人多而更加热闹的景象,看着张老师忙碌却充满活力的身影,心里充满了平静和喜悦。她知道,这次宣传,达到了它真正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某个人出名,而是为了方便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