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精英养成记 > 第679章 爱心的“甜蜜负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79章 爱心的“甜蜜负担”

接下来的几天,“夕阳红爱心食堂”的热度丝毫未减。媒体的报道接踵而至,网络上的讨论也持续发酵。“张老师”这个名字,成了本地的“网红”,爱心食堂成了“正能量”的代名词。

源源不断的捐赠物资堆满了食堂后面原本就狭小的储物间,大米、面粉、食用油、各种时令蔬菜、肉类、牛奶、鸡蛋……甚至还有人捐赠了崭新的厨房用具和电器。现金捐款也数额可观,张桂芬和负责财务的王阿姨每天都在忙着登记、清点,常常忙到深夜。

志愿者的报名电话更是被打爆了。大学生、上班族、退休人员……各行各业的人都想来贡献一份力量。原本只有七八位固定老年志愿者的食堂,一下子涌入了几十号热情高涨的新面孔。

然而,巨大的善意也带来了“甜蜜的负担”。

首先是物资管理的问题。捐赠的物资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很多物资的保质期不同,需要分类存放、妥善管理。以前王阿姨一个人记个小本子就够用了,现在不行了。各种米面油堆在一起,分不清是谁捐的,什么时候到期;一些不常用的电器被闲置在角落,蒙上了灰尘;甚至还有人捐赠了一些不太实用的物品,比如几箱高档巧克力,显然不适合老人日常食用。

“小林啊,你看这,”王阿姨愁眉苦脸地指着储物间,“东西太多了,我都快理不清了。昨天张老师想找袋面粉,翻了半天都没找到,急得满头汗。”

其次是志愿者的管理。新加入的志愿者们热情很高,但大多没有经验。有的年轻人手脚麻利,但性子急,给老人打菜时分量掌握不好;有的想帮忙,却不知道该做什么,在厨房里转来转去,反而添了乱;还有的纯粹是出于好奇或者“打卡”心态来体验一下,服务意识不强,与老人的沟通也显得生涩。

负责厨房统筹的刘叔就跟林晓雅抱怨过:“小林啊,不是我泼冷水,这新来的小年轻,热情是好,但做菜是个细致活,不是光有热情就行。昨天那个小姑娘,洗菜没洗干净,菜叶子上还沾着泥呢!还有切菜,粗细不一,有的还差点切到手。”

更让张桂芬和林晓雅头疼的是,一些捐赠者和探访者的“过度热情”。有的人来了之后,长枪短炮对着老人拍个不停,完全不顾及老人的感受;有的人会拉着老人问东问西,讲述自己的“爱心事迹”,把老人当成了抒发情感的对象;甚至还有个别企业,想借着食堂的名气搞商业宣传,提出要在食堂门口挂广告牌,或者要求老人们配合拍“感谢视频”。

“张老师,您看这个,”林晓雅拿着一份某保健品公司发来的合作意向书,“他们说愿意捐赠一批‘保健品’,但要求我们组织老人参加他们的产品推介会,还要让张老师您帮忙站台。”

张桂芬接过意向书,看都没看就扔在了桌子上,脸色有些难看:“荒唐!我们食堂是为老人服务的,不是给他们做广告的!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以后都直接回绝!”她的语气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

“还有那些来拍照的,”张桂芬叹了口气,“昨天陈奶奶跟我说,她吃饭的时候,好几个人围着她拍,她饭都没吃好,心里堵得慌。”

林晓雅理解张桂芬的心情。她们创办食堂的初衷,是为了给老人们一个温暖的家,一份可口的饭菜,一份精神的慰藉。现在,这份纯粹的爱心,似乎被一些附加的东西裹挟,变得有些复杂起来。

“张老师,这样下去不行,”林晓雅神情严肃地说,“我们必须尽快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不然爱心就会变成负担,甚至可能偏离我们最初的方向。”

张桂芬疲惫地靠在椅背上,连日的忙碌和应酬让她有些心力交瘁。她看着窗外,阳光依旧明媚,但她的眼神里却多了几分忧虑。“小林,我听你的。你是文化人,有想法,你来牵头,我们一起把这个‘家’管好。”

林晓雅点了点头。她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她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整理物资、管理志愿者,更重要的是守护好这份爱心的纯粹性,让食堂回归它本来的样子——一个属于老人们的,安静、温暖、有尊严的港湾。

她开始着手制定一系列的规则。首先是设立了专门的“爱心管理小组”,由张桂芬担任组长,林晓雅协助,志愿者中选出几位有责任心、有经验的成员共同参与,负责统筹捐赠物资的登记、入库、出库,以及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和排班。

对于捐赠物资,他们制定了详细的接收标准和流程:明确表示不接受与食堂运营无关的物品,不接受带有商业附加条件的捐赠;所有捐赠物资都要登记造册,定期公示,确保每一份爱心都用在实处。他们还联系了社区,借用了隔壁一间闲置的小仓库,将物资进行分类存放,贴上标签,方便取用。

对于志愿者,他们建立了严格的招募和培训制度。新志愿者必须经过面试,了解食堂的宗旨和服务理念;上岗前必须参加由老志愿者和林晓雅组织的培训,内容包括服务规范、与老人沟通技巧、食品安全知识等;根据志愿者的特长和时间进行合理排班,明确岗位职责,避免人浮于事。林晓雅还特意强调,志愿者的首要任务是服务老人,而非“作秀”,在食堂内要保持安静,未经老人同意不得随意拍照、打扰。

对于外来探访和媒体采访,他们也制定了相应的规定:原则上不接受大规模的探访团,媒体采访需提前预约,并且要在不影响老人正常用餐和食堂正常运营的前提下进行;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宣传和广告活动。

这些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并非一帆风顺。有的人不理解,觉得“你们就是做个好事,搞得这么复杂干嘛?”有的人觉得受到了限制,热情减退,渐渐不来了。

有一次,一个之前捐赠过不少物资的企业老板想来食堂拍个宣传片,被林晓雅婉拒后,有些不高兴地说:“我给你们捐了这么多东西,拍个片子宣传一下怎么了?你们这是忘恩负义!”

林晓雅耐着性子解释:“老板,非常感谢您的慷慨捐赠,我们都记在心里。但是食堂是老人们的家,我们必须优先考虑他们的感受。如果因为拍摄打扰到他们,那我们就违背了办食堂的初衷了。我们更希望您的爱心,是默默地支持,而不是需要通过镜头来展现。”

那位老板愣了一下,看着林晓雅坚定而真诚的眼神,最终还是悻悻地走了。

张桂芬始终坚定地站在林晓雅这边。她对所有志愿者说:“小林制定的这些规矩,都是为了食堂好,为了老人们好。可能会得罪一些人,但我们行得正坐得端,只要我们的初心不变,就不怕!”

慢慢地,随着规则的完善和执行,食堂的秩序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甚至比以前更加井然有序。物资堆放得整整齐齐,取用方便;志愿者各司其职,服务周到而贴心;老人们的脸上,又重新洋溢起轻松自在的笑容。

李大爷依旧每天坐在那个靠窗的角落,林晓雅会习惯性地过去帮他把碗筷摆好。有一次,李大爷颤抖着手,从口袋里摸出一颗用手帕包得整整齐齐的糖,递给林晓雅:“小……小林……甜……”

林晓雅接过那颗糖,小小的,硬硬的,却仿佛有千斤重。她剥开糖纸,放进嘴里,一股清甜的味道在舌尖弥漫开来。她知道,这颗糖,是老人对她们工作最大的肯定。

爱心,是宝贵的,但也需要引导和规范。只有这样,这份“甜蜜的负担”才能真正转化为滋养“夕阳红”的暖流,持久而绵长。